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我的中医人生(19)

记录我的中医人生(12)

作者:李惠2017年02月17

今天学习脐疗调理身体,同样的疾病可以用不同方法来调理,甚至可以结合起来用可以达到更佳的治疗效果,我们都知道小婴儿时依靠脐带从母体摄入营养的,等脱离母体后脐带剪断形成肚脐,肚脐与五脏六腑皆有联系,与十二经络也联系密切,有些病症可以通过脐疗达到很好的效果,比如胃肠道疾病、男科妇科,再有就是具有延年益寿、抗衰老的作用!例如痛经可以用脐疗配合艾灸可以一次效果明显,今天看到一个很简单的痛经方子,用白芥子15克、面粉150克;白芥子研磨成粉,加入面粉用沸水调匀做成饼状,趁热贴在肚脐上3-4小时疼痛缓解甚至消失,一次不见效者再敷一次,简单易操作!脐疗的用药特点方子里大多需要用到辛串的药物,例如麝香、冰片,使药物更好的被吸收!

我的中医人生(15)

作者:林利城   2017年2月17日

院领导查房的时候一直强调,医生要建立正确的临床思维。从中医来说,就是要有正确的辩证思维。病人来了,要抓住主诉,根据主诉,脑子里要想到第一嫌疑证型,然后围绕这个证型的特征进行问诊,比如考虑心脾两虚,那就要问问有没有头晕,眼花,心悸,有没有乏力,纳少,便稀等等。如果病人的症状相符,那就是这个证了,如果别人症状不符,那就考虑第二嫌疑证型,然后围绕它来问。直到找到最吻合的证型。治疗过程中,主症会改变,证型也就随着改变。

六经辨证也有它自己的辩证特点,围绕“病位、病性、方证”进行辩证,首先辨病位,属于六经中的哪种:“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然后辨病性,就是阴阳寒热虚实,然后辨方证,应当属于麻黄汤证呢,还是桂枝汤证呢,这是六经辩证的思路。

记录|我的中医人生365天(7)

2017.02.17星期五  作者  王伟健

女,偶有恶心难受,饭后即感心跳加速,泛酸呃气,腹部有结节,按之偶痛,舌苔白,半夜常醒,梦多,经期长,正处在经期。用小柴胡合当归四逆吴茱萸汤:吴茱萸9 柴胡20 当归12 桂枝9 白芍9 细辛3 大枣12枚劈开 人参9 炙甘草9 黄芩9 生姜18 干姜6 牡蛎30,两剂。干姜生姜同用是用干姜温中生姜去胃中寒水。

同事们说咽喉长息肉,手术后又发了,问我说有啥办法?我说没办法。因为他的身体环境和生活习惯改不了。有如一堆垃圾上有苍蝇,西医是用杀虫剂把苍蝇灭了,中医是把垃圾清理掉,自然苍蝇不来了!所以说没办法治!
儿子鼻子一点不塞了,果然是特效啊,自己都不敢相信。他说用药后鼻子一直排清水出来。一次秒杀哦!晚上的手针课,群里的老师也很喜欢!

我的中医人生(15)

李仁昌  2017年2月17日

明天就是雨水节气。雨水不仅表示降雨的开始,也表明雨量开始增多。 随着雨水节气的到来,寒冷天气渐渐消失,湿润的空气、温和的阳光和萧萧细雨的日子逐渐到来。但是在天气变暖之时,北方伴随着冰雪消融,气温会短暂下降,我们南方气温下降不明显,但是仍有天气的反复,气温的突变,这时候往往容易有小儿、老人患者。呼吸内科的病人在此时往往是最多的,对于天气变化引起的疾病,不仅要了解疾病的病因,更要注意治疗后的护理,以防他变。

我的中医人生(15)

周志阳2017-02-17

黄xx,女

诊断:眩晕,痰浊中阻证

反复头晕4个月,加重3天。症见头晕,呈阵发性,与体位改变有关,伴耳鸣,

视物旋转,恶心,呕吐。舌淡苔白腻,脉滑。

处方:苓桂术甘汤合陈夏六君子汤加减

苍术40   黄芩20     甘草10
桂枝20   法半夏15   陈皮10
葛根30   生薏苡仁30   党参15   白果10
          执3剂,每日1剂,水煎服。

按: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此患者初诊时以治上焦为主,今复诊,症状已好转,当以治中焦为主,兼顾上焦。用陈夏六君子汤之义化中焦痰湿,苓桂术甘汤之义温阳利水,水湿得化,眩晕自愈矣。

