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忆赤峰”系列之十四:百年空使愧相如





IN AUTUMN

[引题]:一千多年前,北宋的很多名臣大腕曾经来到过赤峰地区,留下了太多的故事。那么,这些人当时的心情如何呢?他们到底感受到了什么呢?现在,我们只能通过大量的“使辽诗”去一探究竟了……

看舞春风小契丹
北宋一朝,与大辽契丹帝国的外交往来频繁。尤其是在宋真宗赵恒景德元年(1004年)以后,也就是辽圣宗耶律隆绪统和二十二年的那个秋天以后,随着“澶渊之盟”的正式签订,两国关系保持基本平静。在此后的一百二十多年时间里,宋、辽两国大致能够做到和平共处,相安无事,直到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灭亡为止。其间,双方互使共达三百八十次之多。大辽契丹边地发生饥荒,宋朝会派人在边境赈济;宋真宗崩逝消息传来,辽圣宗耶律隆绪“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更为可贵的是,有一部分北宋使臣还将出使大辽契丹期间的所见所闻与感受付诸于诗歌,讲述出使途中的感受、沿途见闻、塞外风俗、民族情感等多方面内容。他们在其文学作品中还指点了北宋朝廷对大辽契丹的政策,表达了爱国忠君的情怀。因此,这些诗歌被称为“使辽诗”,不仅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即便在当时也已脍炙人口,流传广泛了。使辽诗,构成了北宋诗坛的一道独特风景,如欧阳修有使辽诗八首,苏辙有使辽诗二十八首,刘跂有使辽诗十四首等。
涿州沙上饮盘桓,
看舞春风小契丹。
塞雨巧催燕泪落,
蒙蒙吹湿汉衣冠。
此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的《出塞》诗。王安石曾在宋仁宗赵祯嘉祐五年(1060年)元月,为北宋送伴使陪送大辽契丹的贺正旦使耶律思宁、耶律嘏、韩造、王棠等归国。嘉祐五年和六年,北宋朝廷又命王安石出使大辽契丹。但王安石以母亲年事已高且体弱多病为由,推掉了这个苦差事。嘉祐八年(1063年)农历三月二十九日,54岁的宋仁宗赵祯去世了,朝野上下莫不哭号,举国哀痛。据《宋史》记载:“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而当大辽契丹得到宋仁宗赵祯驾崩的讣告时,“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时为大辽契丹国君主的辽道宗耶律洪基更是大吃一惊,冲上来抓住宋国使者的手号啕痛哭,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又说:“我要给他建一个衣冠冢,寄托哀思。”此后,大辽契丹历代皇帝“奉其御容如祖宗”。这或许可以表明赵祯还算是一个名君,应当没有做过太多伤天害理的事情。也可以证明当时的辽、宋关系还处在“蜜月期”吧。
在那次因国丧而出使大辽契丹的北宋使臣当中,王安石位列其中。在《出塞》诗的第一句里,“涿州”是大辽契丹之南京(现北京)析津府所管辖之地,即今天的河北省涿县。遥想当年,王安石等北宋使者悠闲地盘桓在涿州的沙地上聚餐饮酒,有穿着银白色貂皮大衣的契丹美少年在欢快地歌舞助兴,多么惬意哟。“塞雨巧催燕泪落,蒙蒙吹湿汉衣冠”,契丹民族的优美舞蹈,塞外的动听歌声如同天籁之音,把天上的飞燕被感动得落泪了,化作蒙蒙春雨,吹湿了北宋使者们的衣冠。但前途漫漫,这一切只是一个还算美好的开始吧,很多凶险还在前面!


