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谁能出不由户(6-17)

孔子所倡导的德治、礼制,不为当时大多数人重视、采纳、遵守和执行。对此,孔子内心感到疑惑不解,于是借用日常生活的场景向社会发出了疑问。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注释】
由:经过。
户:一扇门。古时称两扇门为门,单门即一扇门为户。
何莫:何无,为什么没有。
斯:这。
【译文】
孔子说:“谁能不经过房门而出去?为什么没有人走(我所指出的)这条道路呢?”
古时建筑,正门为两扇对开,称为“门”;侧门、室内的门如卧室、厨房的门只有一扇门,称为“户”。出必由“户”,人要从一间屋子走到另一间屋子,肯定要经过“户”才能走出去。这是基本常识,是不需要用高深学问去作深入研究的最简单的生活道理。孔子以“户”为喻,既然“户”为必经之道,那么做什么事都应该遵循这个“道”。“道”分人道、天道。天道难闻,人道却就在日常生活之中。
人道就是人伦纲常。人伦就是所谓的“五伦”,父子、兄弟、夫妻、君臣、朋友,是人世间的一种客观存在,彼此之间的关系不因一个人是否承认而消失,无论是处于什么角色,都有其应尽的义务。《礼记·礼运》提出的“十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就是对五伦之中应尽义务的详细阐释。要维护好人伦,就需要通过教育引导敦促人们尽守本分,真情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切实履行好自己的义务。
纲常就是所谓的“三纲五常”。“纲”即榜样,“三纲”即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君为臣纲;“常”即常态、习惯,“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有榜样的示范,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的养成,就会构建起正常的、健康的人际关系。一个人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如果时时注重保持正常言行,做事符合人伦纲常,整个社会就会秩序井然。反之,社会秩序就会一团混乱,甚至出现重重危机。
《左传·庄公十四年》有云:“人弃常则妖兴。”如果背弃仁、义、礼、智、信“五常”,妖就会兴起。当下地球上发生的各种危机都如妖魔鬼怪折磨个体、伤害社会,这是因为人们缺乏伦常、破坏自然所致,特别是近期疫病蔓延、股市成灾,都是因丧失伦常、不敬畏大自然、不尊重经济规律、贪婪成性所酿成的恶果。
《中庸》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道就是自然。于社会于人生看,五伦不是人为创造出来的五种关系,而是与生俱来、本来就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五伦就是“道”。顺应五伦、尽守十义就是“德”。顺道修德,即为道德。孔子告诉我们,为人做事务必循道,循道则正大光明,做事则方便快捷。如果不走正道,而走旁门左道、歪门邪道,长期惯于翻墙、跳窗、走后门,那就不是君子之道、德政之道。
可是,孔子尽管坚信自己的理念是救世良方,但也知道时下礼仪皆废、道之不存,不管“户”之道多么正大光明,人们却无视仁德之路、不行正义之道,除了发出疑问,唯有低头叹息。唐朝诗人王建所写的《邪路行》也是后世“出不由户”的真实写照:
世间娶容非娶妇,中庭牡丹胜松树。
九衢大道人不行,走马奔车逐斜路。
斜路行熟直路荒,东西岂是横太行。
南楼弹弦北户舞,行人到此多回徨。
头白如丝面如茧,亦学少年行不返。
纵令自解思故乡,轮折蹄穿白日晚。
谁将古曲换斜音,回取行人斜路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