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舒翰手握二十万大军,为何打不过安禄山?一战打光唐朝精锐?
哥舒翰手握二十万大军,为何打不过安禄山?一战打光唐朝精锐?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大作。诗中所描绘的,是唐朝开元盛世的情景。此时,正是唐王朝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黄金岁月。据史书记载,开元末期,长安、洛阳等地,农业生产发达,公私粮仓充溢,物价便宜,一石米不到二百钱,布帛价格也很低廉。国家安宁富裕,行人远行千里,不用带护身的武器。从长安直到西域,沿路村落相望,田野开辟,陇右富饶,天下闻名。这种和平安定的局面,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史上,绝对是名列前茅的。不过,这种局面并没有持续多久便因一个人出现而成为了过眼云烟。这个人,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反叛者安禄山。史料记载,由他挑起的“安史之乱”,持续了长达七年多的时间。在战乱过后,唐朝的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其严重的破坏。从洛阳至郑州、汴州一直到徐州,之前的人烟极其稠密,而到了战争结束,却“人烟断绝,千里萧条”。760年,唐政府统计国家户口,惊讶地发现国家的人口总数已经从755年前后的906.9万户锐减到了193.3174户。当然,通过这份户口统计,我们也能看出唐王朝所能征调的兵力极限。于是,一个问题随之而来:唐王朝掌握如此雄厚的兵力储备,为何会使平叛战争拖了这么长的时间?其实,这场平叛战争一开始是可以很快结束的!

安史之乱,绘至玄宗奔蜀
据《资治通鉴》及《新唐书》等史料记载,自755年11月安禄山于范阳反叛,再到756年5月,唐军和安史叛军的交战情况是这样的:
11月,唐玄宗听闻安禄山反叛,立刻派大将封常清领兵至洛阳坐镇指挥;同时,又任命郭子仪为朔方指挥使,以掩护关中侧翼。另外,唐玄宗还增置了河南郡,以配合封常清堵截叛军渡过黄河;
12月,安禄山趁黄河结冰,挥军渡过黄河,旋即攻向东都洛阳。沿途一路所向披靡,陈留、荥阳等大城相继陷落。封常清引兵与战,却五战五败,不得已退兵至陕郡,即今三门峡一带。叛军正欲乘胜追击,怎料先前假意投降的常山太守颜杲卿举旗抗争。一时间,河北十七郡皆重归朝廷。安禄山所能控制的,仅剩下六个郡。洛阳之叛军主力和其巢穴范阳就此隔绝。安禄山闻讯大惊失色,忙派悍将史思明率精锐回援。也就在颜杲卿和叛军交战的时候,唐军统帅封常清和高仙芝退至潼关。一是想凭借天险阻敌,二是想拉伸叛军的补给线。谁知,唐玄宗听信宦官谗言,误将两人斩杀。随后,因无将可派,玄宗遂强行启用瘫痪在床的老将哥舒翰,命其率二十万临时招募的新兵增援潼关。哥舒翰知叛军多是百战精锐,乃不理会叛军叫阵,一意坚守不出。至此,两军主要战场转移到了潼关以东。
756年正月,史思明生擒颜杲卿。但是,唐军仍然掌握河北不少城池,史思明不得不领兵逐个扫清。此期间,郭子仪派李光弼率军驱逐了渗入山西高原的叛军。李光弼分析局势,趁史思明围攻河北唐军时,突然率军攻出井陉,收复了常山;
二月,史思明闻李光弼收复常山,遂解河北诸城之围回军争夺,反被李光弼击败。此期间,安禄山又分兵攻略河南,欲截断通济渠,以断绝苏杭一带运输给关中的粮秣。幸亏张巡率兵将其及时阻击于睢阳和淮阳。史料记载,张巡与叛军三百余战,终使叛军空手而归。黄河以南暂时平安。
于是,史料记载的两军主要战事,又缩小到了黄河以北。

三月,平原太守颜真卿攻取魏郡,斩叛军万余。叛军运输粮秣的主要交通线永济渠被唐军截断;
四月,李光弼于今石家庄地区取得九门大捷,史思明大败。安禄山闻讯后,四处抽调精兵前往河北增援史思明。黄河流域的唐朝守军压力锐减。其中,围攻潼关的安史叛军仅剩下了三万余人;
五月,安禄山援兵抵达河北,史思明聚兵与李光弼再战。此时,郭子仪已率朔方军主力赶至今石家庄地区。李光弼得到增援后胆气顿起,遂与叛军展开决战。叛军挡不住朔方军,其精锐被斩杀四万余,史思明徒步逃窜。河北诸郡闻唐军胜讯,纷纷斩叛军将吏复降。至此,安禄山攻潼关不克、沿运河南下不得、河北诸郡皆被唐军收复、粮秣运输线又被阻断,其势力遂被压缩于洛阳周边数城。恐惧之余,安禄山乃召集谋士高尚、严庄,谋划“丢弃东京,走归老巢范阳”。
综上可知,当两军交战至756年6月初时,安史叛军已经陷入了唐军的汪洋大海。按照首段述及的唐朝战争潜力,安史叛军的覆亡基本上是板上钉钉了。当然,若要达成这个目标,关键还得看哥舒翰是否能守住潼关。其实,就算哥舒翰手下的士卒多是未经训练的乌合之众,凭借其数倍于叛军的人数以及潼关的绝世之险,只要固守不出,安史叛军根本无法攻破。这一点,哥舒翰是心知肚明的。然而,哥舒翰却在此时得罪了一个不该得罪的人。这个人,就是当朝宰相杨国忠。

