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凤华:院里

【总第088906期】

院  里
作者:唐凤华
"借箩去吧!"小时候每当听见母亲这句话,我便和姐姐们燕飞似地向院里奔去…… 院里有五间大房子,是个窗明几净的地方。住着大伯、二大伯和老叔三家。借箩就是去大伯家,大伯家有大哥和二哥二个儿子,早就成家单过了。一个姐姐(乳名叫石头)在上中学。 每次借箩,大娘一边伸手从墙上摘下箩,一边自言自语到:"你们的嗓子眼可真细!"我们也不理会大娘的话,一阵风似地回家交差。
(我的父辈早期留影)
记得大伯经常叼个烟袋,屋里有一股烟袋油子味,他家是马窗户。大伯整天忙忙碌碌的,是个闲不住的庄稼人。各种农具摆放得板板正正的,一样不少。后来大娘脖子上长了个大脓包,姐姐领她到佳巿医院做了手术。记得妈妈常说:"你大娘的老姑娘,可没白生!"大娘喜欢花,每年都在闲置的大铁锅里种上五颜六色的马莲菜花。我常常围着铁锅:"马莲花、马莲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们在说话,请你马上就开花……" 大娘是个热心肠的人。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年过年,大娘准备一些好吃的,自己没舍得吃。大年初二请姑爷们来做客,慌乱中把一盘切好的冻子,又蒸了一遍,揭开锅盖,悔得直拍大腿…… 
(二大伯一家)
二大伯家三个姐姐,身下是二位哥哥。我们家大排行,他们是我的六哥和七哥。他家和老叔家都是洋窗户。记得五十年前,二娘家就是铺的地板,靠墙摆一对油光正亮的椅子。记得父亲常夸二大伯干活快,割谷子全村第一,人送外号"唐二刀"。他积劳成疾,经常跪在炕上俯着身子咳嗽。二娘大个儿,长得! 很标致,精明能干。一到开春,就领我们去拣冻土豆。回来洗净晒干,磨成面儿,做黑面饺子和面条儿。 六哥是全村第一个骑车子带表上学的人。穿一条天蓝色的背带裤子、白上衣。村里人都羡慕他:"骑车子带表一天二角"。冬天还系一条时髦的长围脖。 
我家有二块大镜子。一块镜子上写着:"大海航行靠舵手",另一块镜子上没有一个字。记得我一再追问这块镜子的来历,母亲只是笑而不答。很多年后,我才知道原来六哥是二娘收养的孩子(母亲生下他三天后,就双目失明了),一个好心人把他抱到了二大伯家(二娘生过二个男孩都没站住)二娘如获至宝,给孩子取了乳名一一"百顺"。但二娘没有奶水养活这个小生命,于是我母亲便自告奋勇地给孩子当了奶娘。因为大姐正好比六哥大几个月,母亲把乳汁尽量留给六哥去吮吸。后来二娘非要给我家买块大镜子做纪念,但又怕六哥长大后知道这件事,所以这块无字的大镜子,成了我们家族的秘密。 直到六哥长大成人后,才从别人的嘴里偷听到他的身世。他跪在母亲面前,哭得泪人一般。二娘无奈,把这件事一五一十地讲给六哥听。此后六哥更孝敬二老双亲了。 二娘是位深明大义、通情达理的母亲。他还劝说六哥与亲兄妹相认。我记得二娘和六哥的姐姐还拍了一张母女般的亲情照呢。真是好心人天不负!百顺哥三岁那年带弟,带来了我们家族的才子一一唐德才(乳名叫柱子)。二娘仍然把六哥放在心口上,好吃好穿的,都由着六哥…… 
