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泪!余光中老人走了 我哭如今农村与城市的乡愁

点开上面图标,这是他生前亲自朗颂的《乡愁》视频。

著名诗人余光中12月14日上午10时许在高雄医院过世,享寿90岁。

《乡愁》是余光中的代表名作之一。回忆起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的情景,余光中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余光中说,“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泪!余光中老人走了,我哭如今农村与城市的乡愁。 

农村的乡愁

在这样一个冬天的夜晚,聆听余光中老人的乡愁,我的思绪不断向故乡靠近,想起了人生的每一餐米饭都来之不易,想起了故乡的稻田。

农村的乡愁,是这片稻田的守望,一顶破斗笠,一弯旧犁耙,一头老水牯就是乡愁的真实写照。

农村的乡愁,正宗的土鸡,一幅乡村田园景色让人感受着美丽的乡愁。

农村的乡愁,是站在稻田边,青色的穗浪连绵起伏,阳光点点跳跃在禾苗之上,沿着风的浪口,想像是穿越四季的翅膀,由谷芽到穗条,由翠绿到金黄,将忙碌了一秋的金穗,割倒,在斛桶角上一声又一声,小心翼翼敲下饱满的谷粒,然后粒粒归仓。

农村的乡愁好长好长,一幅幅“秋天的乡愁”画面在心中摇曳,心绪斑斓。

农村的乡愁,如同初恋的情人,在秋天的风里站成独有的风景,牛羊、湖泊、河流、天空、白云、花草、树木。那种故乡风光无处不在的感动让我聚集了一种情思,我在乡愁的驿站不敢停留,好想谱一曲“乡愁”的恋歌,尽情弹唱。

儿时的记忆,告别故乡时的行李,错把他乡当故乡的依稀,那回得来的故乡,载不动的乡愁的无奈。如同一杯醇厚的酒,辛辣,甘澈、畅快,真想,和着浓浓的乡愁,一饮而尽,醉在故乡的怀抱里,不再远行。

妈妈编织的毛线衣,温暖我在外漂泊的梦;妈妈守望我回归的岁月,积累成了我超负荷的乡愁。

今天的我,少了一份年少轻狂,在城市的边缘突然向往宁静,安定,幸福,淡出那些远山、远水、人海、车流狂奔旅行的历程,回归乡村,回归自然,回归宁静,心情依然美丽。

乡愁,不能忘却的记忆,如同金秋,黄灿灿的稻草。

城里的乡愁

时代的变化真的有些眼花缭乱。到了九十年代,就在父辈们日复一日演绎着乡村边缘朴实的生活时,一如既往的宁静生活开始变得躁动起来。村里一些青壮年,开始不习惯于祖辈肩膀上的犁耙了,拖着大大小小的行李包袱,开始往城市迁徙,一双泥腿,艰难游走于城市的边缘。

曾经忙碌的田野,只是疯长着拔节的蒿草。

春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

回得来的故乡,载不动的乡愁。

我也成为那些从乡村走进城市的边缘人,只是感觉乡愁很遥远。我们谈论最多的是城市的繁荣和发展,也有城市的灯红酒绿以及醉生梦死。

当我们在乡村稍作栖息,再次扛起包裹挥手告别这些破旧熟悉的木房子,踏过那些飘着泥土清香的稻田时,我也在想,我们是否真的融入了城市的生活,成了城市的一员呢?

但我想,城市有我们追逐的梦,乡村也有我们割舍不了的情。城市化的进程和发展,我们终会融入城市,也许是下一代,或者是更下一代。

从乡村来到这座不缺乏机遇的大都市,我也象一批又一批的打工族,在这里寻梦,然后在无奈与纠结之中生存。我们能够忍受在这激烈竞争中高节奏的工作和生活,不断上涨的房租压力,还有冷漠的人际关系。唯独不能忍受的是那一份深深的乡愁。

相关链接:余光中,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批评家、翻译家。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曾就读于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曾获得包括《吴三连文学奖》、《中国时报奖》、《金鼎奖》、《国家文艺奖》等台湾所有重要奖项,已出版诗文及译著共40 余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