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谁能出不由户(6-17) 2024-07-29 01:41:00 孔子所倡导的德治、礼制,不为当时大多数人重视、采纳、遵守和执行。对此,孔子内心感到疑惑不解,于是借用日常生活的场景向社会发出了疑问。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注释】由:经过。户:一扇门。古时称两扇门为门,单门即一扇门为户。何莫:何无,为什么没有。斯:这。 【译文】孔子说:“谁能不经过房门而出去?为什么没有人走(我所指出的)这条道路呢?” 古时建筑,正门为两扇对开,称为“门”;侧门、室内的门如卧室、厨房的门只有一扇门,称为“户”。出必由“户”,人要从一间屋子走到另一间屋子,肯定要经过“户”才能走出去。这是基本常识,是不需要用高深学问去作深入研究的最简单的生活道理。孔子以“户”为喻,既然“户”为必经之道,那么做什么事都应该遵循这个“道”。“道”分人道、天道。天道难闻,人道却就在日常生活之中。 人道就是人伦纲常。人伦就是所谓的“五伦”,父子、兄弟、夫妻、君臣、朋友,是人世间的一种客观存在,彼此之间的关系不因一个人是否承认而消失,无论是处于什么角色,都有其应尽的义务。《礼记·礼运》提出的“十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就是对五伦之中应尽义务的详细阐释。要维护好人伦,就需要通过教育引导敦促人们尽守本分,真情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切实履行好自己的义务。 纲常就是所谓的“三纲五常”。“纲”即榜样,“三纲”即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君为臣纲;“常”即常态、习惯,“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有榜样的示范,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的养成,就会构建起正常的、健康的人际关系。一个人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如果时时注重保持正常言行,做事符合人伦纲常,整个社会就会秩序井然。反之,社会秩序就会一团混乱,甚至出现重重危机。 《左传·庄公十四年》有云:“人弃常则妖兴。”如果背弃仁、义、礼、智、信“五常”,妖就会兴起。当下地球上发生的各种危机都如妖魔鬼怪折磨个体、伤害社会,这是因为人们缺乏伦常、破坏自然所致,特别是近期疫病蔓延、股市成灾,都是因丧失伦常、不敬畏大自然、不尊重经济规律、贪婪成性所酿成的恶果。 《中庸》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道就是自然。于社会于人生看,五伦不是人为创造出来的五种关系,而是与生俱来、本来就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五伦就是“道”。顺应五伦、尽守十义就是“德”。顺道修德,即为道德。孔子告诉我们,为人做事务必循道,循道则正大光明,做事则方便快捷。如果不走正道,而走旁门左道、歪门邪道,长期惯于翻墙、跳窗、走后门,那就不是君子之道、德政之道。 可是,孔子尽管坚信自己的理念是救世良方,但也知道时下礼仪皆废、道之不存,不管“户”之道多么正大光明,人们却无视仁德之路、不行正义之道,除了发出疑问,唯有低头叹息。唐朝诗人王建所写的《邪路行》也是后世“出不由户”的真实写照:世间娶容非娶妇,中庭牡丹胜松树。九衢大道人不行,走马奔车逐斜路。斜路行熟直路荒,东西岂是横太行。南楼弹弦北户舞,行人到此多回徨。头白如丝面如茧,亦学少年行不返。纵令自解思故乡,轮折蹄穿白日晚。谁将古曲换斜音,回取行人斜路心。 赞 (0) 相关推荐 我们误解了的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 接着上节所说,程朱理学的开创者是北宋五子,但是程朱理学以程朱两个姓氏为名,足以见到程朱两姓的作用,程指的是程颢.程颐二兄弟,江湖人称"二程",朱就是大名鼎鼎的朱熹. 理学实际开创者 ... 真学问从五伦起——《论语》悟读【284】 真学问从五伦起,大文章自六经来. <论语>第十二篇第十一章: [原文]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 ... 经典文言杂文《赞刘谐》原文注释及鉴赏 原文 有一道学②,高屐③大履,长袖阔带,纲常④之冠,人伦⑤之衣,拾纸墨⑥之一二,窃唇吻⑦之三四,自谓真仲尼⑧之徒焉.时遇刘谐.刘谐者,聪明士,见而哂⑨曰:"是未知我仲尼兄也." 其 ... 孔子有五倫无三纲 所谓三纲,就是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要求臣 ,妻 ,子必须绝对服从君,夫,父.所谓五伦,就是父子有親,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兄弟)有序,朋友有信.强调父子的骨肉之親,君臣的礼义之道,夫妻挚 ... 槐轩约言之中庸论等 中庸论 道者,天理而已.天之理而人得之以为性,俗曰良心.得天理以为良心,即得天命以为性耳.心不尽良,良者为天理.以自然之知觉为性,以天命为命,令此大道所以不明,而康庄遂成荆棘.夫子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 素说《论语》:子罕篇(十五) 素说《论语》:子罕篇(十五) 【每日学一句论语】雍也6.17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原文]6.17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翻译] 孔子说:"谁能不经过屋门而走出去呢?为什么没有人走(我所指出的)这条道路呢?" [荀卿庠视频 ... 一年读一遍《论语》(第17周) 半解<论语> "一知半解"的"半解". 作者解一半,读者解一半:现在解一半,将来解一半. 泰伯第八 8.1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 【第327期】音频学《论语·子路篇第17章》孔子答子夏问政蕴含着怎样的人生智慧? 音频学<论语·子路篇第17章>孔子答子夏问政蕴含着怎样的人生智慧? 13·17 子夏为莒父(音jǔ)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 【每天读论语】子张19.17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荀卿庠读书会每天读论语]子张19.17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原文]19.17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翻译] 曾子说:" ... 【荀卿庠每日学论语】子罕9.17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原文]9.17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翻译] 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荀卿庠视频·每日学一句 ... 【荀卿庠每日学论语】泰伯8.17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荀卿庠每日学论语]泰伯8.17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原文]8.17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翻译] 孔子说:"学习知识就像追赶不上那样,又会担心丢掉什么.&qu ... 【第252期】音频学《论语·乡党篇第17章》马厩失火孔子因何问人而不问马? 音频学<论语·乡党篇第17章>马厩失火孔子因何问人而不问马? 10·17 厩①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②. 厩:音jiù,马棚.伤人乎?不问马:问起是否有人受 ... 《论语·泰伯篇第17章》“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治学精神? 8·17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所谓"不及",就是指达不到应有的高度或深度.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求学的道路上总是觉得达不到,达到以 ... 【第223期】音频学《论语·子罕篇第17章》孔子因何感叹“未见好德如好色者”? 音频学<论语·子罕篇第17章>孔子因何感叹"未见好德如好色者"? 9·17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这里的"德"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