老叔是我的父辈里识字最多的人。虽然只读了三年私塾,却是村里公认的秀才。很多人都找他写信。他还教会了我父亲认识不少字。父亲经常认真地吟诵:"南北大炕,书桌摆上,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老叔是兄弟五人中,唯一一位梳背头的人。他还参加过抗美援朝,当过加工厂经理。老叔温文尔雅,为人公道,能言善辩。记得大哥24岁那年,还不去相亲,气得父亲扯起炕上的小棉被擦眼泪。他脾气暴燥,一气之下把西屋玻璃砸得稀碎。于是老叔家北炕,成了大哥避风的港湾。每天晚饭后,老叔就开始给大哥上课了,但最后还是竹篮子打水一一一场空。记得我还不明真象地喊"车轱辘圆、车轱辘圆……" 
老叔家二个儿子,四个女儿。老婶心灵手巧,会裁会做的。我家在院里西边,一条街不算远,不足百米的距离。三九天大姐放学回家,总是到院里老叔家暧和暧和。老婶话不多,紧紧地握住大姐的小手。给她找棉帽子,做棉手焖子。 记得老叔家的井水特别涩。井后靠墙有一张长长的饭桌子,拉开有4个小门,里边能装碗筷等。听大人说没分家时,是全家人的饭桌子。
院里有一排东厢房是几家的仓房。记得大伯家的门上是个门插,二大伯家是一对铃铛,老叔家是一对拧成劲的长铁饼。我无数次地在院里玩耍,回家后还意犹未尽的样子。 听大姐说,二姐7.8岁的时候,晚上起夜竟然迷迷糊糊地摸到老叔家北炕,躺下就睡,等下夜班的姐姐回来,点着灯吓了一跳! 这北炕,也是我祖父生前住过的地方!这是暝暝之中的召唤呢?还是血脉相承的巧合?总之,院里魔法般地吸引着我们!如同一棵参天大树,枝繁叶茂。
我们叔伯兄妹共22人。现在大哥92岁,最小的妹妹53岁了。我们22位兄妹全都退休了,除二哥78岁时因病离世外,我们都幸福着自已的幸福!前人栽树,后人吃果。父辈留给我们的是:勤劳、善良、正直、豁达。 
今年夏天,远在大连的七哥七嫂,离家多年回归故里。我们欢聚一堂,聊得最多的是一一"院里"。曾几何时我们在那里蹒跚学步;在那里目睹了父辈的辛劳;在那里丰满了羽翼。经历过岁月的洗礼,蓦然回首,院里已经不是普普通通的五间草房了。她莫名其妙地神圣起来。那里曾经是我们梦想着离开的家园!此刻也是乡愁的延伸!
远在北京为女儿带孩子的五哥,看到我们大聚会的视频,感从心生 古都京城世闻名 人如潮涌车如龙 相逢一笑匆匆客 怎比与友乡路行 割不断的是乡愁!"故乡是年轻时,一心想离开的地方;是老了时一心想回去的地方;是小时候没想过,但现在常常梦见的地方"!是啊,无论你身在天涯海角,故乡永远是我们的根;她象一条长长的风筝线,紧紧地牵着我们的魂;当我们鬓发斑白的时候,最思念的地方就是故乡!院里是我童年的乐园;是我想回却回不去的远方;想忘也忘不掉的殿堂。
北京的哥哥没有回来,特为聚会赋诗一首:
一壶老酒醉心头,喜逢京城思泪流。
来去匆匆话未够,各奔东西为子游。
他说:故乡是年轻时一心想离开的地方,是老了的时候一心要回去的地方。是年轻时从未想过,但现在梦里常梦的地方。
作者简介
 唐凤华,友谊农场退休工人,在红兴隆经营麻辣香锅快餐店,曾经的连队报道员,多篇散文诗歌发表在北大荒文化、在场文学家园等网络平台。风格质朴,原版山寨。
在场文学
The presence of literature
主       编:明桦
微  信  号:zhaominghua0526
本期编辑:学英
微  信  号:shaiwangnv
来稿须知:原创,文责自负。
稿件题材:诗歌、散文、小说、杂文,书法、摄影、绘画作品。
初次投稿:附作者姓名(笔名)、个人简介(150字左右)、照片一张。
投稿信箱:438371346@qq.com  
在场文学主编明桦感谢您支持原创作品
,是一种情怀
(0)

