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纪合散文】曾经的广播员

点击"草庐书屋"免费订阅

曾经的广播员

文|周纪合

1965年,我升入两宜镇高级小学读书。

学校处在两宜老城西门外,人称西寺里,布局和韩城的文庙非常相似,主体建筑是一座大殿,能容纳几百人聚会,大殿前有两个半圆形的鱼池(泮池),大殿后是一座高高的藏书楼,围绕大殿植满了古柏和梧桐,这应该是供奉孔圣人的地方。

当时学雷锋活动开展的轰轰烈烈,班主任秦老师在抓好教学的同时,组织了红领巾广播小组,抽调我们几名同学每天下午拿上自制的洋铁小喇叭去街中心的碉楼上读报、宣传时事政治。

两宜镇原名“两女镇”,相传北宋年间有黄姓姑侄二人修道成仙而得名,清康熙年间夯土筑城,青砖和石条修建的四个城门楼和城门洞可和山西平遥古城相媲美。每天当晚霞映红天际的时候,我们红领巾广播组就出发了,穿过巍峨的西城门,沿着西街董财东、赵财东家的高台阶来到镇政府所在地(镇政府设在原商会的大院内,一座座宽敞明亮、古香古色的窑洞诉说着当年的繁华与辉煌),踏着木楼梯登上高高的碉楼抬眼望去,两宜古城尽收眼底:一座座青砖灰瓦的民居建筑、一幢幢古老的商贾字号、还有宏伟壮丽的寺庙、戏楼和参天的古树,织成了一副美轮美奂的图锦。最惹人注目的是南街的九间厅—据说是清时一户姓权的举人发达后大兴土木盖了一连九间的雕花厅房。古时九为最尊数字,九间厅只有皇家才可拥有,因而犯了大忌,有人上奏朝廷,省府派员核查,权家闻讯连夜雇工把九间厅分脊隔为三院,并花银钱上下打点才免去欺君之罪。那高大的脊兽、华丽的雕花门窗、浑厚的青石台阶,无不显示着主人的富有和地位。我们手持洋铁喇叭就着马灯读报宣讲新闻,夜风把我们稚嫩的童声传的很远很远,惊得栖身城楼的雨燕鸣叫着飞向天空,吃晚饭的村民通过我们的广播了解了国家大事,知道了党的方针政策。

那是一个冬日的傍晚,漫天的飞雪把大地装扮成银色的世界。我们来到镇政府所在地,一股清冽的梅香扑鼻而来,我们顺风寻找过去,只见东边花圃里一株腊梅正在迎雪怒放,那似蟠螭的枝桠上密密麻麻地绽放着小拇指大小的蓓蕾,风雪里倍觉寒香袭人。再看窑洞里明亮的蜡烛下,镇政府的干部正在围着火炉品茗聊天,联想到自己的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汗珠摔成八瓣还是缺衣少食,此时也许正在四面透风的茅屋里对着见底的粮瓮发愁,我不禁悲从心生,发誓要好好学习,通过努力改变自己艰难的家境(若干年后我的梦想变为现实,真的成为一名镇政府干部,而后又进县政府工作),那晚我广播的声音有些哽咽,在下楼梯时因心事重重崴伤了脚。红领巾广播小组的活动得到了镇政府的大力支持,镇政府领导有些政策性文件和领导讲话也成为我们广播的内容,夏天看门师傅会给我们端来晾好的开水,冬天会点亮马灯给我们照亮楼梯。但就在活动开展顺利的时候文化革命开始了,造反派占领了我们的阵地,碉楼上响起了两派对阵的吵闹声,我的广播员生涯也就此结束了。

近五十年的风霜染白了我的双鬓,但我不时回想起儿时那段红领巾岁月,向往两宜镇的古城和高高的碉楼,想念一起手拿洋铁喇叭进行广播的伙伴。

作者简介

周纪合,陕西省大荔县人,生于1955 年正月。自幼酷爱写作,怎奈水平不高,难成正果;后专攻医学,术不精而转从政。碌碌无为,一事无成,老来偷闲舞文弄墨以求自娱,如一丛路边小草,不为争妍芬芳,只为与世界添一抹绿意。

主编:李跃峰

本期小编:草庐居士

投稿邮箱:879101005@qq.com

图片来源:网络搜索

备注:长按下面二维码关注

心灵圣地,芝兰之室。

原创高地,温馨舒适。

(0)

相关推荐

  • 高铁不设广播员,甜美的播音从哪儿来?

    小伙伴们乘坐高铁列车出行时 一定听到过这样的广播 然而 高铁列车上 其实并没有广播员哦 那么我们听到的甜美声音 又是从何而来呢? 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揭秘一下 列车广播分类 车载点播 终端广播 现场广播 ...

  • 懂得欣赏自己,你就是最好的

    文字丨萌木 文章首发丨推么推 曾经在大学时,我很想加入学校的广播台,觉得成为一名广播员,让全校师生都听到自己的声音,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我按要求报名申请,通过初审后获得了参加前期培训的资格.然而 ...

