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影梅庵忆语》《浮生六记》《香畹楼忆语》《秋灯琐忆》一

1、理论上,冒辟疆的影梅庵忆语最早面世,其它三部都是效仿之作,但本书中,属沈复最情深意切,非芸娘相关的内容也算意趣盎然,可惜此人本事不大,书生气不少,落得夫妇两人被逐出家门、穷困潦倒,芸娘病重而亡,女儿被送去当童养媳,儿子被送去商铺当童工,既不是好儿子、好兄长,也不算好丈夫、好父亲,但他似乎还挺理直气壮。冒辟疆就更呵呵了,影梅庵忆语与其说是在怀念董小宛,不如说是他在炫耀:看我多有魅力,陈圆圆、董小宛这样出色的美人都恨不得倒贴我,我还不想要!董小宛恨不得给我做牛做马,我才勉为其难留下她,她简直感激涕零。其实我觉得董小宛选他真的是没得选择了,兵荒马乱,好不容易遇到个家世可以、长得也不讨厌的,如果不紧紧抓住,沦落乱军之中恐怕下场更惨,说不得要一忍再忍了。

2、《香畹楼忆语》是仿《影梅庵》之作,看不到什么真情,文笔也相差太远。《秋灯琐忆》可读性略强一点。《影梅庵》叙述董小宛之才、之美、之痴、之贤历历纸上,如见如闻。《浮生六记》最为有趣,但是林语堂称芸娘为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我是不认同的,一心纳憨园为妾不过是争强好胜之举,藏粥、物色侍妾却撒谎说邻女嬉游这两件事明显是在耍小聪明。最令我唏嘘的是花船妓女喜儿,沈三白得意的强调自己几个月以来只招喜儿一人,不像别人“今翠明红”,而且温存缱绻、体恤多情,狠狠地鄙视了一下俗人招妓“强饮强歌”的行为。但是鸨儿欲使他为喜儿赎身时,他一走了之,听说喜儿差点寻短见,三白还俏皮的改了杜牧的诗,大约心里觉得“你怎么就认真了呢?”若要我说,他对妓女的尊重不过表面文章,满足对自己“多情”的想像而已,伤人伤心比“强饮强歌”更可恶。

3、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刚刚看完两篇。董小宛那篇过于委曲求全,冒辟疆自视才比天高,眼中一有家国天下二有兄弟挚友三有高堂正妻,对董小宛是没有差错的妾的态度,反而突显的董小宛掏心掏肺的不值,值三星。香畹楼忆语通篇自己感动自己系列,顺便花式夸耀自己,作诗水平一般却各种引用别人赞赏姿态比冒辟疆更为低劣,值二星。不过据说浮生六记可以期待四星。都说自古红颜多薄命,有才有貌的女子命不长久,现在看来是生生被这些才子给拖死的,可怜可怜。

4、关于《浮生六记》

天上美人来,人间良夜静


沈复此书,书名虽然源自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但比李白多三分静气。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李白行文有暗夜气,月光气,灯盏璀璨,又花枝招展,有一种秉烛夜游的急切。而沈复之文,有着落花流水的时光散漫,庭园梦境的从容静寂,与布衣蔬食的晨光之美。

“少焉,月印池中,虫声四起,设竹榻于篱下。老妪报酒温饭熟,遂就月光对酌,微醺而饭。”

这满目琳琅与恬淡素雅,一静一动,正是华宇与市井的美学之别。

晚清小红楼梦

一百四十年来,不止一位学者赞誉《浮生六记》为“晚清小红楼梦”。

从沈复对女性的态度、地方风物的惜爱、植物山石的用心、古代典籍的取舍、寺庙僧人的礼仪等方面,无不情深而近之,只是结构不如《红楼梦》繁复、庞大。

坊间常见将《浮生六记》与《香畹楼忆语》《影梅庵忆语》《秋灯琐忆》并称明清四大性灵随笔一起刊印。行径甚是粗暴。因为几本书抵及的境界,完全不可相提并论。

《香畹楼忆语》,陈裴之下笔过于矫揉、俗腻,一股男色的自恋污浊氛围。《影梅庵忆语》,绮丽迷艳,然而冒辟疆对董小宛的态度貌似刻骨铭心,事实很是无情。万千言语之爱,不若默默寸心之行。蒋坦《秋灯琐忆》,差几近之,素朴雅正,情致蕴藉,但蒋氏又有些勉强说愁,才情有些木讷。

