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乐毅论》原文及翻译

(0)

相关推荐

  • 下属有二心怎么办?这4招,最后一招需要大格局!

    [原文1] <资治通鉴>周纪四 第4卷 周赧王 三十六年(壬午,公元前279年) 三年而犹未下.或谗之于燕昭王曰:"乐毅智谋过人,伐齐,呼吸之间克七十馀城,今不下者两城耳,非其力 ...

  • 王道​仁义天地长——《论语》悟读【138】

    霸道威猛东逝水,王道仁义天地长. <论语>第六篇第二十二章: [原文]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译文] 孔子说:"齐国政治改一改,便可达 ...

  • 鬼谷子:老实的人没好命,做人要懂得刚柔并济、软硬兼施(捭阖术)

    战国时期,燕国常遭到齐国的攻击.后来,燕昭王即位,设"黄金之台",广招人才,准备报仇.而齐泯王却蒙在鼓里,听从燕王间谍苏秦之谋,攻占宋国,引起了诸侯的恐慌. 燕昭王趁机联合秦.赵. ...

  • 峡江寺飞泉亭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峡江寺飞泉亭记袁枚[清代]余年来观瀑屡矣,至峡江寺而意难决舍,则飞泉一亭为之也.凡人之情,其目悦,其体不适,势不能久留.天台之瀑,离寺百步,雁宕瀑旁无寺.他若匡庐,若罗浮,若青田之石门,瀑未尝不奇,而 ...

  • 观德亭记原文及翻译

    观德亭记王阳明[明代]君子之于射也,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君子之学,求以得之于其心,故君子之于射以存其心也.是故躁于其心者其动妄,荡于其心者其 ...

  • 古文观止185:苏轼•喜雨亭记

    苏轼于嘉佑六年(1061年)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今陕西凤翔)府判官.次年,开始修建房舍,并在公馆北面建了一座亭子,作为休息之所.这年春天久旱不雨,亭子建成时,碰巧下了一场大雨,民众欢欣,于是作者 ...

  • 喜雨亭记原文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 ...

  • 苏轼《喜雨亭记》原文及翻译

    苏轼 原文 亭以雨名,志①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⑥,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 ...

  • 经典文言文《喜雨亭记·苏轼》原文·译文赏析

    [宋]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 ...

  • 《喜雨亭记》原文及译文

    <喜雨亭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从该亭命名的缘由写起,记述建亭经过,表达人们久旱逢雨时的喜悦心情,反映了作者儒家重农.重民的仁政思想.文章句法灵活,笔调活泼,在风趣的对话中 ...

  •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翻译及赏析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完善 古诗文网APP客户端立即打开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 ...

  • 古代散文名篇丨《喜雨亭记》《石钟山记》《放鹤亭记》等 苏轼

    <喜雨亭记>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志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 ...

  • 苏轼:喜雨亭记

    苏轼 (北宋文学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繄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