史料记载,当安禄山引兵反叛时,他的族兄安思顺正在长安担任户部尚书。哥舒翰因为和安禄山素不和,便借着安禄山反叛的由头将其诬陷下狱。杨国忠和安思顺不知道有什么交情,反正在安思顺下狱后,杨国忠曾大力营救过,可是没救下来。通过此事,杨国忠看到了哥舒翰的厉害。恰在此时,潼关军中因屡和叛军作战而伤亡颇重,乃对激反安禄山的杨国忠普遍不满。为此,潼关军骑兵主将王思礼还特意找到哥舒翰,请他挥师返回长安诛杀杨国忠。杨国忠在潼关军中派有心腹,很快就知道这件事。史料记载,杨国忠得悉这个情况后,马上就做了应对措施,即借口呼应潼关军,请求玄宗重新募集三千士卒。后来,杨国忠又担心这些人不够,又奏请加募了万人。哥舒翰到底是脾气火爆的武将,他听闻杨国忠此举后,旋即做出了针锋相对的举动。六月初,哥舒翰借口加强潼关守备,让玄宗将杨国忠招募的万余新兵划归了自己麾下。接着,他又借口商议军情,将杨国忠新军的将领杜乾运召到潼关就地斩首。这一下,杨国忠彻底坐不住了。他怕哥舒翰真的回军长安诛杀自己,遂不顾国家安危,接二连三地撺掇玄宗下令哥舒翰出关迎敌。这时,不知是谁的探报说潼关前线的叛军仅有四千老弱。唐玄宗听了,觉得这是消灭叛军的好机会,乃听从杨国忠的建议,下令哥舒翰出关迎敌。史书说,为了使哥舒翰尽快出关,唐玄宗接连派了多名使者,以至于到了“项背相望”的地步。这种情形,和380多年后宋高宗赵构连发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的行为颇有“异曲同工之妙”。那么,唐玄宗如此着急地催促哥舒翰,仅仅是因为听了杨国忠的谗言吗?其实,玄宗逼迫唐军出关,还有更深层次的经济原因。

隋唐大运河
我们知道,关中虽在战国时期号称天府之国,但是到了唐代,其人均耕地却因人口激增而紧张起来。对此,史料提供了这么一组数据:唐太宗时,高级文武官员仅642人;唐高宗,其人数增至了13465;唐玄宗时,其人数又增加了四千余。算上其家属以及百姓,其总数是很庞大的。此外,因为对付吐蕃以及突厥的需要,西北边塞又屯驻了大量驻军。自府兵制破坏后,这些士兵的吃喝用度全靠国家财政拨款。因此,每年关中必须从外面征调数百万石的粮食以及其他物资才能维持政府的正常运转。这些从关东调来的粮食和物资,主要走的是永济渠、通济渠和黄河这两三水道。安史之乱后,因为这三大水道被叛军堵塞,朝廷紧急启用了汉水水道。然而,汉水流经的秦岭山脉崎岖难行,其运力远远不如上述三河。加上这条运道还要经过一大段山路,遂使运到关中的物资更加稀少。可以想象,因这潼关运输线半年堵塞而造成的物资紧张,必然会使长安城中生活普遍奢靡的达官贵人们度日如年!因此,不仅是唐玄宗,就是朝中的普通大臣们也迫切希望打通潼关交通线。然而,哥舒翰却认为此时出击完全不合时宜,乃多次奏请唐玄宗收回诏命。正在前线的郭子仪和李光弼听说了此事,也赶紧上表请求玄宗暂且忍耐。唐玄宗一意孤行,执意要哥舒翰出兵。哥舒翰不得已,只好悲伤地打开关门,率领大军奔向了叛军所在的灵宝。

史料记载,哥舒翰这次出兵共动用了十八万士卒,其中包括五万骑兵、十万步兵。另外三万,是哥舒翰的后备军,随同他立营于黄河北岸的高地。哥舒翰选的这个指挥所,视野开阔,即可以清楚地观察到敌我双方的一举一动,也可以使唐军全体将士看到他的指挥信号。关于叛军究竟有多少人,史料并无明确记载。但有一点十分清楚,那就是叛军派出的诱饵兵大约有万人。不仅如此,他们的阵型也排列的毫无章法。阵法如此拙劣,让初上战场的唐军战士们的心情瞬间放松了许多。实际上,不光是唐朝士卒,就连唐军各级军官也开始普遍轻敌起来。难道探报说潼关前线只有叛军几千老弱是真的?于是,许多唐军士卒纷纷喊出了“禽贼乃会食”的口号。然而,就在唐军发起攻击不久,见唐军上钩的叛军就显示出了真实实力。

据载,叛军击败唐军用了三招。第一,让诱饵兵引导唐军进入长达七十里的狭窄谷道;第二,等唐军越聚越多的时候,自高地向官军投掷滚木、石块,打乱官军阵脚;第三,命同罗骑兵悄然迂回至唐军阵后发起攻击。史载“官军首尾相骇,不知所备,于是大败。”一部分人冲过谷道跑到了黄河岸边,却因无船可渡而溺亡;一部分人比较幸运,他们趁叛军不备,跑进入了附近的山林;一部分人则闯过同罗骑兵的围堵,跑回了潼关城。然而,因为慌不择路,许多人都掉进了潼关前的壕沟里。后者推前者,潼关前的三道壕沟很快就被唐军的尸体所填满。至于哥舒翰,面对大败他亦无能为力,只能在亲兵的保护下自黄河以北绕路返回潼关。随后,一些唐军军官也带着残部逃了回来。然而,算上哥舒翰的亲兵,唐军的人数也只有八千余人。换而言之,潼关城的失守只是时间问题了。果然,在战斗结束的当天,叛军便携胜利之威攻克了潼关。史料记载,玄宗闻潼关已失,先是派人选好良马,然后又在深夜带着一干亲眷潜出了长安。此时,距离哥舒翰奉招出兵仅仅过去了九天时间。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新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