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传(第一章)

缘起:

近日读《旧唐书.王维传》,偶得“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一句。

颇为心动。

继而查阅《新唐书.王维传》《唐才子传.王维》等,亦有“丧妻不娶,孤居三十年”之句。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究竟是怎样的女子,能让王维情深如此?

可惜遍查史料,终究无法寻得关于王妻的只言片语。

于是,借助王维和妻弟崔兴宗的诗稿,假以想象,编撰了这个发生在王维和崔氏之间的爱情悲歌。

人间最美是清秋。

王维用一个人的一生,解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深情。

第一章 出生世家

公元715年,唐玄宗开元三年,初春。

在通往京城长安的驿道上,梨花比往年开得早,开得多,成片成片,浓荫满地。

自唐玄宗李隆基712年铲除姑姑太平公主势力,继承皇位,推出开元新政以来,大唐王朝正一步步走向盛世。正如这一路的梨花,如火如荼,日上日妍。

忽然,一阵尘土轻扬,一个15岁的翩翩少年踏马而来。

少年姓王,名维,公元701年出生于山西祁县一个书香世家。

王维可以说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

这不仅仅因为他的家族从西汉起就世代为官,更是因为他出生在一个人人都羡慕的天下五大望族之一——太原王氏。

他的母亲崔氏,则出身于另一世家望族——博陵崔氏。

虽然这两大家族在唐太宗时期开始走向没落,但是王维血液里那份与生俱来的高贵,不会改变。

王维是家中长子,下有弟妹5人。一家人不为衣食而忧,不为束修而愁,过着其乐融融的日子。

祖父王胄,曾经担任朝廷乐官,是初唐著名的音乐家。

父亲王处廉知识渊博,年纪轻轻就考取功名,担任汾州司马一职。

王处廉亲自教孩子们诗文,给了孩子们最好的启蒙教育。他从文字、声韵、训诂教起,由小学进入经学,再由经学步入史学。

王维兄弟确实不负父亲厚望。特别是王维,天资聪颖的他,九岁就能出口成章,过目成诵,成了远近闻名的神童。

王处廉还请来父亲生前的得意弟子,教孩子们各种乐器。

王维继承了从未谋面的爷爷的音乐细胞。小小年纪的他,天赋秉异,随便拿起一件乐器,就能弹出美妙的旋律来。

王维母亲崔氏,知书达理,温柔贤淑。她笃信佛教,虔诚礼佛,是当时著名高僧大照禅师的居家弟子。

母亲诵习佛经时,喜欢让安静懂事的王维陪在身边。久而久之,母亲诵习佛经的声音,在王维心里扎下了根。

一日,他跟随母亲诵读大乘佛教经典——《维摩诘经》。

《维摩诘经》认为,人在世俗生活中也能修炼成佛。母亲受其启发,为王维取字“摩诘”,并告诉王维,做人要淡泊名利,在“入世”和“出世”之间找到一种平衡。

母亲的话,像涓涓细流般,浇灌着王维的心田。素有慧根的王维,对佛经有了越来越强烈的亲近感。

母亲还擅长画画,尤其是水墨山水。王维受母亲影响,也经常拿起毛笔,跟着母亲画画,一画就是一整天。

可是,这样现世安稳、岁月静好的日子,在王维九岁那年一去不复返。

那一年,父亲王处廉不幸病逝。

这对作为长子的王维来说,无疑是惊天霹雳。事实上,幼年丧父的隐痛伴随了王维的一生,一直无法释怀。

父亲去世后,母亲带着孩子们举家迁往娘家——山西运城,投靠兄嫂生活。

虽然兄嫂待王维兄妹视如已出,但这毕竟是寄人篱下。

懂事的王维提前结束了无忧无虑的童年,用他单薄的肩膀,体恤母亲,照顾弟妹,承担起了长兄如父的使命。

时光荏苒,白云苍狗。不知不觉中,王维兄妹在山西运城度过了六年时光,王维已是一个15岁的翩翩少年。

15岁的王维,不仅“风姿都美,妙年洁白”,且是一个罕见的全才,诗、书、画、音乐,无不精通。

他的诗,清新自然,“在泉为珠,着壁成绘”。

他的书法,最拿手的是草书和隶书。“翩若惊鸿,宛若蛟龙”。

他的绘画,寄情山水,妙法自然,自称“当代谬词客,前身应画师”。

他的音乐,更是了得。不仅精通音律,还擅弹琵琶。他创作的新曲,广为传诵。

这样多才多艺的他,却并未将功名利禄放在心上。从小信佛的他,向往的是无欲无求、无牵无挂的隐士生活。

不过,他清楚地明白,他不能。

“小妹日成长,兄弟未有娶。”身为长兄,他有责任改变家中窘境,让母亲安度晚年,让弟妹顺利成人。

而在当时的大唐社会,最能改变读书人命运的,就是科举考试。

“鲜衣怒马少年时,一日看尽长安花。”长安,是读书人实现梦想的地方。

不管王维愿不愿意,科举考试,注定是一条绕不过去的路。

于是,王维告诉母亲,他决定离开运城,前往长安。母亲久久看着王维,摸了摸他的肩膀,说:“维儿,你长大了。”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715年春天,一个细雨蒙蒙的日子,王维别过母亲和弟妹,离开了家门。小他一岁的二弟王缙一直送他到城外。

