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

何文华

近来我被一篇名为《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的文章所吸引。虽然自己是一名数学教师,对其中所描述的名师教学的例子并不是特别感兴趣,但文章这令人耳目一新的标题却引起了我对数学教学中倡导的自主学习的思考。自主学习又何尝不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呢?

在现如今的一些公开课的教学中,也许老师们都已经习惯了一种所谓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即教师抛出一个大的数学问题,由学生去进行自主探索或者合作探究。教师从讲台上隐退下来,任由学生去进行“滚爬摸打”。而当教师在满心期待着学生的精彩发现时,学生却又东扯西拉,答不出一个所以然来。更可悲的是此时教师想讲却又不敢讲,想引却又不敢引。因为他们都知道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中教师讲得多了,引得多了说不定就会被听课的那些评委、专家们扣上“灌输教学”这一在传统教学中都遭到鄙视的“头衔”。

当我在思考数学课堂中如何才能有效地实行“自主学习”这一问题时,我市一位优秀青年教师上的一节数学公开课中便出现了我上述的一幕。他教学的内容是《真分数和假分数》,以下是我选择的其中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我们刚才从图中得到许多分数,它们看起来比较凌乱,你能不能将它们分分类?

学生独立思考一段时间之后,开始交流。

生:按照分母是偶数还是奇数,可以将这些分数分成两类。

师:这的确是一种分类的方法。

生:我们还可以按照分子的奇、偶性将它们也分成两类。

师:有不同意见吗?

短暂的沉默之后。

生:我们还可以根据分母是质数或合数把这些分数分成两类。

生:照这样,根据分子是质数或合数也可以把它们分成两类。

显然学生自以为正确的分法是不符合教师意愿的,于是教师不断地催促道:还有别的分法吗?

学生面面相觑,无以言答。

师:那我们小组讨论讨论看,能不能找到新的分类方法?

……

讨论之后的学生,依旧一片迷茫。

在教师好不容易引导到学生按分子、分母之间的大小关系进行分类后,课堂中又出现了令我困惑的一幕,教师要求学生给每一类的分数起名字,学生起来起去又耗费了不少宝贵时间。

听完课后我在听课笔记中记下了我心中的两点困惑:

1.面对学生偏离探究航向的发现,教师一味地顺应了学生的思维,不敢及时地对学生的发现进行有效的调控、引导和点拨,是否就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最大尊重?

2.在倡导主动探索、自我建构的自主学习中,是否任何知识都必须由学生自己去发现?教师适时、适当的讲解是否就意味着教师的行为陷入了灌输的巢臼?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学好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引导学生实行再创造。何谓再创造,我想不外乎是教师在教学中引领学生浓缩地经历当初人们探究这些知识的历程。如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观念是怎样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归纳和整理出来的等等。

然而,这些数学知识是否都必须由学生个体或群体自己探索出来才可称得上自主学习呢?事实上,在数学学习中,小学生由于受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等众多因素的限制和影响,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困惑和迷茫,而这些仅靠学生个体的努力或学生群体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启迪是难以解决的。此时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师究竟怎样来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呢?

一、自主学习需要教师适时适度的引导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多呈现为点线型模式。即问题与目标之间常常出现点的沟通和线的联系。如课例中学生思考交流后的发现就是这种思考模式的典型体现。在顺延同伴思维的点、线型回答模式中,很难使学生的思维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因此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适时介入的适度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学习困难时,通过自己合理的引导使问题和目标之间构建起点向面的拓展和面向点的聚焦。

就上述课例的教学而言,当教师发现学生在进行着思维的复制时,我想如果他能作出这样的引导:你们能不能按照分子与分母的大小关系来把这些分数分分类呢?相信学生的思维肯定会跳出根据数的特性进行分类的框架,学生的发现也会因此呈现出更加的丰富多彩。而现在的关键就是教师作出这样的引导是否就意味着教师限制了学生进行多维度思考和探索的机会,从而使这样的教学陷入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进行假探索的境地了呢?我认为不是!首先,教师作出这样的点拨是在学生的思维受阻时进行的一种适时引导。其次,教师此时作出的点拨仅仅是从一位学习合作者身份出发,为促进学生的思维提供了一种探索思路,可以说这是一种适度的引导。

在教学中教师究竟怎样把握引导的契机呢?我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当学生的认识失误、理解偏差时,教师可以通过有的放矢的引导来帮助学生接通思路。或通过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以求得经验的支撑;或通过思想方法的适当渗透,以求得方法的借鉴;或通过适当旧知的复习铺垫,以求得知识的沟通。2.当学生思考问题零散琐碎,难以形成清晰的条理和整体印象时,教师可进行“整体思维”的引导、点拨。如当学生发现的知识处于无序状态时,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理序点拨,以使知识条分缕析、扣线串珠;当学生思维处于凌乱状态之中,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整合引导,以使思维井然有序、清晰明朗。

二、自主学习期待教师名正言顺的讲解

诚然,提倡自主学习教师必须在课堂中让主体于学生,让主角于学生。但是教师的“让位”决非意味着教师从课堂中的完全隐退。尤其是在该讲时教师还得名正言顺地讲,在讲解中凸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讲解中体现教师的引领价值。

虽然新课程理念指引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摒弃传统教学中的那种大包大揽、主宰课堂一切的讲解。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教师的讲解依然是教师引导和促进学生自主探索新知、自主建构新知的一种重要手段。试想一下,当在学生碰到认知困难,出现思维障碍时,如果离开了教师的讲解,其障碍何以得到排解?在学生见解片面,认识受限时,如果离开了教师讲解,其认识何以得到汇总、拓展?

众所周知,学生学习的方式从宏观上看可以分为两种:发现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当知识以问题形式出现时适合学生进行发现学习,而当知识以定论形式出现时我们则提倡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如果从这个角度说开去,像课例中给真、假分数起名则完全是一种伪自主学习。教师一句话的讲解就可以清楚告知的事情又何必让学生费一番周折呢?

自主学习不应避讳教师的讲解,一旦缺失教师的讲解,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有可能陷入停滞状态。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又怎样来把握课堂讲解的契机呢?我认为:1.在知识的关键处、疑难点上进行讲解,让学生准确地把握、深刻地领会学习的重点和难点。2.在学生认识的困惑处进行讲解,引领学生走出“山穷水尽”的无奈,进入“柳暗花明”的佳境。3.在学生探索的迷惘处进行讲解,为学生能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探索奠定现实意义的可能。

如果说课堂中小学生所经历的一次次自主学习是他们生命历程中一次次不可复制的创造,那么这种创造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被教师引导的创造,是一种被教师“含而不露”、“到位而不越位”的引导和点拨激活的创造,是一种在教师循循善诱、深入浅出的讲解中走向成功的创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