记录|我的中医人生365天(92)

2017.02.17 作者 林佳明

转眼之间,又是半月,翻开自己的记录及计划的时候,基本能够按照进展进行。

下午的时候,看见她的无奈,及纠结,痛苦,心里也隐隐作痛。

今天统计了半个月的就诊病人,及经方的使用情况,基本都是能够按照六经问诊,六经辨证,方证辨证,病种有发烧,咳嗽,气喘,月经不调,不孕症,抑郁,焦虑,失眠,眩晕,头痛,梅核气,痛经,子宫肌瘤,腰痛,面瘫,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等,选用的方,桂枝法,四逆法,柴胡法为多,长期疗效还在观察中。

一些病症效果比较快,方证却是相对的,如一梅核气病人半夏厚朴汤证结合天突,廉泉一次好转八分,腰痛沉重合并便秘的肾着汤合调胃承气一次好转七分,失眠腹胀便秘的小柴胡加芒硝汤一剂就好,小儿咳喘西医说重证肺炎要马上住院的两剂小青龙而咳喘安宁等等。自己三十八才踏上伤寒之路,一切都刚刚好,我真心的爱上了伤寒,里面的每一个文字都是如此严谨及真实,当昨天看到一个头痛(颈项为主),汗出,怕冷,恶风时,想到仲景记录的时,不禁微微一笑,当写下桂枝汤原方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个病人什么时候好了,因为我自己喝过桂枝汤的那种味道。我是个愚笨之人加之年龄增大记忆力大不如前,我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但是没有人能打击我,我会义无反顾的走在这条路上,中医人生之路深深的激励着我。

惊闻同学患上淋巴瘤,有时不禁感叹命运的捉弄及安排,内心会升起对生命的敬重及活着的时候,欢喜接受当下的那种愉悦,生命,有长有短,尽量的去温暖我们身边的人,爱我们的人,所以,要去分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也许,这,也是一盏灯,明灯。

孤楼倚梦寒灯隔,细雨梧窗逼。

冷风珠露扑钗虫,络索玉环,圆鬓凤玲珑。

肤凝薄粉残妆悄,影对疏栏小。

院空芜绿引香浓,冉冉近黄昏,月映帘红。

我的中医人生(15)

陈小芳   2017年02月17日

《伤寒论》第七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有同仁认为发于阳指发于太阳,发于阴指发于少阴。一个属表,一个属里;又有同仁认为阳指卫阳,阴指营阴。有发热,有恶寒,说明有邪正相搏,为阳证。但恶寒,不发热,可为正气御邪无力,可为病进,为阴证。阳证可法汗、吐、下、清等使邪得出,阴证可法温、和、补等使正愈。于太阳病中,但见发热恶寒的,可辨为阳证,可用桂枝法,麻黄法等。无热恶寒的可辨为阴证,可用理中法,四逆法等。万物可辨阴阳,阴阳统六辨,诊病先别阴阳,该条文值得细究。

我的中医人生(7)

作者:支彬  2017年02月17日

对伤寒论第七条的理解

【原文】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陽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陰也。发于陽者,七日愈,发于陰者,六日愈,以陽数七、陰数六故也。
 
患外感病,若有发热畏寒的症状出现,是病在陽经的表现;若有无热畏寒的症状出现,是病在陰经的表现。病在陽经的,大约七天可以痊愈;病在陰经的,大约六天可以痊愈。这是七属于陽数、六属于陰数的缘故。

少阴病偏虚偏寒,所以一开始就病有发热恶寒者,那就指太阳病,太阳病是发热恶寒。没有热,一味是恶寒,那不是太阳病是少阴病了。就是说疾病的一始有这么两类表证,有发热恶寒的,是发于太阳病;无热恶寒的发于少阴病。

本条根据恶寒发热的不同情况,来判断外感病的陰陽属性和愈期预测。

我的中医人生(15)

作者:刘敏 2017年02月17日

xxx,男,34岁 原诊为眩晕症,现患者自觉头晕,坐立不安,自觉会晕倒,休息后不能缓解,汗出,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诊断:眩晕(痰浊上蒙)。

拟方:苓桂术甘汤加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茯苓20g 桂枝15g 白术20g 甘草10g 苍术30g 法夏15g 煅龙骨20g 煅牡蛎20g 生姜10g 草果10g 枳实12g 竹茹10g。

以苓桂术甘汤治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头晕目眩。患者坐立不安,烦躁,考虑为心阳虚弱,心神不敛,以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温通心阳,潜镇安神。