所喜殊方识汉恩
山路萦回极险屯,
才经深涧又高原。
顺风冲击还吹面,
滟水坚凝几败辕。
岩下有时逢虎迹,
马前终日听夷言。
使行劳苦诚无惮,
所喜殊方识汉恩。
此为北宋苏颂的《奚山道中》,“道中”尚且如此艰难,更何况“殊方识汉恩”也只是“所喜”而已!一千多年前,王安石作《出塞》诗于出使大辽契丹的途中。这首诗刻画了北宋使臣与大辽契丹接迎使欢筵时的情景。彼时,塞外已是春景正浓,王安石的使辽诗也因此写得春光满园。但是,实际上,所谓的“宋、辽友好”并非总是“暖风不及你深情”,而是如小儿的脸蛋一般,说变就变!
专对惭非出使才,
拭圭申好敛旌回。
礼烦偏苦元正拜,
户大犹轻永寿杯。
欹枕顿无归梦扰,
据鞍潜觉旅怀开。
明朝便是侵星去,
不怕东风拂面来。
上面这首诗为北宋政治家、诗人韩珂所作,名为《使回戏成》。虽说是“戏成”,但其中的“苦恼”又有几人知哟!韩琦,生于1008年8月5日,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韩琦中进士,历任将作监丞、开封府推官、右司谏等职。北宋、西夏战争爆发后,他与范仲淹率军防御西夏,在军中颇有声望,人称“韩范”。之后,韩琦又与范仲淹、富弼等主持“庆历新政”。韩琦为相十载、辅佐三朝,为北宋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在朝中,他运筹帷幄,使“朝迁清明,天下乐业”;在地方,他忠于职守,勤政爱民。欧阳修赞其“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 。
熙宁八年(1075年)8月8日,韩琦去世,年六十有八。宋神宗赵顼为他御撰“两朝顾命定策元勋”之碑,追赠尚书令,谥号“忠献”,并准其配享宋英宗庙庭;宋徽宗时追封魏郡王。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从祀历代帝王庙;咸丰初年配享孔庙。韩琦有《安阳集》五十卷,载其使辽诗四首。
这首《使回戏成》成诗于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韩琦在那一年曾充任贺契丹正旦使出使塞外,此诗为完成使命后所作。《使回戏成》头两句是作者的自谦,这样一位北宋的重臣对自己能够出使大辽契丹表示惭愧,认为自己不是当使者的材料。其中的“圭”是古代帝王或诸侯在举行典礼时拿的一种玉器,上圆(或剑头形)下方。当时,韩琦等北宋使臣在朝拜大辽契丹皇帝时执圭,为身份和等级的标志物。而将圭擦拭得光洁莹润,表达了宋朝和大辽契丹的友好情意。只有这样,北宋使臣才能顺利地卷旗回国。在这首诗的第三四句有诗人自注云:“虏廷元日,拜礼最烦。”由此可见,韩琦对契丹在过节时的繁文冗缛节表达了不满。比如在“永寿节”即辽兴宗耶律宗真生日那天,契丹贵族和权臣们会用大酒杯给北宋使者敬酒。更令人苦恼的是,在正旦这天,契丹贵族和权臣们为北宋使者敬酒的酒杯比永寿节那天的还要大。大白,即大酒杯。在诗的五六句中,诗人表达了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劳神又费力的出使任务总算是完成了,依枕就睡,再也没有了旅途中夜夜归梦的烦扰,骑在马背上才意识到回家的时候是多么的开怀。“明朝便是侵星去,不怕东风拂面来”,明天就可以披星戴月地踏上回家的路途了,总算不再是满天的老北风了,而是和煦的东风佛面了。
草白岗长暮驿赊,
朔风终日起平沙。
寒鞭易促鄣泥跃,
冷袖难胜便面遮。
迥岭卷回云族破,
远天吹入雁行斜。
土囊微乞缄余怒,
留送归程任摆花。
此为韩琦的《紫蒙遇风》,同样写出了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北宋自太宗赵光义败于契丹人,一直处于国与国之间的军事劣势,外交政策格外小心谨慎。因此,北宋使者在出使大辽契丹时,当然有一种屈辱感。这些使者在出使过程中既要委曲求全,又要不失大国之体面,的确够难为情的了。当年,北宋更多地派遣使者前往大辽契丹,以博取契丹人的欢心,窥测契丹人的动向。