惟有《浮生六记》化文采于自然,融真心于身边万物。闺情,花卉,园林,官场,交游,市井,山林,寺院,乃至兄弟之情与妓僚,处处白描,轻笔一过,心内生花。

于《红楼梦》,每一个部分则不是轻笔,而是绫罗细纹。曹雪芹是于锦缎之上设色,沈复则是于布帛之上绘图水墨。

然而沈复的结构自有特点。按清代管贻葄阅读此书后所写的六首诗看,每一记记叙人生记忆中的一个版块。闺情、闲趣、愁心、浪游,与佚失的“琉球”“养生”两章,移步换景,反而有一种推杯却盏似的酣畅,就像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重要的内心挂碍。

沈复没有反对什么礼教,而是这些人生的处境,对他而言只是生活的真相。他对人的认知,本分、平淡、真切、明了。

《红楼梦》是一种繁华过后的凄凉。《浮生六记》则是一种布衣文人的日常哀矜,与普通世人更为切心。

这文字之切心,即是人世间最难得的真。

花影如美人

一个“真”字,就是沈复一生的困顿流离之因。

在街巷、流水、桂花、石桥钩织的苏州夫妇日常生活图景之下,是沈复的深情。如果说陈芸是“中国文学上最可爱的女人”,那么沈复就是中国文学中最深情的男人。

从一见倾心,举案齐眉,到不离不弃,睹物思人,即便身在妓船,也要寻觅个与妻子相似的女子。沈复比中国文学史中塑造的任何一个男人都更为深情、真实。何况他是一个真真切切存在的人。细雨微风的句子,触摸可闻的日常,就像此人即在身边。

所谓平凡人家、日常之美,“凡常”二字,被沈复写出了月光溪水的光泽和律动。

梨园之内有“三分情真得天下,七分情深动鬼神”的行则。陈芸之所以不喜欢那些悲戚的剧目(见卷一“闺房记乐”),便是因为自己恰是那情深之人,动不得心底的苦。

贫贱夫妻百事哀吗?也并非如此,全书少见其怨言,多是甘苦自得之语。他惟有妻子去世(见卷三“坎坷记愁”)、儿子早夭(见卷四“浪游记快”)时有几句愤激之语,而且更多是自责,几无怨天尤人之词。正因为他这责己甚严却又如浮云漫卷的文风,使得文中记叙的春花秋月显得弥足珍贵。

第四卷,“浪游记快”。有一节写到他们夫妇寄居于锡山华氏家中,沈复破衣旧鞋去上海访友借银,在友人任职的幕府园亭中见面,也不忘品鉴一番人家的园林。“园为洋商捐施而成,极为阔大,惜点缀各景杂乱无章,后叠山石,亦无起伏照应。”言语之间,那出自“叠山行家”的傲慢之态,甚是可爱。

令人惊讶的是,他在归途之中“忽思虞山之胜”,便趁着兴致乘坐顺风船去了虞山!而且,他上山途中不忘品饮口感极佳的碧螺春,下山之后又邀请路人就野店饮酒三杯!令人哑然失笑,一时无措,不知道如何评价他的这番任性之行。

这一部分的信息也较为集中,语速甚快,有一种不以苦愁为敌的韧性、执着。而这份执着又给全书行文倍添凄凉。

有些评论家说最喜欢读第一卷的闺房记乐与第三卷的坎坷记愁。但第二卷的裁花取势、园林品鉴等,正是这本书的美学基石。有日常之执念,方有爱意之殷殷。沈复身处晚清,仍有明代苏州乡人归有光的素朴风范,原因正在此间。不是小品,而是典雅之章。

且吃粥

沈复文中的苏州之美,乃是中国古代典籍流布在人间的雨。

她的韵致在于园林与饮食,在于流水与古树,在于吴语之发音。

在去过了沈复与陈芸去过的所有地点与景物之后,我连吃了一周的蛮好阁菌菇面,外带一份玫瑰糖包。可惜中间点染了一点儿猪油。苏州点心就是如此,粽子加肉,玫瑰和猪油,蔗糖加芝麻,情形宛如美人穿过菜市场去买发簪脂粉。