患者苔腻,加草果化腻苔,另苍术化痰湿,枳实化痰除痞,竹茹化痰、除烦。

伤寒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伤寒118条: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记录我的中医人生(15)

符英 2017年02月17日

近日看伤寒的频率比过往几年都要高,加之这两个星期上课,我总觉得听大家分析伤寒有点云里雾里的感觉,近日反思,归根究底其中一个原因是我对其没有形成一个宏观的理解,故近几日整理了一些对伤寒论的笔记。伤寒以六经作为辨证纲领,太阳病是外感疾病的初期,仲景分为中风、伤寒、温病三类,之前讨论的时候说过凡是在外感病初期出现太阳病总纲的的“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就可以称为太阳病。太阳病本证又可根据其病脉证分为太阳病经证、腑证,此外还有太阳病变证及类似证的内容也归属太阳病范畴。因为我对其变证类似证并不熟悉,先记录到此,点滴积累,后有感想,再作修改。

(0)

相关推荐

  • 《伤寒论》笔记:大阳中风桂枝汤主之(其二)

    桂枝汤相关证 桂枝汤的相关证,我们还要再做一次系统的梳理 条目对比 总括 脉 头项 是否恶寒 是否发热 是否汗出 是否恶风 其它 方剂 第1条 太阳之为病 脉浮 头项强痛 而恶寒 第2条 太阳病 脉缓 ...

  • 中医治疗间歇性低热案一则

    郭某某,女,24岁.病史:近三年来,常间歇性低热.1976年3月,感冒发烧,曾服用感冒冲剂.四环素等药.其后经常自觉畏寒发热,常患扁桃体炎和关节痛.腋温一般在37.4℃-38℃,偶尔在38℃以上.曾查 ...

  • 《伤寒论》学习笔记八之表郁轻证。

    最近没顾上更新,今天写一下. 我看了一下上一篇是写到了伤寒兼证.今天继续表郁轻证. 1.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 ...

  • 记录我的中医人生(3)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她却在灯火阑珊处

    2017.10.14  作者:春宏 <针灸大成><针灸问答>这都是针灸名著,笔者都去查阅了,应该不只查阅这两本书,可能很多,不为名,不为利,只为求真谛.这种人都是高人! 九,应 ...

  • 记录我的中医人生(1)粗工守形,上工守神,让内针发挥出应有的巨大作用

    2017.10.09 作者  春宏 奇经八脉的治疗作用分两类,一类是治表病,督脉.带脉.阳维脉.阳跷脉都属阳,主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另一类治里病,任脉.冲脉.阴维脉,阴跷脉都属阴,主治心腹胁肋在里之病 ...

  • 林利城 记录:我的中医人生(5月份)

    我的中医人生(82)    作者:林利城   2017年5月1日 今日学习竹叶石膏汤: 竹叶二把(15g)石膏一斤(30g)半夏半升(10g)人参二两(10g)麦门冬一升(30g)甘草二两(10g)粳 ...

  • 陈小芳记录:我的中医人生(5月份)

    我的中医人生(82) 陈小芳   2017年05月01日 五运六气,简称"运气"."运"丁壬木,戊癸火,甲己土,乙庚金,丙辛水五个阶段的相互推移."气 ...

  • 符英记录:我的中医人生(4月份)

    我的中医人生(56) 符英  2017年4月5日 提到背俞穴和募穴,上课时老师说到过"背俞腹募"的说法.背俞穴又称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穴位,课本提到"六脏六腑各 ...

  • 林利城记录:我的中医人生(4月份)

    我的中医人生(56) 作者:林利城   2017年4月5日 今日学习大黄附子汤: <金匮要略> 大黄三两(15g)附子三枚(30g,先煎1小时)细辛二两(10g)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 ...

  • 李惠记录:我的中医人生(4月份)

    我的中医人生(53) 作者:李惠  2017年04月05日 今天背诵伤寒论161条时有些不解,然后查书对此条认真研读了一下,"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石汤主之 ...

  • 周志阳记录:我的中医人生(4月份)

    我的中医人生(56) 周志阳 2017-4-5 近来,又发生了一起医生猝死案,又一次给我们对身体健康的关注敲响了警钟.<黄帝内经>: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 ...

  • 刘敏记录:我的中医人生(3月份)

    我的中医人生(27) 作者:刘敏     2017年03月01日 赵某,女,59岁 原诊为不寐,失眠较前好转,能入睡,心烦纳差,舌质淡苔腻微黄,脉弦.诊断:不寐(肝郁化火).拟方:小柴胡汤加栀子豉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