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杏生丨四十多年前的一次舞狮

作者简历:麦杏生,74岁,广西藤县濛江镇人,20岁离乡外出工作,现为南宁铁路局退休职工。五十年来乡音不改,故土情深。撰有濛江回忆录二十余篇。

四十多年前的一次舞狮

麦杏生

家乡盛行舞狮活动,各乡村均有舞狮习惯,主要是为喜庆日、年节增添欢乐的气氛。一些大的村屯还成立有堂口,比较有名的有少英堂、永乐堂等。

而子孙堂则是众多舞狮团队中的佼佼者。

众所周知,濛江富炉社是当地著名的神社,据说建于清朝道光年间,距今已有近200年历史了。子孙堂是“社公”(指富炉社)属下的一个体育班子,也是“社公”的护卫者,在濛江镇可谓历史悠久,远近知名。

子孙堂舞狮讲规矩,够排场。每次出征前,队员先在“社公”集合,而后擂鼓,拜“社公”,燃炮起行。前锋以堂旗开路,在五色彩旗、刀、矛、叉、棍等簇拥下,几十人腰系红色功夫带,分成左右两路纵队昂首前行。在红脸大头佛的逗引下,狮子舞于纵队之间,时而左盼右顾,时而登高远眺(上人肩)。最后则是锣鼓柜及后备人员压阵。在雄壮有力的锣鼓声中,舞狮队威风凛凛、杀气腾腾,观者精神振奋,往往一路尾随。

子孙堂舞的是黑狮,黑狮是武狮,代表着勇猛无畏的精神。

子孙堂的舞狮活动曾几度兴衰,但一直都能传承下来。在上个世纪三十至六十年代,是子孙堂舞狮的鼎盛时期。这不得不提起当时的舞狮技术总教练黄渭清。黄是城外塘楼村人,少从蔡家拳名师何承源习武,青年成名,集狮艺、医术、武术于一家,绰号“大王”,在西江沿岸一带享有盛誉。解放前,梧州港曾聘其为安龙大电船护航大队长。(注:安龙大电船是双引擎柴油机客轮,拥有客位200多个,是当时最快最大的电船,号称“西江霸主”,解放后收归国有,改称“桂农号”,七十年代新型飞跃客轮出现后退出营运。)

“大王”为教头时,子孙堂人才济济。“二大王”陈定昌、朱十、朱甲洲、谢沛初、黄永杰、周培等,个个都身怀绝技,都是濛江响当当的人物。

子孙堂不仅舞狮出众,武艺亦属非凡,他们舞狮之后,还表演棍棒刀拳、硬气功等等,均获满场喝彩。此外,该团队还有一惊人绝技,就是狮子吃炮仗。这些硬汉们舞狮之时不惧鞭炮,任凭四周的鞭炮如何攻击,亦舞不停,鼓不断。就算是衣服烧破、皮肤灼伤、狮子烧烂,也毫不退缩,直至观众的鞭炮烧光。这种绝技在两广狮坛是绝无仅有的。一百多年过去了,此豪气雄姿代代相传,成为子孙堂的精神旗帜。

20世纪六十年代,由于政治原因,舞狮活动日渐式微,打着堂口旗帜的团队舞狮更是声消影匿。1957年上大街的儿童团舞狮和1958年濛江搬运社舞狮(以永乐堂人马为主)热闹过一段时间后,从人民公社成立起,舞狮活动就再没有出现过了。

1963年国家度过了三年的困难时期,经济渐渐复苏了,街上的待业人员也多了。镇政府为了加强管理,成立了综合社统一安排剩余劳力。年底,综合社购置了狮头、锣鼓等物,准备在64年春节热闹一番。

