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17岁公主难产去世,打开她的墓,见到一名男子枯坐其中

很多人以为生在皇室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但却不知道皇家的成员身上背负的远比一般人想象的要多,而且自己的命运做不了主,有时生死就在一刹那,难以掌控自己的生活。很多公主亦是如此,难以善始善终。

在 唐朝 时期就有一位公主,她17岁的时候死于难产血崩,她是 唐中宗 的第七女,永泰公主。

永泰公主名叫李仙蕙,是唐中宗李显的第七个女儿,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孙女。公元701年,永泰公主死于洛阳,年仅17岁。根据墓志铭记载, 李仙蕙 因难产而死。

据史书记载,永泰公主因议论武则天与张易之、张昌宗的丑事而被武则天'杖杀'(也有赐白绫死的说法)。唐中宗即皇位后,追封惨死的女儿为'永泰公主',并于公元705年将 永泰公主 与其丈夫合葬于乾陵东南。

永泰公主墓,在乾县北部。是乾陵17座陪葬墓之一。永泰公主是唐中宗李显的第七个女儿, 唐高宗 李治和武则天的孙女,名仙蕙,死于唐大足元年(701年),时年仅17岁。后与她丈夫武延基合葬在一起,陪葬乾陵。

关于永泰公主之死,《资治通鉴·则天顺圣皇后》中说'太后春秋高,政事多委 张易之 兄弟,邵王重润与其妹永泰郡主、主婿魏王武延基窃议其事,易之诉于太后,九月壬申,太后皆迫自杀。

公主去世之后,皇帝为他的离去非常的伤心,就为他修建了一座非常豪华的皇陵,将他和武延基一起合葬的乾陵中。

永泰公主墓 于1960年至1962年发掘,是属封土堆墓,其墓穴是用砖砌 的,由墓道、过洞、天井、雨道、墓室构成,全长87.5米。此墓曾被盗过,墓道中有一处留有盗贼进入的痕迹。出了墓道,可从墓的两旁道路直上墓顶,在墓顶上可看到临近的章怀太子、懿德太子墓等。墓前还有陈列室,存放出土的随葬品。

据史料记载,永泰公主深受唐中宗的喜爱,而且在婚配的年纪的时候就被许配给了武则天的侄孙武延基。然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在他们成婚不久,公主就死于难产。但是人们对他的死因议论纷纷,因为她的丈夫在死前一天就被杀害了。很多人猜测,公主或许是得罪了什么人,才惹来这样的结果。

千年之后,人们打开他的陵墓,却发现墓中并非只有他一人,还有一位男子。专家们发现。古墓中有很多精美的陪葬品,墓室装饰的也很丰富,壁画雕刻的工艺水平也很高。除此之外,在墓室中还有一副骨架,但据专家考证后发现,他并不是唐朝时期的人。

而且根据墓室的状况,专家们推测这位男子应该是一个盗墓贼。他的身边还有一把斧头,身边还散落着一些陪葬品,

可以推测,这位男子他应该是盗墓活动之后被团伙抛弃,永远的留在这个墓中。

这个 盗墓贼估计是个新手。

在盗墓早期,人们只是出于偶然的原因进行陵墓的盗掘。但是,随着厚葬的风行,盗墓活动逐渐发展成为了具有专业首发的队伍。那么,老练的盗墓贼是怎样盗墓的呢?

有些盗墓贼有着常人不能及的嗅觉功能,只要用鼻子一闻,就可以根据泥土中的气味判断墓葬的年代和是否被盗掘过,甚至可以准确地区分出汉唐墓葬与明清墓葬。因为汉代的墓葬一般是没有什么气味的,而明清的墓葬则气味较重,因为时间较晚而且大都是砖石结构。

一般情况下,西周墓埋藏很深,要想在短时间内盗掘有很大的难度。汉墓结构强度低,距地表十一二米左右,基本都已经塌陷了,墓室内灌满了土。

盗墓贼一旦确定了墓葬的年代,就已经基本上对整个陵墓的内部了如指掌了,因为任何朝代墓内的物品摆放都有其规律。根据这些规律,就可判断出墓室结构、陪葬品的摆放规律、主墓室中有什么、耳室中有什么等。

专业盗墓贼一般采用挖洞的方式来盗墓。这种方式极为隐蔽,不易被发现。

选择一个精确的盗洞位置很重要,不仅可以缩短工期,还能避免碰上什么坚硬的东西无功而返。盗洞要尽量靠近棺椁的位置,这就要求盗墓者要对棺椁的位置详细地定位。如果棺椁靠近墓门,盗洞就要向墓门的方向打,如果棺椁靠近墓墙,盗洞就要贴近墓墙打。

盗墓贼先打一段竖井,深度直达墓底,开凿一条横井直接通到墓葬的正下方,再向上打一段竖井,然后深入陵墓获取宝藏。通过这种方法盗掘的陵墓很难被别人看出来,墓的墙壁、顶部都没有任何的破坏,但是里面已经空空如也了。

盗墓贼一旦开始打洞,工期短则一两个月,长则半年。这些时间里,他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吃住在洞里。旁人就是在洞口经过,也不会发现他们。

很多技术高超的盗墓贼首先想好退路,防止被困在墓中。这个在墓中被困死的盗墓贼显然是个新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