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世有度且张弛——《论语》悟读【58】

乐而不淫哀不伤,处世有度且张弛。

《论语》第三篇第二十章:

【原文】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

孔子说:“《关雎》这首诗,抒发快乐的感情,但没有过分;抒发哀怨的感情,但不致损伤。”

【悟读】

张弛皆宜,长开张,弛而能张;

静动有度,笃守静,动必入静。

张弛,弓弦拉紧和放松。比喻事物之进退﹑起落﹑兴废等。

处世有度且张弛。凡事都讲究一个,也叫人生留白。度是最难把握的,对待不同的人,须采取不同的方式,虽然我们没必要讨好所有人,但是也没必要得罪别人,学会在自己的底线和原则中,左右逢源,这样的人生才能游刃有余。

夫子认为,哀乐是人性之本,不过,哀乐当有节制,当戒其“淫”和“伤”;而孔子认为《关雎》诗中所表达的哀乐做到了这一点,故说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在本章中,孔子借《诗经》中的名篇《关雎》,提出了哀乐都应有所节制,体现出了儒家的中庸之道,即为人处世的恰到好处。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修养的人对情感的处理都会遵循这个原则,追求中庸和适度。

战国齐威王嗜酒,懈怠朝政。楚借机对齐用兵,齐威王惊慌之下派出大夫淳于髡赴赵求援,方解齐国之危。事后,齐威王很高兴,便要赐酒给淳于髡。淳于髡便借机向齐威王进谏道:“喝酒喝得多了就会乱了礼节,人们快乐到了极点可能就要发生一些悲伤之事。任何事情都是一样的,只要超过了一定的限度,都会走向它的反面。”齐威王听到淳于髡的劝告后,恍然大悟,改掉了酗酒之恶习。后来,齐威王励精图治,通过系列改革,齐国强大起来。

做人,有尺度;说话,有分寸;做事,勿致绝。三分给自己,七分给别人,留人余地,给己留路。做人有尺,说话有度。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不管时代如何变化,人的性情基本没有改变,正确控制和表达自己的情感是一个具有永恒性质的话题,所以孔子的这个观点仍具有巨大价值。他提醒我们,做事时要控制情绪和保持理智,言行应把握分寸。否则,很可能乐极生悲,于己不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