综合社打的旗号是濛江镇舞狮队,以该社二队的青年为主力。由于年青人经验欠缺,还特地请了子孙堂干将朱甲洲为技术指导。这样,沉寂了几年的舞狮又在街上欢腾起来了。

这次舞狮并没有像传统团队那样发帖登门贺岁,但还是有一些单位挂出了银牌给狮子采青助兴,如外贸站、木材站、粮所、大旅社、派出所等单位。初一、初二狮子都在街上自娱自乐地闹腾,初二夜晚八时,最轰动的一幕拉开了。

当年,濛江区与濛江镇政府比肩相邻(在下大街),他们在门前街道设了一个龙门阵要狮子过招,这个招式是传统舞狮艺术最高阵式之一,领导们是要引高人出马,来个官民大联欢,共庆新春佳节。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现场早己拉起临时照明,一派光亮。龙门阵由二张乒乓球台拼合,另一张上加高一张四方桌,桌上放着一大木盆清水,台桌后几米远竖立有旗杆绳子代表龙门。

狮子未到,下大街已挤满数以千计观众,里里外外有三层,最外边的还搭了高凳站着看。消息不径而传,许多早已技痒的子孙堂老将们不约而同地现身阵前,特别是总教头大王:黄渭清出现时,引起街坊们极大兴趣,纷纷议论说:有好戏看了"。

这时,综合社的后生们通通“下岗”打杂去,老将们披掛上阵,朱十叔掌鼓,沛初打钹,天月打锣,朱甲州舞狮头,朱甲华扮大头佛,“大王”号令指挥,在铿锵有力,节奏分明的锣鼓声伴奏和大头佛的逗引下,雄狮起舞要叩关闯阵了。

第一道障碍是桩和栏,这对狮子来说不是难事,大头佛和狮子且舞且戏,很快跃过桩栏,还得意的回头向观众贬了贬眼睛,逗得场外观众笑声连连。要上擂台了,却有一条大蜈蚣档路,狮子大怒,枢眼丶踩头、截尾,轻松灭了它,二者继续向前,跃上擂台,绕了一圈,将上第二层前,一只大螃蟹横行霸道,那就来者不拒吧,狮子再施勇猛,先将大蟹的一对巨钳卸断,去爪,逐一逐二吃了它,狮子威风地高头张望,露出胜利表情。

擂台上还有第二道障碍一一涉水,这是闯关中最难的一个环节,。只见狮、佛腾身跳上了一米多高的桌台,桌台分两层,最高处达两米。狮子在台上灵活舞动,如履平地。在桌台的最高处,一个直径近一米的大木盆挡住了狮子的道路,木盆里还装了大半盆水。观众们正凝神观看,只见狮子轻松一跃,已立于木盆之上,脚掌牢牢抓住了木盆两侧边缘,接着双脚用力将木盆转动起来。装了水后的大木盆重约百斤,在狮子的转动下却没有溅出一滴水。

清水在前,喝吧!踩死蜈蚣,吃了大蟹,口也渴了,狮子、大佛低头片刻将水饮干(其中我们在台下帮忙,用小盆一一转移)。盆水干后,狮佛动作一致,双双跳下台。狮子得意了,在地上打个滚,开始捋须、擦嘴、剔牙、眨眼、挖耳朵,大头佛也亦步亦趋,跟着学,狮子伸伸懒腰,想睡觉了,佛用葵扇拨拨它,告诉征途未尽呢,狮子一跃而起,重抖精神,继续向前。

龙门在望,彩旗飘扬,大红银牌正中掛着,狮子洋洋得意正往前冲时,却发现面前竞是龙门,刚刚威风凜凛、勇猛向前的兽王立刻惊惶失措,畏缩不前了,只见它眨眼搔首,步法混乱,接着跌坐在地昏睡过去。(传统说法,狮子不能过龙门,只有仙佛才有此资格)