也许这一点儿猪油,就是沈复的广州沙面扬州妓船之旅。

即便如此,整本书仍然得一静气。

郁达夫谓之“清新”小品。实际乃是巨制。不少学者替沈复打委屈,考证沈复与石韫玉的关系,言及石某著述几十万言,却不见流传。风格之“清新”,也是个中缘由。

所谓“清新”,乃是自然。如雨似风,皆是天然,不由人工牵绊。

俞平伯在《浮生六记》德语版序言中写道:“文章之妙出诸天然,现于人心。及心心相印,其流传遂远。”

即如俞平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撰写的《重印浮生六记序》中的“通观全书,无酸语、赘语、道学语”。

园艺篇幅虽然都是断章,但透露出的信息,是一册珍贵的《插花秘籍》。全是他的经验之谈,娓娓叙来,绝无丝毫民间艺师的那种秘而不宣的悭吝之气。“浪游记快”一卷,也是时时情景变换,“浪”字有些江湖气息,也许正因为沈复妻子去世后的心态。

学者费如明说:“芸的可爱恐怕不在于其母性,也不在于其女儿性,而在于其独有的妻性。”“妻性”一词,乃是包融了温婉、柔媚、秀丽、和顺的特点。这也是沈复之所以乐享其中的夫妇日常生活与思想情趣的底蕴。

所以家常日语,胜于宏文巨制。于平淡无奇中,无形摇荡心旌。

“足本”之期

《浮生六记》自光绪四年(1878)首次刊印,至今有近两百种。民国历史虽然仅三十八年,版本也有近六十种。一本连传记都难写完整的作者的小书,百年之间版本如此之多,远超晚清以来的所有散文随笔作家,可谓奇迹。

对于民国的学人而言,这是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一脉,是《诗经》与《乐府诗集》的传统。对于今日中国的读者,它代表的是一种古意与美学。民国时所拍摄的同名电影,已经不能见到,影像片段也是难以寻觅。只能从电影诗人费穆的履历中,民国报纸上的《浮生六记》电影剧照、海报中猜度。以《小城之春》《孔夫子》的气韵可知他对情感的把握之微妙,想象得见,闺房吃粥、夜游花照,都是感人至深的细节。

缘于此,关于它“足本”的期待,屡屡见于历年学者作家笔下。俞平伯、林语堂、郁达夫、郑逸梅、周瘦鹃、叶圣陶等等,几乎民国的半数文人学者均有相关评语。

所谓“足本”,乃是众人的期望。最早出现的“足本”是指1935年8月,上海世界书局出版的《美化文学名著丛刊》,其中有一本即是收录了这后两卷的《浮生六记》。

“中山记历”与“养生记道”两章,一章记琉球风物,几乎全文抄袭李鼎元的《使琉球记》,笔风生硬,乃官样纪事;一章记养生,多引摘自曾国藩的《求阙斋日记类钞》与张英的《聪训斋语》,文章连接处多显粗鄙。不过琉球一章毕竟提供了一种认识琉球风物的本事,养生篇虽多有互相抵牾之处,也时见会心妙语。所以,此版一并收录。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4月版《浮生六记》,收录了根据清代著名学者钱泳的笔记手稿《记事珠》整理出来的第五记《海国记》。不过从钱氏摘引的行文看,显然并非忠实于原书,而是加了自己的理解和删改,与现存的四记意蕴相去甚远,在细节的丰富上甚至不如本书附录的《中山记历》。

虽然《浮生六记》原初的“最后两记”迄今没有被发现,但丝毫没有影响这本书的影响力。民国后的1949年至1980年初,内陆出版社没有刊印,但时至1980年5月,仅江西人民出版社罗宗阳校点的版本,两版即发行了十五万册;而同一年的7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又推出了俞平伯校点的版本,销量也达到十万册。此后每年,国内均有一两种版本涌现,在1995年甚至一年之内出现了六种,而2000年依然有五种面市。

此次译注,所依底本为民国十三年霜枫社版。此版为俞平伯根据光绪四年《独悟庵丛钞》版与光绪三十二年《雁来红丛报》版校勘。同时参考了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年影印本、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幽兰珍丛”版、中华书局2015年苗怀明评注版。并尽力规避了历年版本中的常识性错误,并在注释上去除了那种“虞山,苏州的一座山脉”之类的草率定义。

