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创业"经验:大哥功成名就后痛下杀手,方知伴君如伴虎

如果你要问人类历史上谁的权力最大,答案之中,一定有古代的皇帝。在西方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他们的君权还不如教皇的权力大,而拿他们的教皇和中国古代的皇帝比较,又没有中国皇帝的世俗权力大,西方人信教,中国人信天道,而皇帝就是"天子",也就是说凡事都得听天子的,封建之深可见一斑。而且都熟知一个道理,创业不易守业更难,创业可以共患难却难以同富贵,例如历史上的皇帝残杀忠臣良将可谓数不胜数,这也是"创业"之经验。比如勾践、刘邦和朱元璋都曾对并肩战斗过的兄弟痛下杀手,这让人不禁想起"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第一个是勾践的故事。春秋战国时期越国大臣范蠡在越王勾践被吴国打败而当俘虏时,范蠡劝勾践忍辱投降,伺机报仇雪恨。勾践依照他的话去做,最终大败吴国夫差,但范蠡觉得勾践是一个只能同患难而不可共享乐的人,不依恋权位,离国而去。范蠡在临走的时候给另外一名重臣文种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可是文种并没有离去,最终受诛,成为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第一个典型。这就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出处,意思是把鸟打完了,那良弓就没有用处了,兔子已经死了,那狗也没有用了,不如烹了吃。是指一个人失去了利用价值,就被杀掉或者落下个比别人更惨的下场。

第二个是刘邦的故事。楚汉战争期间,韩信手握重兵,权倾朝野,属下曾劝说韩信及早拥兵自立,以防刘邦的算计,但韩信终究不忍,刘邦当上皇帝后为了削弱韩信的势力,把当时是齐王的韩信徒封为楚王,使其远离自己的发迹之地,然后刘邦又再将他贬为淮阴侯。没过多久,韩信被吕后以诈谋擒获,在临刑前感叹:"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重演了文种"立功成名而身死亡"的悲剧。

第三个则是朱元璋的故事。朱元璋在起义时收了一个叫傅友德的小弟,他和常遇春一样骁勇善战,帮着朱元璋接连击败陈友谅和张士诚,最后辅佐大明统一江山。在大明刚立国时,他还被朱元璋封为侯爷,世袭罔替,子子孙孙享不尽的荣华。可疑心甚重的朱元璋为了集权也为了给他的朱家后代方便统治扫清障碍,便借着请傅友德吃饭的借口,在饭局上故意找茬降罪于他,最后落得个全家发配边疆的下场,惨死塞外。

历史上皇图霸业一场空的桥段太多,纵览历史又有多少人,可以共患难而不能共享受的呢?尤其这些出生入死方争得一身富贵的人,他们回想大王当年对臣下的那颗恩宠之心再也难以找回了,心中不免都有同样的想法:死在曾经亲如兄弟汝之刀下,不如死在战场上啊!

参考文献:《刀锋上的圣人 : 范蠡的算盘》、《从无赖到帝王 : 刘邦》、《朱元璋传》

文:西轮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