圃苏13 病中苏轼 向啰嗦派掌门人白居易致敬

圃苏13 病中苏轼 向啰嗦派掌门人白居易致敬
转眼到了熙宁九年(1076),密州再次遭遇旱灾,五月,苏轼第三次赴常山祈雨,但这回不像之前两次那么灵验了,直到秋天,密州仍然迟迟不降雨水,灾情日趋严重。
在这期间,苏轼频繁往返与州城与常山之间,先后又两度祈雨,并在十月最后一次到常山祈雨时动用了以自己身份所能动用的最高规格的祭祀礼仪——少牢之礼
在古代,祭祀礼仪分为太牢与少牢,太牢只有帝王祭祀社稷时才可用到,即以牛羊猪三牲共祭,少牢则是诸侯和大臣祭祀宗庙时的礼仪,即以羊、肉为祭品。
从熙宁七年(1074)末风雪交加之中抵达密州,到熙宁九年仲冬来临之前为山神行祭祀大礼,近两年的时间,于苏轼而言,算是自为官以来最繁忙、最焦虑的一段时间。
在汴京都是务些虚职,自不必言;在凤翔时虽然山水欠奉,好在有古迹可寻,略为调剂;在杭州时湖山风光无限,纵然不断公差,也有诗情画意相伴。
说起来,密州之行也是苏轼自找的,他当初只图能与朝思暮想的弟弟在时空上更加接近一些,便完全不考虑来这种地方为官对自己前途能有多少帮助?苏轼当然知道,密州当然不是一个风月无边的怡情场所,前往密州的途中,他就曾在诗中为自己做了一番心理建设。
次韵孙巨源寄涟水李盛二著作并以见寄五绝
其五
胶西未到吾能说,桑柘禾麻不见春。
不羡京城骑马客,羡他淮月弄舟人。
密州在汉代时曾立为胶西国的国都,此后改为胶州,再到隋唐才改作密州。此诗是苏轼赴密州前所作,当时即大概知道密州这个地方没啥风景,对江南恋恋不舍。
即便如此,密州之行还是比苏轼预想中要艰难与艰苦得多。这两年来,旱灾、蝗灾伴随着盗贼出没,再加上朝廷新法施压,令到他心力交瘁。
密州一任,苏轼感觉自己仿佛突然变老了,在很多诗词中已经有了“老夫”“老态龙钟”这样的意思表达。前文提到苏轼在自己第一首豪放词中作“老夫聊发少年狂”之比,其实也不是夸张,他在密州过得不开心,一是因为见不到弟弟,二是因为琐碎公务太多,三是因为朝廷对他不复启用,郁郁不得志,此外,还有一层原因,似乎他的身体也出了些问题。
熙宁八年(1075)的除夕,苏轼写了一首送给好友段绎的诗,诗前就有“病中”二字。此诗的开头两句充满了浓浓的夕阳之意——
龙钟三十九,劳生已强半。
岁暮日斜时,还为昔人叹。
时年三十九岁的苏轼,感慨自己人生已经过半,傍晚夕阳西下,还要太息古人。此处其实是在套用他的偶像白居易在《隐几》中的末两句——
行年三十九,岁暮日斜时。
四十心不动,吾今其庶几。
苏轼40岁时,在《乔太博见和复次韵答之》一诗中也写道:
百年三万日,老病常居半。
其间互忧乐,歌笑杂悲叹。
苏轼以上这两首病中诗作均较长,不在此释,附后自赏。
(0)

相关推荐

  • 宝利老师导读《苏东坡传》第十二章

    第十二章 本章主要内容:杭州.密州.徐州. 一.杭州不太美好的生活. 苏轼在杭州做官,不可能总是西湖泛舟,纵情山水,总要有政务.他也要处理私盐贩子,他要防治蝗虫灾害,他最能明白百姓的疾苦,他最蔑视官场 ...