感谢“作家榜致敬经典名著小组”编辑赵如冰女士,她专业而良好的前期工作使得我省却了很多时间。感谢诗人小海、李德武、长岛,翻译家马鸣谦、李晖,学者茱萸,他们在我旅居苏州期间给了我众多帮助。想到他们,就想起译注完稿的那天下午,我在苏州网师园的茶室喝茶,傍晚出园之时,满身桂花香气。

周公度

(0)

相关推荐

  • 苗怀明:逝水流年忆平生——《浮生六记》六读

    一读<闺房记乐> 在现代人看来,<闺房记乐>所写不过是一段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家庭故事:一对年轻的小夫妻,恩恩爱爱,相互厮守,一起享受人生的欢乐时光.与<西厢记>.& ...

  • 《浮生六记》的传世与足本

    区区几万字的小册子,却演绎出一位平民文学家的传奇,这是上天对沈复的眷顾. <浮生六记>得以传世,成为今人眼中的明清笔记体文学名著,甚至被人称作"晚清小红楼梦",实在是一 ...

  • 叶德均佚文《沈三白与石琢堂》识略

    "浮学"研究先驱者拾遗(之一)上 --叶德均佚文<沈三白与石琢堂>识略 真是喜从天降,春节前我意外地收到朋友的一个"超级大礼包"(电子邮件),其珍贵 ...

  • 【古文探奇】秋灯琐忆-蜀葵

    品 READ 读 芭蕉荫里,一窗闲梦 秋芙所种芭蕉,已叶大成阴,荫蔽帘口.秋来雨风滴沥,枕上闻之,心与俱碎.一日,余戏题断句叶上云:"是谁多事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明日见叶 ...

  • 书评A249:夜将阑、灯花旋落——读《秋灯琐忆》

    文/望月听雪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西子湖畔,清晨安静明澈,荡漾在水面的小舟,款款袅娜着掩映 ...

  • 【转】董小宛死后,冒辟疆回忆两人间的点点滴滴,写成了《影梅庵忆语》

    董小宛死后,冒辟疆回忆两人之间的点点滴滴,写成了<影梅庵忆语> 董小宛,秦淮八艳之一.要说董小宛,不能不先说冒辟疆.生于权势倾天下的权贵之家,才貌双全,是晚明响当当的四公子之一.朋友称赞他 ...

  • 苏姗:她最终把自己爱死——读《影梅庵忆语》

    她最终把自己爱死 --读<影梅庵忆语> 美国(定居)  苏姗 近段时间在读明末清初才子冒襄的<影梅庵忆语>.在读这本书之前对他们两人的故事了解甚少,偶尔从其它书中看到他们的名字 ...

  • 廖延竹:篱边斜影梅摇曳,一缕香魂诱故人(诗五首)

    阅读本文前,请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们.倡导原创,感谢转发,欢迎海内外作者赐稿.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文坛园地,奉献给所有高尚灵魂. 梅两首 ...

  • 梅庵梅花开,香自苦寒来

    经过一个冬季的孕育,梅花终于喷香而出,有一句诗,人们旦凡见到梅花就会吟诵出来,那就是"梅花香自苦寒来". 那么,它的全诗又是怎样的呢? 有田不耕仓禀虚,有书不读子孙愚. 宝剑锋从磨 ...

  • 忆梅庵《敦煌莫高窟第85窟壁画菩萨像摹本》

    此件为罗氏夫妇主持临摹的敦煌莫高窟第85窟壁画. 莫高窟第85窟位于莫高窟南区中段第一层, 是晚唐时期开凿的洞窟.是张氏归义军时期第二任河西都僧统翟法荣为自己修建的功德窟.以翟法荣及其弟翟承庆为代表的 ...

  • 忆梅庵《敦煌莫高窟第188窟壁画摹本》

     "忆梅庵"主人乃罗寄梅及其夫人刘先."忆梅庵"的收藏来源,丰要是来自于两位朋友的赠送,一是傅抱石,一是张大干.傅抱石先生与忆梅庵主人夫妇,从上世纪30年代起就 ...

  • 忆梅庵《敦煌莫高窟第17窟近侍女像摹本》

    此件为罗氏夫妇主持临摹的敦煌莫高窟第17窟壁画. 莫高窟第17号窟就是著名的藏经洞.1900年6月22日,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圆箓在清理积沙时,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并挖出了公元四至十一世纪的佛教经卷.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