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罪的非法占有目的认定

(0)

相关推荐

  • 实务|如何区分诈骗犯罪与民事欺诈?

    如何区分诈骗犯罪与民事欺诈行为? 诈骗犯罪属于刑事犯罪,民事欺诈则属于民事不法,二者之间存在重大区别,但司法实践中却极易混淆.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

  • 合同诈骗罪相关规定、解析及实务观点

    第二百二十四条 合同诈骗罪 第二百二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 ...

  • 合同诈骗犯罪与经济纠纷怎样区别

    (一)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对合同诈骗罪如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 ...

  • 合同诈骗罪的非法占有目的应如何认定?

    虞伟华:浙江高院法官 关于合同诈骗罪的非法占有目的认定,有一段论述非常具有代表性: "认定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应当坚持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既要避免单纯根据损失结果客观归罪,也不能仅凭被告人 ...

  • 合同诈骗罪的非法占有目的不能产生于行为人取得对方财物之后

    对于这一问题,存在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利用合同进行诈骗的犯罪,行为人诈骗的故意既可以是在签订合同之前,即行为人在签订虚假合同之前就已经具有非法占有对方钱财的故意,其签订合同的目的是 ...

  • 合同诈骗罪的非法占有目的能否产生于行为人取得对方当事人财物之后

    对于这一问题,存在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利用合同进行诈骗的犯罪,行为人诈骗的故意既可以是在签订合同之前,即行为人在签订虚假合同之前就已经具有非法占有对方钱财的故意,其签订合同的目的是 ...

  • 刑事辩护之如何推定诈骗罪的非法占有目的 ...

    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是诈骗罪辩护的重中之重.在主观罪过的证明规则上,我们国家采取的是推定模式,一般来讲,诈骗犯罪中非法占有目的的推定,可以综合考虑.审查分析以下几个要素: 1.要看行为人主体身份是否 ...

  • 欺骗行为与非法占有目的认定

    在借款过程中有欺骗行为并不必然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因此,那种认为可以根据行为人有无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行为来判断其有无非法占有目的的观点是错误的.欺骗行为和非法占有目的是相互独立的两个构成要件要素,不能 ...

  • 诈骗罪中“非法占有目的”的司法推定

    王怡之 (刑事部律师.金华市青年律师演讲比赛冠军.第三届律师辩论赛冠军.十佳辩手) 浙江泽大(金华)律师事务所--刑事业务部,由金华市律师协会刑事专业委员会主任刘华英领衔,聚集了一批具有优质法学理论基 ...

  • 合同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之认定

    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等欺骗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的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利用签订合同诈骗钱财的案件有愈演愈烈之势, ...

  • 合同诈骗罪案件无罪辩护:不能将经营谋利目的等同于非法占有目的

    金翰明:诈骗犯罪案件辩护律师.广强律师事务所诈骗犯罪辩护与研究中心秘书长 对于合同诈骗罪的指控,法院罪与非罪的认定通常存在三个层级: 第一,行为人未实施符合合同诈骗罪构成要件的欺骗行为,涉案行为仅仅是 ...

  • 唐明华:刑法中“非法占有目的”的事实认定

    唐明华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内容摘要 基于"非法占有目的"作为犯罪主观方面的特定类型而在刑法的定罪量刑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对其涵义.规范要件和形式等基础理论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