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林:中国儒学剖析(1)
中国儒学剖析(1)
刘晓林

一、开篇
一门学说属于学问(非仅限于知识)的范畴,这似乎是毋需论证的、毫无疑问的常识而已;同时,有的学说也可纳入宗教的范畴。这样来讲,于此持不理解、未置可否、甚至认为荒唐至极的人就不少了。
物体(包括物种)间及其各自内部的差异导致了整个宇宙势必是缤纷多彩的。智者会发现简约下的不简单,钝者会懵懂有序下的无序。这之于人生的无法精确预测正是生活的趣味(酸甜苦辣咸)所在;这之于整个人类不知道最终走向何处,但你我他及你我他的前人后代们在前赴后继追求着自己特定阶段、状态下自己所认为的“幸福”一样。
我的意思是:儒学是学问、是宗教、是世界性的、其出现是人类发展的一种必然。
假想整个宇宙如果只有一个人时,究竟此人的大脑里装的是儒学意识?还是道学、佛学意识?我说不好,无法说。此人实施的行为偏向儒学、道学、佛学,我也不敢说。整个宇宙至少有两个人时,我认为他们的意识与行为整体来说会趋于儒学的,即在整体上是趋于积极进取的人生。最直接的理由:任何生物和微生物等在刚降临世间时无不把活下来作为自己的第一位,人类自身更是如此。(至于以后“修炼”到何种层面是否会选择看破红尘的“厌生”、是否会选择自然而然的“听天命”,这都有可能。)
怎样活下来?尽可能进行符合“系统运转”下的不息进取才是。任何“系统运转”都是至少包括了两个因素以上的相互间的影响的综合维持的结果。因此我们常见的级别关系、从属关系等的存在都是必然的。不可能某一因素或事物孤零零、完全独立存在,并且只是获取自己最大限度的自由而与其他无关、不受宇宙中其他事物的“限制”。在这层意义上讲,相当多的情况下组织行为的实施难度要远远大于个人行为的实施难度。比如国家制度的推行多比我们个人做事情要麻烦的多。
儒学和世间万物一样,不可能完美无缺。宇宙间到哪去找完美无缺的事物?如果有,那也是你我主观认识不到位的情况下做出的自以为是、自我麻醉的“精确之论”。为什么?事物的发展永无止境。只要你我承认这一点,完美无缺就只能是具体状况、具体时期下的“理想值”而已。
宇宙中称上美妙绝伦的是什么?既不是纯粹自然(客观)的存在,也不是纯粹思维(主观)的存在。它是客观与主观发生影响、交融下的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却在一定意义上达到了“合一”的“最高级复合物”。
儒学隐藏存在于世界各国,而在中国被作为了最大的“显学”而被我们中国人及其他世界人所肯定;同时也被我们中国人及其他世界人所批判。它是人类无可替代的莫大推动力,也因其自身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类的某些方面发展。
下面我要尽可能试着来以精微与宏大相结合的原则来剖析中国儒学。
在对中国儒学的剖析过程中有可能会使你我认识到自身、人生、社会、宇宙不管优劣与否,各自的存在是必然的;同时有可能会使你我认识到无论如何也不能排除必然下蕴贮的偶然。谁可以将必然与偶然分得一清二楚?对有些事物你我越抱以“精确”之心反而越陷入“稀里糊涂”之中;对有些事物你我越抱以“宏大”之心反而越陷入“一马平川”之境。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