狮子昏睡了,还有大头佛呢!龙门乃仙界,有资格入者,都要衣冠齐整干净。刚刚一番折腾,老佛己淋漓大汗,衣服凌乱,于是便开始刷牙、洗面、冲凉、换衣服,按部就序清洁,在擦身時,还特意加多个小动作,用毛巾前后擦擦排污私处,引得场外内观众哄堂大笑。大佛沐浴完毕后,就轻松闯入龙门,摘取银牌,然后再逗醒睡狮,两者又追通嬉戏一番后,班师回营。

这场表演,历时近二个多钟,结束时,区、镇领导起座鼓掌,观众也予以热烈掌声。在大师的导演下,高手倾力演译,狮佛惟妙惟肖,既恢谐有趣,又扣人心弦,高潮迭起,精彩纷呈。还有是鼓、锣、钹的配合默契,随着场上变化而变,有高亢激昂,也有低沉轻点,或快或慢,若现若隐,和狮佛配合得完全一致,达到本地舞狮艺术最佳水平,堪称為经典之作。

岁月倥偬,几十年弹指一挥间。1964年春节濛江镇舞狮闯龙门阵的表演,仍深深地烙在心田,永难磨灭。为谋生计,多年来我羁旅于粤桂二省,看过各式各样的舞狮表演,但再也没有见过这样精彩的舞狮了。更令人惋惜的是“大王”在文革中病故,其丰富的狮舞技艺竟成绝响,这是濛江、乃至广西狮坛的一个重大损失。逝者已矣,唯愿舞狮技艺不朽,精神长存!

(以上图片均为配图,与文章内容无关)

本公众号濛江地方文化往期作品选读:

麦杏生先生作品选:

《濛江的鱼市》《我的社公小学》《夜访神山》《那时濛江街的绿树》;《梦回蒙江-一个六十岁老人的回忆

李绛明先生作品选:

濛江拾遗之五棵古榕》;《小城旧事--手表故事》;《小城旧事---- 棋王争霸

杨世文先生作品选:

镇小校园橄榄树唱和录》;《新年说岁首》《儿时家乡的江》、《儿时的濛江圩镇》

廖金胜先生作品选:

藤县民族传统体育——《执子》、《救监》、《骑马打仗》》;《藤县民俗之传统儿童游戏—抬新娘、氹凛转、咩咩羊》;藤县民俗传统体育—斫地雷》;《藤县民俗传统体育—车铁环、跳飞机》;《南狮由来的传说》;《濛江民俗与童谣记忆》几则《看鸭妹大战鬼谷先师》中《看鸭妹大战鬼谷先师》

安城风韵团队作品:(杨世民、廖金胜、朱强鸿、麦杏生、朱伟坤、何海荣等)

濛江地名趣谈(一)濛江地名趣谈(二)濛江地名趣谈(三)

濛江本地歇后语谚语拾趣(六)濛江本地歇后语谚语拾趣(五)

濛江本地歇后语谚语拾趣(四)濛江本地歇后语谚语拾趣(三)

濛江本地歇后语谚语拾趣(二)濛江本地歇后语谚语拾趣(一)

何海荣《安城风韵》系列诗词作品:

濛江风物》;《濛江记忆》;《濛江古八景》;《濛江美食竹枝歌

邮票上的濛江国宝

故人廖炳森作品选:

畴昔濛江·儿时忆犹新(一)畴昔濛江·儿时忆犹新(二)

畴昔濛江·儿时忆犹新(三)畴昔濛江·儿时忆犹新(四)

其他文友作品:

濛江童谣中的童话 ——“点脚· 乒乓”

那年,那间文化室

濛江白话中为何存在闽南语词汇?

土音雅字--趣谈藤县濛江土白话(一)

濛江诗话(—)

长按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西江水月

微信号:xjsy2008

(0)

相关推荐

  • 平氏故事——舞狮

    舞狮是一种中国民间传统表演艺术.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装扮成狮子的样子,作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如扑.跌.翻.滚.跳跃.擦痒等.中国民俗传统,认为舞狮可以驱邪辟鬼.故此每逢喜庆节日,例如新张庆典.迎春赛 ...