分别之际,王维对王缙说:“夏卿,母亲体弱多病,弟妹们尚不懂事,家里诸事就交给你了。”

“大哥,请放心,我会的。你出门在外,自己小心,多保重。”

“好。”

王维跃然上门,在略带寒意的春雨中,向那个繁华富庶的长安城出发了。

(未完待续)

-作者-

吕瑜洁,浙江绍兴人,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

欣赏世间一切美好,用笔记录“相濡以沫”和“相忘于江湖”的真情。

著有亲子教育畅销书 《我的心里住着一个孩子——写给孩子们的50封信》,当当、京东、亚马逊、天猫等网站均有售。

(0)

相关推荐

  • 生活日常,碎碎念

    生活日常,碎碎念

  • 母亲节话母亲,那些唐朝大诗人的母亲们

    今天是母亲节,我们就来谈谈母爱这个话题,母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要大于父亲,尤其对孩子的三观和人格的形成.拿破仑曾经说过,一个孩子行为举止的好坏完全取决于他的母亲.好的母亲就像北极星一样指引着自己的孩子成 ...

  • 郑熙亭文存之七十篇: 苏轼传 第一章 之“伯乐”欧阳修

       郑熙亭文存之七十篇: 苏轼传 郑熙亭 第一章   读书做官 二 "伯乐"欧阳修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三月,苏洵.苏轼.苏辙进京应试.程氏夫人强打着精神,送他父子三人上路 ...

  • 剑侠传·第一章 陈家小儿日渐长,不喜儒学好四方

    侠义尚存,人心净洁.百家齐放也好,独树一帜也罢.有的东西是自打着出生,就跟着来的. 汉景帝之时,也算是休养生息已久.虽说七国之乱祸国殃民,但这归根结底也让汉王朝的政权更加的巩固.借着重农抑商,陈家借此 ...

  • 轻松学《易经》:系辞上传第一章

    轻松学<易经> <系辞上传>:第一章 [系辞原文]   [第一章]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 ...

  • 共读张宏杰《曾国藩传》第一章——曾国藩的第一次人生至暗时刻

    本月我们共读张宏杰先生著作<曾国藩传>,领读老师是樗栎居主人(吴老师).先将试读内容发给大家,欢迎大家参加本书共读. 第一章 曾国藩的七次科举之痛 <开篇词>中我已经介绍了作者 ...

  • 【23班名著阅读】《呼兰河传》第一章

    王琦雯播报: 崔琴点评   本次播报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由萧红的生平,引申出了自己对萧红以及<呼兰河传>的见解,其中,为我们展现了两个萧红,一个在菜园子里天真烂漫,无所顾忌的萧红;一个徘徊 ...

  • 【24班名著阅读】《呼兰河传》第一章

    邓雨萌播报: 高楚贺点评邓雨萌 第一章中作者描写大泥坑一段尤为精妙,而邓雨萌正抓住了这一景物加以合理分析.大泥坑是传统封建社会没落象征,从现实的视角,去抨击它在历史角度给呼兰人民带来的严重伤害.作为连 ...

  • 此物最相思——王维传(第313章)

    "仙芝--"莲儿似醒非醒,口中一直叫着仙芝的名字. 屋中放了两盆燃得正旺的炭火,王维往盛着热水的铜盆里浸了浸手,直到手上完全热乎了,才小心翼翼地往莲儿额头上摸了摸,两天了,烧依然没 ...

  • 此物最相思——王维传(第312章)

    风追着风,云堆着云,四野凄沧,草木含悲. 莲儿做了一个梦,一个很长很长.似乎没有尽头的梦. 梦连着梦,梦套着梦,梦醒了还是梦.有些梦倏忽即逝,有些梦萦绕不去,一个接着一个,如一条时而舒缓.时而湍急.时 ...

  • 此物最相思——王维传(第311章)

    当李隆基斩杀高仙芝和封常清后,他才突然意识到,要找一个能接替他们驻守潼关.剿灭叛军的大将,并非易事. 思来想去,李隆基决定让曾经的两镇节度使.西平郡王.突厥老将哥舒翰出马!哥舒翰出生于699年,此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