相关推荐

  • 张筱菲的亲情散文:家有老叔

    家有老叔 小的时候,我不知道我们家还有位老叔,只是偶尔会听见我那80多岁的奶奶想念他时会哭,边哭便念叨"我的娇儿啊",后来才听父亲说,老叔中专毕业后就和老婶去了朝阳工作,因为那时交 ...

  • 【原创小说】静静的桦树林(七)

    声明:图片来自摄影爱好者,配图与本公众号所表达内容无关,仅供观赏,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立即删除!(请勿转载图片,如因转载而引起法律法规问题,由转载者承担其后果,与本公众号无关) 静静的桦树林(七) ...

  • 陈曦的晨/邻家二嫂(小小说)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作品发布平台 热烈庆祝建国69周年 邻家二嫂 陈曦的晨 邻家二嫂叫"四隔",因为上面有三个姐姐,她爹盼着她娘能生个男孩,她一出生,接生婆说" ...

  • “一蔬一饭”的温暖

          大伯家的哥哥,阿峰,和我一起上的幼儿园,后来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同班.峰哥大学毕业后,去了离家几千里远的内蒙呼和浩特市,结婚生子,定居于呼市.不久,峰哥的弟弟小稳也在深圳找到了工作.因为我 ...

  • 「作家工场·短篇小说」朱福|给娘烧个热炕头

    作 家 新 线 干 HAPPY NEW YEAR 给娘烧个热炕头 从阳婆一上来,丑叔就盼着阳婆跨西.阳婆跨西了,野地里的柴火就晒干了,柴火晒干了,就好往起搂了,丑叔要给娘搂烧炕的柴火.娘说了,柴火烧的 ...

  • 就读这篇 | 荀莉:最浓是那故乡味

    最浓是那故乡味 荀莉 有些地方,当你零距离地置身其中时,其实你感觉不到它真正的美.非得远离,再远离,远离到以为自己似乎忘了,忽然有一日它以异常清晰的画面根植与内心深处,这时,那种朦胧的.无法释怀的美才 ...

  • 【在人间】管海峰丨大 娘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大 娘 □ 管海峰 / 文 大娘静静地躺在轮椅上,眯着眼,花白的头发在微风中飘动.太阳照在她身上,也照在每一个在田地中劳作的人身上.树上,有鸟儿在咕咕地欢唱,田野中浓郁的沁人心 ...

  • 忆下乡趣事二三 | 杨铭慧

    忆下乡趣事二三 作者:杨铭慧 今年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五十周年,自网上看到各地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也唤起了我对那段"风雪扫身天地广,脚踏污泥换灵魂"的知青岁月的回忆. 回忆里有& ...

  • 娶媳妇  出门子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关东乡村,男人娶媳妇,闺女出门子可是一家子的大事,家长张张罗罗.费劲巴拉地都想把婚事给办妥妥地.但是,由于当时老百姓家里都很贫穷,没有钱,为此,娶媳妇.出门子也会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 ...

  • 最亲的称呼

    文  原创  图  部分来自网络 最亲的称呼 昨晚给老家打电话,接通后习惯性地"喂"了一声,大娘已准确地听出是我."敏啊?"听筒里传来的熟悉的声音瞬间温暖了我的 ...

  • 饶阳郭村有个热心肠老秘书

    向阳之地生瑞草,积善之家庆有余. 早就想写写为人热情,懂村史,明事理的郭村老秘书,王僧道的大伯,然后把文章收录到<饶阳郭村--故乡印记>里去,大伯认真的想了想,笑不幽地说:我这个够不上,还 ...

  • 梁剑随笔:一张照片——怀念我的祖母与父亲 / 轩诚清读(第1779期)

    轩诚题记: 今天是2021年1月25日,是先父85岁的生日,用现代人的说法,也当是他的母亲.我祖母的受难日.父亲是在他上一个生日前十天离世的,他走的很安详,我想那时他可以再次与母亲相聚的喜悦,一定是大 ...

  • 魏林绪丨晨曦

    一 这雪大的呀,就一盏茶的功夫,便让人分不清那通往山外的小路了.夜里,宝儿发起了高烧,烧得就像俺山里人中了瘴气打摆子一样.可怜的孩子打小就体质弱,每次发烧时脸颊脖子都烧得红扑扑的真让人心疼. 夜静得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