  • 王村有个舞狮队已经申遗

    提起深州市唐奉镇王村的舞狮队,那是飞机上吹喇叭,名声在外. 王村狮舞自民国初年兴起,具有100多年的历史,舞狮耍龙代表百姓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向往,王村舞狮队在深武饶安乃至辛集一带小有名气,并且在多次表 ...

  • 郎家村舞狮

    郎家村舞狮 郎家村舞狮始于清代,清中期迅速发展,盛行民国时期,所在游埠镇大部分农村都有"狮子会"的组织,新中国成立以后,曾停止表演活动,1976年恢复开展活动,每年春节等传统节日都 ...

  • 麦杏生丨我在家乡当民兵(3)

    作者简介 麦杏生,76岁,广西藤县濛江镇人,20岁离乡外出工作,现为南宁铁路局退休职工.五十年来乡音不改,故土情深.撰有濛江回忆录二十余篇. 我在家乡当民兵(3) 麦杏生 一九六四年国庆节过后不久,一 ...

  • 麦杏生丨濛江话中与“牛”有关的趣语

    作者简介 麦杏生,76岁,广西藤县濛江镇人,20岁离乡外出工作,现为南宁铁路局退休职工.五十年来乡音不改,故土情深.撰有濛江回忆录二十余篇. 老照片:旧日的濛江货船与塘冲车渡 濛江话中与"牛 ...

  • 麦杏生丨我在家乡当民兵(2)

    作者简介 麦杏生,76岁,广西藤县濛江镇人,20岁离乡外出工作,现为南宁铁路局退休职工.五十年来乡音不改,故土情深.撰有濛江回忆录二十余篇. 我在家乡当民兵(2) 麦杏生 春节民兵演练后,濛江镇民兵营 ...

  • 麦杏生丨童年蟋蟀乐

    作者简介 麦杏生,75岁,广西藤县濛江镇人,20岁离乡外出工作,现为南宁铁路局退休职工.五十年来乡音不改,故土情深.撰有濛江回忆录二十余篇. 童年蟋蟀乐 麦杏生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 ...

  • 麦杏生丨濛江业余剧团往事

    作者简介 麦杏生,74岁,广西藤县濛江镇人,20岁离乡外出工作,现为南宁铁路局退休职工.五十年来乡音不改,故土情深.撰有濛江回忆录二十余篇. 濛江业余剧团往事 麦杏生 濛江业余粤剧团挂牌成立可能在一九 ...

  • 麦杏生丨濛江往事之公社时的大炼钢铁

    作者简介 麦杏生,74岁,广西藤县濛江镇人,20岁离乡外出工作,现为南宁铁路局退休职工.五十年来乡音不改,故土情深.撰有濛江回忆录二十余篇. 濛江往事之公社时的大炼钢铁 麦杏生 上大街街头顶有一条可以 ...

  • 麦杏生丨舌尖上的美味——忆家乡特产

    作者简介 麦杏生,74岁,广西藤县濛江镇人,20岁离乡外出工作,现为南宁铁路局退休职工.五十年来乡音不改,故土情深.撰有濛江回忆录二十余篇. 舌尖上的美味--忆家乡特产 麦杏生 "濛江是个好 ...

  • 麦杏生丨濛江往事之点点滴滴

    作者简介 麦杏生,74岁,广西藤县濛江镇人,20岁离乡外出工作,现为南宁铁路局退休职工.五十年来乡音不改,故土情深.撰有濛江回忆录二十余篇. 濛江往事之点点滴滴 麦杏生 八桂各地雨滂湟,特大洪水起西江 ...

  • 麦杏生丨濛江往事之粤商

    作者简介 麦杏生,74岁,广西藤县濛江镇人,20岁离乡外出工作,现为南宁铁路局退休职工.五十年来乡音不改,故土情深.撰有濛江回忆录二十余篇. 图为居濛江的南海人后裔在"南海山"建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