  • 东坡故事65:三过秀州本觉寺,见证文及长老的老病死

    赈灾的公务结束后,苏轼又沿着原路返回,经无锡.苏州,抵达秀州(今浙江嘉兴).刚到秀州,他就听闻一个不幸的消息--文及长老病逝. 文及长老是秀州永乐乡本觉寺方丈,苏轼与之结交于1072年,此番正欲与之一 ...

  • 画说沂山

    提起山东,人们就自然想到东岳泰山.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从秦始皇开始亲临太山封禅,历朝历代,帝王便对海拔1535米的太山情有独钟.在泰山的东边,有一座山叫沂山,虽然不比泰山出名,但也被很多帝王青睐. 沂 ...

  • 白居易与苏轼的鸣鹤之应

    ■ 黄卿 最近读唐诗宋词,发现一代文豪苏轼竟然是白居易的超级粉丝.据南宋罗大经说:"本朝士大夫多慕乐天,东坡尤甚." 苏轼也叫苏东坡,"东坡"这个名号就与白居易 ...

  • 一病一克星!13种常见病“最怕”13种中...

    一病一克星!13种常见病“最怕”13种中...

  • 杭苏13 陪苏轼在西湖刷夜​

    杭苏13 陪苏轼在西湖刷夜 回到熙宁五年的七月,自径山归杭时,苏轼的游兴未败,竟然没有先回家报个平安,而是直往那座不久前刚刚大醉成仙的望湖楼去了. 是夜,苏轼邀上同僚好友吕穆仲(北宋初年名相吕蒙正之孙 ...

  • 圃苏03 苏轼属于治世之能臣吗?

    圃苏03 苏轼属于治世之能臣吗? 上文讲到,苏轼在前往密州途中所填<沁园春>,被后世元好问鉴为伪作. 关于本词,先要指出苏轼用典的失误--"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quo ...

  • 圃苏04 莫言的家乡 苏轼眼前的烂摊子

    圃苏04 莫言的家乡 苏轼眼前的烂摊子 熙宁七年(1074)十二月初,苏轼终于到了密州. 这一年秋末(九月)离开杭州,其间过湖州.苏州.润州(镇江).海州(连云港),从秋天走到了冬天,从山水如画的江南 ...

  • 圃苏08 苏轼文化标签的底稿@密州​

    圃苏08 苏轼文化标签的底稿@密州 熙宁变法中,负责新法制定与落实的机构是司农寺,大概相当于现在发改委的功能.在一个励新图治的时代,一切与改革有关的机构都是意气风发的,意气风发的潜台词就是权力释放,再 ...

  • 圃苏10 借古讽今 苏轼命运的型格​

    圃苏10 借古讽今 苏轼命运的型格 前文讲过,苏轼一生命运的底稿,其实都来源于他那颗非常乐于为民请命.经世济民的赤子之心,而在密州,苦于来自朝廷的拆台式政策,苏轼对于密州的治理陷入重重困境. 困苦之中 ...

  • 圃苏11 断荤吃素 修庙建亭 苏轼三近山神

    圃苏11 断荤吃素 修庙建亭 苏轼三近山神 熙宁八年(1075)四月,密州旱情不减,苏轼决定赴密州城南二十里的常山向山神祈雨. 看过之前<近苏篇>第六节<史上最霸气求雨仪式编导苏轼& ...

  • 圃苏15 密州之苦:苏轼的自我开解​

    圃苏15 密州之苦:苏轼的自我开解 上文说到,苏轼写了这些密州当地的情况,只为了告诉送茶叶给他的好友: "你以为我在这里还像在杭州时一样过得考究精致吗?老友你错喽. 我把这诗寄还给你,实在感 ...

  • 圃苏16 穷困潦倒还是与民同乐?中年苏轼的枸杞养生缘

    圃苏16  中年苏轼的枸杞养生缘 王安石施行新法,在后世看来,无论以何样角度,或者对于帝国命运.历史命脉的影响来看,都不能算是成功的,但或许有一点,倒真是与时俱进了. 这里的"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