  • 学播音传媒以后能干什么,学播音的后来都干吗了

    播音毕业之后可从事专业的岗位有很多,一般来说是依据兴趣爱好和技术专业考虑,比如说:广播电台广播员.栏目主持.广告配音.电视电影配音.音频编辑.灯光师.音响师.电视策划等.播音主持岗位是面对众多受众群体 ...

  • 知青岁月 我在七农场当广播员 作者/王惠文

    欢迎转载本公众号的作品,转载时 注明转自<唐山知青诗社>.自稿件发出之日起,一个月内未收到本刊发布信息,稿件可自行处理. 公众号第71期 我在七农场当广播员 王惠文 1968年9月,我下乡 ...

  • 巴渝民居·龙塘古庄园

    P01     龙塘庄园修建于清末民初,宽敞堂皇,田园风光秀丽,林荫葱绿,为江津碉楼古宅之一.     龙塘庄园,又名余家大院,距重庆市江津中山古镇老街668米,坐东向西,大约修建于清末民初.建国以来 ...

  • 【城乡拾荒】当过农村广播员

            上世纪那个年代,农村里有广播室.大大的高音喇叭,挂在电线电杆上,一个村里有那么几只.农村里除了柴油发电机,算高大上的设备,安排一个人专门管理.         义乌佛堂塔山下,算得上是 ...

  • 【纪实随笔】左增杰‖咬牙读书薅好运

    作者简介 左增杰 号新疆好汉,现住新疆乌鲁木齐市,擅长诗.词.联,兼类音乐.演讲.新疆作家协会会员.乌鲁木齐楹联家协会秘书长,国学家.中华当代慈善艺术家.百名中国一级作家之一,中国民族艺术家协会副会长 ...

  • 诵读:【周纪合散文】老梅经霜终芬芳(下) ——忆苦难的母亲

    点击"草庐书屋"免费订阅 老梅经霜终芬芳(下) --忆苦难的母亲 儿维友口述  孙纪合执笔 (四) 父亲的去世,犹如天塌了一般.时年母亲才二十八岁,家里房无一间,地无一垄,如何抚育 ...

  • 诵读:【周纪合散文】老梅经霜终芬芳(上) ——忆苦难的母亲

    点击"草庐书屋"免费订阅 老梅经霜终芬芳(上) --忆苦难的母亲 儿维友口述  孙纪合执笔 纷纷扬扬的大雪,把世界妆扮得玉雕粉琢.院内的腊梅花儿迎着凛冽的寒风怒放,一阵阵清香扑鼻而 ...

  • 诵读:【周纪合散文】历史上最年轻的太皇太后

    点击"草庐书屋"免费订阅 历史上最年轻的太皇太后 原创/周纪合 纵观历史,最年轻的太皇太后是大荔县朝邑镇上官村的上官风儿.她六岁当上皇后,十五岁时更不可思议地成为历史上年龄最小的太 ...

  • 【周纪合散文】父亲送我上卫校

    点击"草庐书屋"免费订阅 父亲送我上卫校 原创/周纪合 现在,每到开学时候,高校的门口就停满了各种小轿车,家长们给已经成年的孩子提箱子.背被子.铺床铺,爱子之情溢于言表,每看到这些 ...

  • 【周纪合散文】“老婆婶”小记

    点击"草庐书屋"免费订阅 "老婆婶"小记 原创/周纪合 我说的"老婆婶"不是头绾发髻.走路袅袅婷婷的女子,而是个紫红脸庞.五大三粗的男子汉了 ...

  • 诵读:【周纪合散文】树殇

    点击"草庐书屋"免费订阅 树  殇 原创/周纪合 清明节回家给父母亲扫墓,发现坟旁已经长了30多年的龙柏被烧荒人烧得焦黑,只有北边一枝有少许绿意,我想这次柏树恐怕是难逃厄运了.前几 ...

  • 【王凌琴 周纪合散文】同州城里的“乔家大院”

    点击"草庐书屋"免费订阅 同州城里的"乔家大院" 原创/王凌琴   周纪合 黄河呼啸北来,划开秦晋两省,河东为晋,河西为秦. 晋地多山地丘陵,人们生活苦焦,生存 ...

  • 【周纪合散文】外婆

    点击"草庐书屋"免费订阅    外 婆 原创/周纪合 外婆已经去世三十多年了,每当看见窗沿上的陶罐,我就会想起外婆. 外婆祖籍汉中,因早年外祖父在汉中经商成婚,于是迈动三寸金莲行程 ...

  • 【周纪合散文】育红村的故事

    点击"草庐书屋"免费订阅 育红村的故事 原创/   周纪合 洛河流经大荔县段家镇育红村时,神奇的扭了一扭,形成了一个大S弯,S弯两边是两个大平台,传说人文始祖伏羲在此受到启发,创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