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股市少有的规律

“蛰伏其中。”

各位读者好,我是villike,很高兴见到各位。

如果想开港股账户,在公众号后台输入“港股开户”,最近我和国内最大的港股券商谈了合作。

至于港股打新,我会去开一个港股账户,试一试打新,如果真的可以赚钱,再来跟读者们推荐。

开始正文前,如果您没看过下面这篇文章,请去看一看,里面清楚地介绍了:这个号是干什么的、读者能从这里获得什么、不能获得什么。

给我所有读者的一封信


《与天为敌》这本书,在投资界是很罕见的一本书。

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本“讲风险的历史书”,这本书从远古时代开始讲起,把人类对于“风险”这一主题的探索,浓缩在300多页文字中。

本书适合于对“投资+历史”感兴趣的读者,另外,如果对于概率完全不感兴趣,可以只看我的阅读感受,不一定要购买。

(声明:如果通过上面链接购买,我会用一点佣金,但不多,这是读者的知情权。)

以下是我的阅读感受。

高尔顿提出了“均值回归”原则……如果没有这样一个收敛的过程,大豌豆会产出更大的后代,小豌豆会产出更小的后代,世界上就会充斥着侏儒和巨人,自然界会一代比一代更古怪,最终完全失控,或者走向我们无法想象的极端。

所谓的均值回归,可以近似理解为我们中国人说的“祸福相依”,人生有起有伏,没有人的生活,是一条笔直上升的直线。

回归是大概率会发生的,但是,这个回归的速度和力度,才是关键,如果仔细想的话,股市中的“均值回归”,有两种不同的理解角度。

第一种,一家公司的估值,大概率是会发生均值回归的,当众人唾弃、公司估值被打得很低时,往往就蕴含着上涨的种子。

反过来也是一样,人人追捧、市值被炒上天的公司,最终一定会掉下来,只是力度和速度不同而已。

而且,“底是圆的,顶是尖的”,一家公司的估值上去,往往是一个相对平滑的过程,一旦发生下跌,很可能是“断崖式下跌”。

第二种,一家公司的经营业绩,很难维持很高的水平,随着公司体量越来越大,管理难度、内耗会越来越多。

就算公司能够保持活力,要获得与体量小时同样百分比的增长,公司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因为比例虽然相同,绝对值却会有巨大的差别。

正如老百姓都知道的,“树不可能涨到天上去”,公司的规模也是一样。

所以,投资者们要反复提醒自己:当公司规模已经很大以后,指望公司能以过去的速度持续增长,是不现实的。

如果均值回归是这样一条稳定的规律,那么预测为何还那么难?最简单的答案是,在自然界中起作用的因素,不同于在人类心理中起作用的那些。

关于这段摘录,我想借着格雷厄姆式的投资方式,来讲讲我的看法。

格雷厄姆的投资方式是这样的:买入一打股价相比净资产被严重低估的公司,然后等待公司股价回升到一定程度后卖出。

这个模式的本质之一,其实就是均值回归,按照格雷厄姆的买入标准,股价要低于公司净营运资产的三分之二,才会考虑买入。

仔细想想你会发现,这个模式,有一部分是在赚均值回归的钱,格雷厄姆不一定会说“均值回归”这个词,但是正如他在《聪明的投资者》开篇引用诗人贺拉斯的词:

“现在已然衰朽者,将来可能重放异彩;现在备受青睐者,将来却可能日渐衰朽。”

所有的方式,都有本身的缺陷,这种方式也一样,采用格雷厄姆这种方式,会面临两个不确定性:

第一个,均值回归只是一种趋势,不是一种必然,注意上面那段词,前后两句里面,都用了“可能”这个表述。

换句话说,长远来看,均值可能会回归,但是长远来看,我们都会死,这个回归的过程,究竟需要多久,没人知道,这就涉及到更要命的第二个不确定性。

第二个不确定性,涉及到最近很流行的一句话,“做时间的朋友”。

用格雷厄姆的方式选出来的公司,往往在经营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不要说高的ROE,恐怕连还债都有点吃力。

在这样的情况下,“均值回归”可能会实现,但最后到达的那个“均值”,很有可能已经不是当初买入时设想的“均值”了。

换句话说,公司的内在价值已经发生了改变。

如摘录所说,在自然界中,均值回归会自然地、稳定地发挥作用,树不会长到天上,大豌豆不会一直生出更大的豌豆。

但是,在有人出现的地方,就有了主观能动性,有了对世界的改变,公司的“均值”会随着人的经营,发生变化,这就给利用均值回归赚钱,增添了巨大的难度。

为了检验股价在某一方向上的极端走势,是否会引发均值回归,并且最终演变成反方向的极端走势,两位经济学家研究了1000多只股票,自1926年1月至1982年12月的三年回报率。

他们的发现很清楚:“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平均来看,输家组合(过去3年表现跑输市场)在接下来3年,回报率高出大盘19.6%;赢家组合(过去3年表现跑赢市场)在接下来3年,回报率比大盘低5%左右。”

读者们可能会觉得奇怪,前面不是刚说过,均值回归在股票市场里不靠谱吗?

