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梨花风起正清明(外二篇)|田荣


2021.4.4 · 清明

伴您行
雷池诗社
在我们华夏国度的习俗里,一年里的廿四节气和传统的节日,都被编成了厚厚的一本书,翻开来,是异彩纷呈的中华民俗文化。这些不同的节日节气,隔几天就有一个,像平淡日子里花朵,此落彼开,常新不谢,陪伴着人们四季缤纷。从这一点说,我们中国人是最富有生活情趣的,我们用巧手和慧心,把平淡的日子点亮。
清明,是春季里一个诗意的日子。“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料峭春寒渐行渐远,明山秀水一路走来,天高云淡,风和日丽,连阳光也有了色彩。草木葳蕤,花儿们次第开放,早莺新燕们开始忙碌起来,清明了!
清明两个字,从人们的嘴巴里一遍遍嘣出来,仿佛美丽的讯息在口口相传。有时候真佩服古人造字,“清明”两个字,简直是妙手偶得;写出来,舒阔明净;读出来,清朗明澈,回味一下,如诗如画。恐怕只有我们中国人能把文字的音、形、意融合得如此浑然天成,一个字就是一幅画,一个字就是一首诗。又或许是因为千百年来清明文化的的积淀,早已赋予了清明的感情色彩,在我们的记忆里烙印下了可感可触的温韵。
因为清明有祭祖的习俗,加之大诗人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流传最广的清明诗,所以清明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就多了一层伤感与凄凉……其实,清明节早已不是一个“断魂”节日了。在这个时节里,至亲的亲人们聚集到一起,祭奠先人,缅怀过去。回忆起先人生前的那些往事,我们甚至能笑着谈话,他们活着的时候最喜欢什么、最疼爱谁、现在谁最像他们。我们先人们的墓地就在村外的梨树园里,他们端坐在那里很多年了,看一年年风调雨顺,儿孙们的福气一年比一年旺,他们一定会满意地颔首微笑。不信,看那棵棵花朵盛放的梨树,早已笑成了一片花海……
在众多的清明诗里,最喜欢人一句便是“梨花风起正清明”,觉得这句最轻快明朗,让人的心也轻舞飞扬。清时时节,气清景明,万物复苏,踏青出游是除了祭祖之外另一项非常重大的习俗。“梨树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墓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这种出外游春的习俗,至今仍是长盛不衰。而且愈是久居城市里的人,对自然的向往愈是强烈。
我的故乡多山,山上多梨树,每年的清明时节,我们旅住在外地的兄弟姐妹们都要从天南地北赶回家乡去给先人们上坟扫墓、赏梨花。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景常新。一样的花,看不够的风景。因为故乡多梨树,所以我对梨花情有独钟,觉得“占断春光是此花”的“花”不是桃花而是梨花。
清明前后,漫山遍野的梨花开了,犹如一望无际的香雪海,那一片片洁白的梨花,宛如一朵朵飘逸的云,婀娜多姿。唐诗有把雪比作梨花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匠心独运,给人一种欣喜。梨花有雪的纯净高洁,雪却输给梨花一缕清香。梨花丛中蜂飞蝶舞,热闹非凡。给先人们上过坟、扫完墓,我们又踏青赏花,忘情其中……
每个人都有一条根,它就是在脚下,每离开故土一步就会异常疼痛。清明,思念故土的那根弦,一拨就动。能回家的,常回家看看。这离故土的,朝着家的方向,发出心底的呼唤,饮一杯思念的酒,解一解乡愁。
梨花风起正清明,我仿佛又看到故乡的梨花,开成一片香雪海,漫过来,又飘到我的眼前……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南湖,位于浙江省嘉兴市东南郊约一公里,它与杭州的西湖、绍兴的东湖,合称“浙江三湖”。浙江嘉兴南湖分为东西两部分,远远望去,宛似两只交颈嬉戏的鸳鸯,故又名“鸳鸯湖”。南湖碧波粼粼,鱼池星罗棋布,菱荡莲塘纵横,渔船帆影片片……湖岸桑园连绵,良田阡陌交错,村落农舍相望,家家炊烟缭绕……在榴花喷火的五月,正值江南水乡风景如诗如画的时节,我慕名远道而来,欣赏这秀丽如画的南湖景色。