却卧空床涕满裾
1004年秋,大名鼎鼎的萧太后与其子辽圣宗耶律隆绪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北宋朝廷顿感蒙圈。最终,在宰相寇准的力劝之下,宋真宗至澶州督战。宋军士气大振,坚守城镇,又在澶州(河南濮阳)城下以八牛弩射杀契丹大将萧挞览((一作凛))。1005年1月,北宋与大辽契丹订立和约:辽、宋约为兄弟之国,以白沟河为边界,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因澶州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澶渊之盟”是北宋与大辽契丹在经过二十五年的战争后缔结的盟约,实为北宋之耻,是花大价钱买了一个大大“虚名”!
肃承朝命谒穹庐,
却卧空床涕满裾。
不敢复论天下事,
更能重读箧中书。
男儿战死自无恨,
国势倒悬谁为摅。
我本不来人强我,
百年空使愧相如。
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刘敞以右正言知制诰充任契丹国母生辰使出使大辽契丹,作上面的这首《持礼北庭回示希元并寄之翰彦猷当世》。其中,“希元”指北宋使团的副使窦舜卿(字希元),“之翰”和“彦猷”当为刘敞的官场同僚。在这首诗中,诗人的心态是非常复杂的,无奈的。对于北宋来说,眼前的这种和平与通好是一种被逼,是被打出来的,弱国无外交,无尊严。因此,在《持礼北庭回示希元并寄之翰彦猷当世》的第一二句,诗人恭谨地表示,遵从大宋皇帝的命令来到北国拜谒觐见大辽契丹帝国皇帝兴宗耶律宗真。“穹庐”代指北朝大辽契丹,为的是给法天皇太后萧耨斤祝寿,参加一年一度的应圣节。或许此句还有另外的一层意思:让拜谒北国皇帝就拜谒北国皇帝吧,居然还要向虏廷的女人拜寿。这对于视中原为正统的北宋士大夫们看来,真是难以接受呀。所以,他们感觉又羞又愧,难以自恃。另据《辽史·礼志四》记载,宋使贺皇太后生辰仪式非常繁琐,见太后七拜之后,宋副使六人于东洞门入,丹墀内面殿齐立;大辽契丹官吏受书匣时,宋使须跪着捧书匣奉上。读完书信起立之后还有许多礼节,又五拜七拜者多次,皇太后高高在上宣问:“南朝皇帝圣躬万福?”宋使者皆跪,大使须稍前跪奏:“来时圣躬万福。”其后有乐曲舞蹈,问候“跋涉不易”,行汤,行茶,做揖鞠躬等。当这一系列的仪式完成后,宋副使西阶下殿,西洞门出。纵观整个拜见过程,虽参用了汉仪,但在宋人看来,契丹人摆足了架子,拿足了谱,所以他们的心情很不好。因此,刘敞持礼完毕返回驿馆后,“却卧空床涕满裾”,躺在床上痛哭流涕,泪水浸透了衣襟。这种心态,在当时的汉族知识分子当中,是普通存在的。于是,他们会“不敢复论天下事,更能重读箧中书”。在契丹人面前尊严尽失的北宋使者们再也不敢高谈阔论天下事了,只能从无情的现实返回到书籍中去寻找答案了。此诗句的言外之意是因为书没有读透,所学还不足以解决现实问题。接下来的两句则代表了一群意气相投的北宋高级知识分子的普遍心态:“男儿战死自无恨,国势倒悬谁可摅。”男子汉大丈夫为国捐躯战死疆场自当无憾,但国家处于危机时刻又有谁为其担忧呢?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真实感受,真的不愿意出使契丹,但这是命令,是强加于我的。诗中的“相如”指蔺相如,为战国时的赵国大臣。赵惠文王时,强秦向赵国索要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据理力争,使和氏璧又回到了赵国。这就是成语“完璧归赵”的来历。这句诗从狭义上讲是说刘敞感觉自己如此的出使大辽契丹是有愧于像蔺相如这样有骨气的人;从广义上说,自打“澶渊之盟”以后,北宋年年向大辽契丹朝拜并进贡的做法是愧对古人的。而当使辽任务完成时,这一切又都似乎只是一时之忿了。终于,憋气又窝火的契丹之旅结束了,刘敞遂作《过中京后寄和贡父弟》:
归鞍蹀躞弄轻尘,
满眼韶光破宿云。
去国几愁歌白纻,
上天真喜望缇群。
华林雪尽莺先啭,
广陌风多草竞熏。
我欲还家千日饮,
益须酿酒张吾军。
这是一首哥哥和弟弟的诗,“贡父”是刘敞(字原父)的弟弟刘攽的字。“蹀躞”指骑射装束,穿着胡服的宋使行进在返回中原的路上,马蹄踏地扬起尘土。最妙的是“弄”字,表达了轻松愉快的心情,满眼都是美好的曙光,冲淡了堆积的云彩。“澶渊之盟”后,北宋每年向大辽契丹输绢二十万匹,辽兴宗又在重熙十年(1041年)谋取了后周所占瓦桥关南10县之地,逼北宋又岁增银绢十万两匹。如此一来,北宋每年要向大辽契丹输绢三十万匹。如此一来,北宋连制作“质如轻云色如银”的白纻舞衣的丝绢都送出去了,只为了换来太平。缇群,山名,王莽统治时期,天水有童谣唱道:“出吴门,望缇群”,在此借喻岁输绢银换得的安宁。五六句说的中辽中京一带山林多古松和桦树,春天来了,林中的雪融化了,鸟雀在啾啾鸣叫,旷野中刮起了暖风,小草竟然也比赛似的散发着香气。在这里,诗人以景喻情,完成使命了,可以回中原了,心情也变得美好起来了。诗人憧憬着回到家乡一定要痛痛快快地喝酒,“千日饮”是一种夸张的写法,言外之意是要弟弟和家人们准备好美酒,等待使团的回归。只不过,刘敞们刚走,又一批刘敞们已在路上了,再作《阴山》诗云:
阴山天下险,
鸟道上棱层。
抱石千年树,
悬崖万丈冰。
悲歌愁倚剑,
侧步怯扶绳。
更觉长安远,
朝光午未升。
阴山,指现西拉沐沦河上游山区。


“诗忆赤峰”系列十四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