挑水、担柴靠扁担,王家辿被写成了王家站,“辿”这个字怎么读?
相关推荐
-
华州大明镇:寺王村与杜塬村的古今往事
邮箱:3125136050@qq.com 寺王村与杜塬村的古今往事 作者 邵拉雄 寺王村位于原金惠乡政府驻地南三里处,是瓜(坡)金(堆峪)公路最南端,包括寺王.铁王.李家凹.郝家凹.峪(金堆)口.峪里 ...
-
《文化安顺》古迹过往 西屯堡的五显庙 2021年第28期(总625期)
西屯堡的五显庙 潘玉陶 在安顺东西南北众多的屯堡村中,一代代屯堡人除了具有相同的信仰外,还分别有着不同的崇拜对象,如吉昌屯.鲍屯.狗场屯.西屯.五关屯等村崇拜汪公,诸屯皆建有汪公庙,每年正月十八要抬汪 ...
-
【白露山旅游】王家村旅游简介
王家村旅游简介 黄店镇王家村位于风景优美的白露山山脚下,王家村位于黄店镇政府驻地北面1500米.村民委员会驻王家得名.地属丘陵.区域面积1.58平方公里.耕地533亩.辖王家(包括杨村).白露山脚.周 ...
-
当你穷困潦倒落魄不已,不妨看看天道3条生存法则,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引人深思
<天道>中3句"云里雾里"的话,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传统思维.传统文化的理解,天道改编自<遥远的救世主>,其中丁元英所说的一些话,乍一听让人匪夷所思,却含 ...
-
张家界市永定区王家坪镇石堰坪村今又“糊仓”
6月8日上午,张家界市永定区王家坪镇石堰坪村.当太阳一翻过山垭,寂静的山村顿时闹热起来.村民.游客从村道上涌来,一年一度的千人土家"糊仓文化节"大幕拉开. "糊仓&quo ...
-
东 井
东 井 奶奶管茶壶叫"嗉子". 一把老嗉子,白底蓝花,盘子口般上下一样粗细,身上爬满细碎的裂纹,两根细铜条提把儿:它可是奶奶的宝贝儿. 每天早饭后,洗把手,奶奶便在方桌右手紫黑 ...
-
解放 : 村名与文化——庙后村
庙后村,因居桥上圣母庙后得名,同时亦为该庙社首之一.其地形东.北两面为深沟,南面是孤峰山麓,皆层层梯田,与桥头村和桥上村接壤.西边平坦,与张薛村毗邻.总面积1.12平方千米.该村属万泉乡政府管辖,距乡 ...
-
王槐 | “峪泉山”并非“玉泉山”
每晚9:10 无论你在哪里,我都在这里等你 作者:王槐 01 峪泉山属漕溪河中端宜兴村一座南山.山.谷,峪也!山谷中泉水众而甘甜,谓之峪泉神山.先祖始传称"金寨垴"并与东邻&quo ...
-
【王玉文】担柴——谋生的手段
文/愚人 担柴--谋生的手段 我的家乡在秦岭山罗敷峪出口,处在一个半丘陵半平原地貌间:大山世辈为我们提供了维持生计的有力保障.上世纪七十年代前,烧火做饭的柴火主要来自秦岭山上.离家近的前山,不知经过多 ...
-
暴雨应急预案落雨大,水浸街,阿哥不要担柴上街卖~未来高明天气……
落雨大 水浸街 阿哥担柴上街卖 阿嫂出街着花鞋 花鞋花袜花腰带 -- 这首广东人耳熟能详的儿歌带有两个明显的广东地区特征,第一自然是粤语,第二便是"落雨大"啦,要知道并不是中国所有 ...
-
《中论》读书札记 · 挑水砍柴,无非妙道
<中论>·龙树菩萨 读书学习笔记(古典书院) 1.中论的背景 佛教产生于印度,印度传统的宗教是婆罗门教,四种性制度是婆罗门教的基础,四种性制度,可以看作是统治与被统治,奴役与被奴役.佛教就 ...
-
“我本将心向明月”系列小说:1980年的一担柴
木木文字 1980年的一担柴 陈振林 这应该是1980年冬天的事了. 冬日的风是凛冽的.刮了两夜的大风,不少的树枝给吹在了地上,屋前房后,一片狼藉.我和六岁的弟弟就着土墙,晒着太阳.爹和娘正在发愁:手 ...
-
作文素材 | 只要梦想还在,出发从来不晚(宋老师为弗雷德、柴田丰、姜淑梅写颁奖词,赶紧收藏)
只要启程,从来不晚 人一旦有了理想,怎么活都是有灵魂的. 因此,理想不分年龄,只分决心:不分性别,只问有无. 塞缪尔曾说:"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 诚然,一个人 ...
-
365天,365个字,读字感悟(第365天,“担”字)
同担日月天 神奇胶;Big Sammy - 香港热 第三百六十五天,"担"字 担(dān,dàn,dǎn,擔)字,从手从詹.担(擔),本指肩挑扁担两头行囊的担(dàn)子.有扁担. ...
-
草书写成这样,再高的评价也担得起!
111 康里巎[náo]巎,蒙古族(康里部),元代著名少数民族书法家.字子山,号正斋.恕叟.曾任礼部尚书.奎章阁大学士,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以书名世. 幼年时在皇家图书馆受过充分的汉文 ...
-
柴犬没玩够不想回家,就站在原地不动脸都拉变形了,好倔强的脾气
如果你没有养宠物的话,听到遛狗这件事情,应该是很轻松的,只要是牵着它们倒外面到处走一走,撒完尿拉完屎就可以回家了.不过当你真正做起这件事情的时候,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呢! 就有这么一位网友,家里养了只 ...
-
王昌龄很著名的一首诗《送柴侍御》,短短4句送别知己,最后14字已家喻户晓
文/顾无 [引觞漫谈] 唐代,尤其是初盛唐的送别诗,都写得独具一格,乐观而豪迈,带有整个时代赋予地进取开拓精神,那时候的人们,好像着眼点都不在离别上. 而在于相互分离之后,祝福对方拥有更加辉煌成功的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