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守道善通变——《论语》悟读【231】
相关推荐
-
素说《论语》:子罕篇(二十九)
素说《论语》:子罕篇(二十九)
-
论语:仁远乎哉(7-30)
孔子认为,仁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为仁全靠自身努力,而不是依靠外界力量.一切仁德的养成,都是依靠一种道德自觉,只要坚持不懈,就有可能达到仁的境界.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quo ...
-
一年读一遍《论语》(第21周)
半解<论语> "一知半解"的"半解". 作者解一半,读者解一半:现在解一半,将来解一半. 子罕第九 9.24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 ...
-
论语: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9-30)
孔子认为,求学按照不同的阶段应该达到不同的境界,即学习.得道.立道.权衡变通,并以此作为致力于修身立德的标准.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
-
【第230期】音频学《论语·子罕篇第29章》为学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音频学<论语·子罕篇第29章>为学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9·29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适道"的 ...
-
《道德经》第十八章《道亡有义》悟读述杂【18】
《道德经》第十八章《道亡有义》悟读述杂【18】
-
【诗话文章】曹辉|《诗词通变新论》读后
思想的自由驰骋给诗词插上了会飞的翅膀,唯有才华才有发言权.选择什么样的事业,就选择了什么样的人生,并藉此昭示其人格,一如易行老师.诗词已然有所大成的易行老师,没想到在诗论上,亦有如许建树.通读他的&l ...
-
深计远虑合于道——《素书》悟读之【25】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求人之志章第三>悟读[8] [原典] 深计远虑,所以不穷. [译文] 谋划周密,考虑长远,没有穷尽之时. [悟读]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语 ...
-
笃信好学守善道——《论语》悟读【194】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论语>第八篇第十三章: [原文]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
-
道在通权和达变——《论语》悟读【267】
龙得云斯灵,道在通权达变: 潭之水不涸,学须穷委究源. <论语>第十七篇第七章: [原文] 佛肸(bì xī,晋大夫赵简子之邑宰)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 ...
-
善始善终方守道——《论语》悟读【223】
善始善终方守道,克勤克俭可持家. <论语>第九篇第二十一章: [原文]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译文] 孔子说:"庄稼有只长苗而不开花的吧! ...
-
道本中庸可致善——《论语》悟读【143】
不偏不倚中庸致善, 勤俭勤劳厚德载福. <论语>第六篇第二十七章: [原文]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译文]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 ...
-
世道从来非诡道——《论语》悟读【342】
世道从来非诡道,人心自古是良心. <论语>第十四篇第十六章: [原文] 子曰:"晋文公谲(jué,欺诈)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译文] 孔子说:"晋文公 ...
-
学问之道求放心——《论语》悟读【350】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 <论语>第十四篇第二十四章: [原文]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译文] 孔子说:"古代学者学习的目的在于修养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