仔细看看会发现,这里讲的均值回归,指的是平均来看,换句话说,这里说的是所有的输家,平均来看在接下来3年,获得了高于大盘的收益率。

问题在于,投资者的时间精力有限,要在几千只股票中选出那些“输家”,然后再将资金“合理”地分配到各个股票上去,暂且不说这个事情实现起来有多复杂,单是这个交易费,恐怕都会让人咂舌。

总体来说,估值过高的股票,未来很可能跑输大盘,而估值过低的股票,未来则可能会跑赢大盘,这些事实告诉我们:

买得便宜,我们面临的风险更小,买得贵了,我们的面临的难度更大。

湖人航空原本是极为成功的初创航空公司,为了满足高涨的需求订购了最新型的飞机,反而最终因此而破产,因为湖人公司的营业收入主要是英镑,而随着美元汇率的不断攀升,公司发现再也无法偿付订购飞机形成的债务。

这一段,咋看和投资没什么关系,其实这里面蕴含着一个棘手的问题:

该不该买以不同货币计价的股票?

有时候,会有读者问我:同样一家公司,港股比A股便宜,为什么不买港股?

我其实买过的,前几年沪港通刚出来的时候,我就马上开通了,后来买的招行和福耀玻璃,都是觉得港股估值更低,所以就买了。

刚买那两年时间,是很开心的,因为除了公司经营增长,弱势的人民币,让港币计价的资产价格显得更高。

然而,这几年就完全不一样了,当初鼓吹人民币要破7破8的那些人,一下子不见了,人民币开始升值,原本看起来值钱的港币计价资产,又开始了下跌的过程。

汇率是我不懂的领域,有人告诉我汇率是中性的,换句话说,汇率也是会“均值回归”的,我的问题有两个。

第一个,一个国家货币的“均值”,是固定不变的吗?

如前面所说,我对汇率没什么研究,但就我的理解来看,汇率是一种货币相对于另一种货币的价格,取决于相对的供需,也就是2(2个国家)*2(供给和需求)=4种因素。

这只是一个简化的说法,事实上,我相信决定汇率的,肯定不只是这4个因素。

而这里面的每一种因素,都有巨大的不确定性存在,所以,我直观认为,汇率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均值”(不管他可不可以被精确测量)。

第二个,就算这个均值固定不变,这个回归的过程,有可能漫长到以10年计,在这个过程中,你买入公司的基本面,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

这就意味着,有可能要在一个汇率非常糟糕的时点,卖出一家基本面已经不符合标准的公司,这有可能造成更大的损失。

以上两个问题,如果你有完美的答案和对策,同样一家公司,买估值更低的港股,就是符合逻辑的,如果不能,买入当下估值更低的港股,可能是在给自己加难度。

他们(早期研究概率论、风险的人)大多数生活在文艺复兴晚期、启蒙运动或维多利亚时代,他们研究的是存在于自然界的概率,并且认为人类行为会与大自然具有相同程度的规律性和可预测性。

他们关注的是运气型游戏、疾病和预期寿命,这些都是由大自然决定的,而与人类决策无关,人类总是被假定为理性的,如此就可以在分析时做简化。

《黑天鹅》那本书,很好地向我们展示了: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不是一个完全符合正态分布的世界,而是一个充满了“长尾”的世界,换句话说:惊喜(吓)无处不在。

我们说大自然变幻莫测,其实大自然相比于人来说,更加可预测、可理解,倒是人类的出现,让但凡是有人存在的地方,就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

人强大的主观意识和主观能动性,让变化呈指数级增长,这种不确定性,当面临情绪的放大作用时,就会更加戏剧化。

股市就是这样一个地方,股票的价格,是由千千万万个活生生的人博弈的结果,而这千千万万个人,都是贪婪的、恐惧的,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是为了钱红了眼,或即将红眼的。

在这样一个地方,如果说股价是完全理性的,是冷静睿智的,是有规律可循的,那就是对人类的主观意识和主观能动性的否定。

这就意味着明显的悖论:我们的主观意识和主观能动性,造就了如今的人类社会,造就了股市这个物种,但如果我们试图用分析大自然的方式去预测股市,就等于反过来否定了我们的主观性。

所以,这是不可能的。

书中的一段引用,很好地描述了我们所处的世界,以此作为本文的结尾:

“我们这个世界最大的麻烦,不是它是一个非理性的世界,甚至也不是它是理性的。

最常见的麻烦是,它接近于理性,又不完全理性。它看上去,比它实际上更有规律,更符合数学。它的精确性在明处,而不精确性却在暗处。

它的野性正在蛰伏。”

我们下一篇见。

我对读者唯一的请求:点击右下角的“在看”。

怕漏掉作者文章的话,三个步骤:

1. 点击手机屏幕最上方“villike的财务自由笔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