痞解《道德经》: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你是不是一直认为儒释道三家讲的是不一样的东西,其实他们仨都是一回事儿,要去的其实都是同一个地方,只是分别走了不一样的道而已。今天咱们来解一篇道德经,看看是不是我说的这么回事儿。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这章大家都听过吧,目前我看到的解释,基本上都是把为学日益和为道日损放在了对立的位置上,认为是老子在拿为学日益给后边的这个为道日损做了一个对比,把这个学还是理解为学习,学的还是知识和认知,认为这个益就是增加,越多越好的意思。
如果要是这么理解的话,那么老子就在无形之中肯定了一点,知识是学得越多越好,这就是问题所在。我们不妨想一想,同为道家代表的庄子同志,他所讲过的一句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很明显,庄子主张的是什么呢?知识他不能简单的说越多越好或者越少越好,而是要区别清楚,正道的知识才是越多越好,而背道的知识是越少越好,所以求知既是知识增加的过程,同时也是鉴别你所得的知识是否符合正道,并且随时做减法,删除掉那些背道的知识的过程,左边加右边减,这才是真正的求知。
所以道德经里的这个为学日益肯定不能这么理解。这个学字在先秦时代,他可不能理解为今天的学习知识而学的意思,应该是参照并且效法圣人或者说天理,不断的去领悟实践,修正自己,向圣人之道,中庸之道无限的靠近,用王阳明的话说,学就是致良知,一提到学我们就要知道他引申所指的就是孔子的入世之道。
你别看孔子的道和老子的道,一个说有一个说无。一个讲有为一个讲无为,一个讲入世一个讲出世,但是他们最终都会归于同一个地方。那个地方孔子叫中庸,老子叫天道。你别管他叫什么,他其实都是指的冥冥之中万事万物都要遵从的那个规律,他们只是分别走了两条不同的路,或者说,他们本身就是道的阴阳两面,易经里面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缺了哪面都不行。所谓的阳面就是孔子的这个圣人之道,王阳明的话就是致良知。你首先得做个社会人,你怎么着也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吧,你做不到在红尘当中修身致良知,那你就会沦为社会习气和惯性的奴隶,被他驱使着在烦恼、痛苦和情绪里头挣扎。
而我们应该怎么做才符合圣人之道,符合良知呢?把论语和阳明心学吃透了,就全都知道了。二位圣人已经把入世之道这一块,给我们讲的很清楚很明白了。所以这里的为学日益,老子指的不是学习知识,而是提到了道的另一面,道的入世的那一部分。既然是入世之道的学,那就要入乡随俗,要按孔子的说法。一提到学,一提到入世之道,自然就是要以好学精进为标准,所以为学日益,这是老子在讲自己这一部分的时候,提了一下孔子的那一部分而已,以示尊重。当然了,还是表示侧重点有所区别。
但是这个为学日益可不是这句话的重点,道德经的重点是在讲无,而不是讲有,所以后边的这个为道日损才是这章的重点。这里的道才是老子想要说的道,孔子和老子分工明确,孔子是手把手的带着你做,你看,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你跟着我慢慢的,一步一步的,你就知道山顶到底是什么样的。而老子则正相反,他是直接给你描述山顶的样子。然后让你自己去悟,你想要得到这个无当中的智慧,首先你得先把自己给弄无了才行,你自己先得进入无的境界和状态,因为只能是无对无,怎么能有对无呢?
那怎么才能让自己进入无的状态呢?那就是老子所说的这个为道日损,损之又损,损的到底是什么呢?跟后边的无为相对应。这损的当然是有为,就是我们人为的各种的造作,就是在社会习气的浸染之下,而导致我们内在和外在的烦乱、痛苦、迷失、黑白颠倒,偏离中正,过犹不及。老子是要我们把这些个东西,损之又损,一点点的,你把他们都去掉,就像是把镜子上的灰尘都一点一点的擦掉。然后我们再用这个已经擦的一尘不染的镜子,来照这个世界,照这个世间的万事万物,这个时候镜子里边所呈现出来的,才是他们的本来面目,然后也就是事物的本质规律。这个时候我们再按照镜子里边照出来的规律去做,就是后边说的,以至于无为了。
再想想以前我们在不了解事物的规律和规则的前提下,根据这些事物的表象,去瞎折腾胡折腾,你以为这叫做有为青年,其实这些都是妄为。所以老子才让我们为道日损,损之又损,千万不要妄为,要实现无为,也就是按照规律自然而为,注意这个无为可不是什么都不做,无为就是说再也没有了在贪、嗔、痴等等的这些惯性情绪和习气的驱使之下的人为的造作。而这个时候所剩下的当然就是不妄为的自然而为了,也就是道法自然,完全按照天道,按照规律而为,这不就是天人合一的状态嘛!
当你在决定一件事到底要不要做的时候,请先闭上眼想一想老子的这句话,你有没有做到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了。你是不是正在被某些社会惯性贪嗔痴的驱使之下,让你这个肉人儿在这儿妄为而不自知呢?有没有做到无为而为?这就是很多高人在做大事之前的自我检测的心法,而最后的无为而无不为,什么意思啊?无不为就是无所不为的省略,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说无为而为,其实反而是无所不为。
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说的就是人要想有所作为,有所成就,你必须要有所不为。想要有所得,你必须先要有所舍,因为这是一个战略问题,零和博弈此消彼长。我们只有先舍弃了那些个阻碍着我们的正确行动,占用了我们的宝贵的专注力和注意力,阻碍了我们知行合一的那些个社会惯性情绪之下的驱使,才能够达到一个无所不为的效果,也就是才能把真正顺应规律的,我们应该干的事儿全部都干了,没有遗漏,看出重点了吗?损之又损,去掉了那些个被惯性情绪驱使的不该干的事儿,人家干的全都是该干的事儿,全都是顺应规律的事。而你全部都是肉人在那儿造作,在那儿妄为,然后在那瞎折腾胡折腾,这就是你和高人的区别。
好了,听到这儿,是不是感觉儒释道三家其实都是相通的,包括论语修行,还有情绪,道家的无为而无不为,和儒家去掉了过分的人欲,也就是格物致知以后,一切都是刚刚好的这个中庸之道,简直就是完美的殊途同归。老子所说的无为而为,不就是孔子所说的从心而欲不逾矩吗?就是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嘛,不就是佛家讲的去除了我执以后的自性而为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