沿着垂柳依依的湖边小径漫步向南,远远就看到路边一排整洁的中式花墙、透过墙上古色古香的花窗,南湖上秀丽如画的景色影影绰绰,忽隐忽现,引人入胜。花墙角端,盐仓桥畔,迎面矗立着一座古朴大方的墙门。走进墙门,游人们的眼前豁然一亮,广阔的湖面碧波荡漾,远远望去有一座小岛显露在杨柳依依的怀抱之中。但见岛中央的“烟雨楼”画栋雕梁,檐牙高啄。这就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典型写照。我们乘上嘉兴南湖上最富有风情诗意的乌篷船,随着小船有节奏的轻轻摆动,伴着摇撸划浆的咿呀声,缓缓地漂驶向湖中心的“烟雨楼”
“烟雨楼”始建于五代十国(公元940年左右)时期。楼建在两湖之间的狭长陆地上,登高远眺、两面都是浩瀚的湖面,景色分外绮丽。“烟雨楼”得名于唐朝诗人杜牧的《江南春》诗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廓酒旗风。南朝四十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此楼建筑宏丽壮观,内部结构精细、堪称江南水榭楼阁的典范之作。环绕主楼,衔碑亭、鉴亭各具风格;凝碧阁旁竹绿柳翠:宝梅亭外枝繁叶茂,是初春赏梅的最好去处。烟雨楼后园有假山耸峙,花木扶疏,确为不可多得的风景胜地。
其实浙江嘉兴南湖之所以吸引众多的海内外游人,不仅是由于它风景秀丽,富于江南特色;更重要的还是由于在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并在这艘游船上选举产生了中共党中央首届领导机构。如今、海内外的人们慕名而来,既为欣赏江南水乡的秀丽风光,又为寻觅革命的踪迹.……
“中共一大”原先是在上海市望志路(现兴业路)召开的,中途因防范敌人破坏,代表们秘密转移来到浙江嘉兴南湖。其时,他们利用这里幽雅宁静的自然环境作掩护,巧妙地用一群普通游客的身份租了一只丝网游船作为开会的秘密场所。继而,在这艘丝网游船上通过并产生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党章和决议,又选举产生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从而成立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参加“中共一大”会议的代表们在这里结束会议之后,就带着崭新的使命奔赴全国各地,开始了中国共产党辉煌而又曲折的奋斗历程。从此,浙江嘉兴南湖就成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成为富有革命历史意义的革命圣地……
沿湖心岛左行数十步,就可以看到一艘美观大方的中型游船停泊在东南岸。这就是根据当年“中共一大”开会时用过的游船仿制的纪念船。这种船过去称为“游船”、“灯船”、“丝网船”或“无锡快艇”。船身分前舱、中舱、后舱三部分。中舱里陈放着一张方桌。四周有方凳和椅子,桌上摆放着茶具。这就是当年“中共一大”代表开会的地方。船的前舱有凉棚,设有藤榻;后舱有寝室厨房,还有炉灶和水缸等,都是按照当年实际状况布置的。船后还系着一只小船,叫拖崩船,是为进城购物和摆渡用的。
这种游船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就逐渐消失了,解放后已经不容易找到原来形状的游船了。今天停泊在浙江嘉兴南湖上的红船,是在1959年国庆十周年前夕依照原样仿制的。其时,我漫步在南湖的岸边,穿越历史岁月的烟雨,我仿佛置身于当年风雨如磐的革命年代,我分明看到革命先行者们穿行于刀光剑影间……而他们的眼前却正呈现着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美景。正是这种对革命前景的憧憬,才令那个艰险年代里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义无反顾、献身祖国啊!眺望着嘉兴南湖上的千帆点点、沐浴着湖边醉人的清风阵阵……我猛然感悟到历史与现实竟是如此因果有序。是啊、南湖迷濛的烟雨不会忘记过去的一切,我们也不会忘记中国革命光辉而艰难的历程……
少年时代,我就知道六朝古都金陵有座雨花台,且曾做过神游之梦。戊寅虎年早春时节,我因事赴江城南京市,故得以拜祭凭吊雨花台革命烈士陵园,向古今革命先烈与仁人志士们寄上一瓣心香!
雨花台闻名遐迩,斐声海内外,其实它只不过是南京中华门外一座高不过百米,方圆不过几平方公里的小土丘,既无奇峰幽泉,又名刹宝寺,更无古迹胜景,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传说六朝时期,云光法师在此讲经,感动天神,落花如雨,故得“雨花台”之美名。据史料载:雨花台那片山岗上盛产的五彩卵石自东吴时就闻名遐迩,成为人们玩赏收藏的珍品。然而,雨花台真正成为世人景仰与纷至踏来之地,还是因为它与古往今来的无数仁人志士们铮铮不屈的浩然正气和革命先烈们的忠肝赤胆、热血、英名联系在一起.……
相传远在南宋时期,抗金英雄杨邦义弧军杀敌,血战沙场,身陷重围,不幸受伤被俘。金人见他智勇双全,是条英雄好汉,便以金钱官位美色相诱,想招降他并委以重用。但深明大义忠贞爱国的杨邦义不肯认贼作父,苟活于世,只求早死,誓作英雄好汉!他被俘后一直大骂金人,口舌流血而绝,金人失望而又恼怒,将杨帮义绑缚至雨花台山岗下剖腹挖心,暴尸荒野……但惨绝人寰的屠杀反倒使南宋爱国军民更加凝聚团结,同仇敌忾,英勇抗金……此后,太平天国阵亡的将士,遭清军镇压被俘的官兵,皆曾在雨花台这片山岗上就义掩埋;辛亥革命起义军的反封建斗士,北伐战争中为攻打南京而抛头颅洒热血的英烈们也长眠在雨花台这片充满“仙气”与“灵气”的工地上;尤其在大革命时期、抗日战争中和解放战争年代里,无数的中国共产党人和大批爱国民主斗士,也都先后在此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地走上敌人的刑场……
尽管小小的雨花台对于偌大的古都金陵来说,不过是弹丸之地,然而,我却说雨花台是非常之大。我们从这里可以穿过漫漫的历史时空隧道,可以追溯几百年、几千年血泪斑斑的历史,可以一睹革命先烈与志士仁人们的英雄群像……正因为如此,我才深深地敬仰雨花台,寄情雨花台……
当我步履沉重地踏上这座千百年血泪浸染的平凡而又傲岸的山岗时,便一直将脚步放得很轻很轻,心情亦变得十分凝重,感情也越发深沉万分更引游人瞩目的是“雨花台革命烈士陵园”。正门前那一对高达11.7米的花岗岩石碑,它象征着中华民族优秀儿女们顶天立地,坚不可摧的抗争拼搏精神。伫立在“雨花台革命烈士陵园”中,面对着迎门而立的那组巨大高耸的用花岗岩雕刻成的革命烈士塑像,我不禁感概万千,神弛思越——古往今来,正是由于有许多贤杰精英,前赴后继,奋斗抗争……才使我们避免了亡国灭种的危险,才使我们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再也不受外国列强的侵略与欺侮,并开始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和民族之林……我想:当每一位华夏儿女、炎黄子孙们伫立驻足于雨花台革命烈士陵园内,便会仿佛走进庄严神圣的历史殿堂,宛如置身于冶练炼灵魂和意志的熔炉中,让各自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陶冶、净化与洗礼……
早春二月,初暖乍寒,阴雨霏霏,清风飒飒……我和友人缓步走在通幽起伏的曲径上,有一股春天的气息迎面袭来,令人神怡心醉,又使人志醒神清……在献上一个小小的花环之后,我们深情地告别雨花台这片赤诚热血浸透了的多情土地,我不禁在心中默念着:“中华民族要生存,伟大的祖国要振兴,华夏儿女与炎黄子孙要永远挺直脊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却英雄悲壮的雨花台和那无数不朽的忠魂……”

田荣 | 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笔名田地、田野、秋枫丹、雷无雨等,退休前在望江县教育局工作。1974年7月发表处女作,早年创作过诗歌、曲艺、戏剧、童话、寓言、故事、散文、随笔、小小说、报告文学等。现为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安徽省安庆市作协会员,到2018年底,已先后在国家、省、市、县级各类文学报刊杂志上发表各类文学、文史作品1280余篇,累计200余万字,并多次荣获过国家、省、市级文学副刊征文大赛一、二、三等奖或优秀作品奖等奖励,其中一批代表作分别被收入十多家公开出版发行的国家、省、市级文学作品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