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易传》《系辞》之间是什么关系,结合帛书来了解 2024-04-10 20:08:45 我们自2020年10月21日开始,在自媒体平台上,发布了第一篇《周易有个千古之谜,古往今来无人能解,你也可以来试试》的文章以后,已经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陆续发布了二十五篇有关《周易》的文章,在此期间也收到了很多读者网友们的评论留言,我们首先在此向各位阅读和评论我们文章的读者网友们表示感谢!非常感谢大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支持。从大家所有的评论留言中,我们完全能够看得出来,大多数的读者网友是来探讨问题、交流心得的,但由于我们的时间有限,很难做到逐一回复、有问必答,只能通过这样的一篇文章,对一些关键性的问题作出答复,不周之处敬请大家原凉。曾经有网友留言说《易经》不是《周易》,当然这样的说法也对,那对于《周易》或《易经》这本书,到底哪种叫法比较合适呢?如果按照日常口语的叫法,《周易》即是《易经》,《易经》即是《周易》,就像我们通常说的《老子》即是《道德经》,《道德经》即是《老子》。《周易》一书的原名就叫《周易》,根据《周礼·春官宗伯·大卜/诅祝》:“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意思是说《连山》、《归藏》、《周易》是三种不同的卜筮方法,而且都是由八个经卦重叠出的六十四个别卦组成的。《周礼》一书,乃是周文王的弟弟周公(周公旦)所作,虽然后世对此也有争议,但从《周礼》书中所保存的大量西周史料来看,《周礼》应该成书于西周时期。这也是回答了某一位网友所经常问到的问题:周文王演绎周易,《史记》的说法,周文王在伏羲易八卦基础上作六十四卦。孔子为之作《易大传》即《易传》。但是,通行《易传》却否定了《史记》的说法,《系辞下》有先于周王的伏羲神农黄帝尧舜已使用六十卦的描述。虽然这位网友的问题颇为谬误,什么“《易传》却否定了《史记》的说法”,而且《系辞下》中也根本没有“伏羲神农黄帝尧舜已使用六十(四)卦的描述”。但我们是能够看懂这位网友的问题的,他主要是想问:在周文王之前,有没有六十四卦?根据周公的《周礼》等古籍中的记载和已出土的诸多文物,都已经双重的证明了在周文王之前,就已经有六十四卦的存在了。司马迁《史记·周本纪》: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司马迁这句话的意思只是说,周文王也是从八卦演衍为六十四卦的,并没有说周文王之前只有八卦。作为儒家经典的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这是有明确的史料记载的,所以《周易》又被称为《易经》,就好像《尚书》也被称为《书经》一样。通常我们所说的《周易》或者《易经》,包括了经和传两个部分,经就是指周文王所写的六十四卦名、卦象、卦辞和三百八十四爻辞,传就是孔子所写的十翼之传,包括了《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上下》、《说卦》、《文言》、《序卦》、《杂卦》这十篇传文。如果从严格意义上讲,只有周文王所写的卦爻辞的经文,才被称作是《易经》,而孔子所写的十翼传文,则是被称为《易传》。但是,在我们通常的习惯叫法上,已经把《周易》和《易经》都混叫了,有时候称之为《周易》,有时候又称之为《易经》,就好像我们称呼姜子牙,有时候称之为姜子牙,有时候称之为姜太公,有时候称之为姜尚,也还有称之为吕尚、齐太公的,反正只要互相都听得懂,都是没有关系的,若是严肃的学术论文,则写作之人必定会写清楚是《周易》或者《易经》的经文还是《易传》的传文。至于《周易》的版本,除了我们现在常用的《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等传世版本之外,还有以下这些出土文献。1973年底,从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帛书中,有二万多字关于《周易》的内容,其中有经文也有传文,被称之为帛书《周易》,也有称之为帛书《易经》的。但从严格意义上讲,帛书的经文才被称作帛书《易经》,帛书的《二三子》、《系辞》、《衷》、《要》、《缪和》、《昭力》这六篇传文,则被称之为帛书《易传》。1994年,上海博物馆从香港文物市场,抢购到了大半部战国楚竹书《周易》,这部《周易》只有经文没有传文,被称之为楚竹书《周易》。如果再加上出土于1922年民国时期的汉熹平石经《周易》残片,以及出土于1977年的阜阳汉简《周易》残简,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古本《周易》,也就以上四种。2011年3月,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发现了西汉海昏侯刘贺的墓。据悉,墓中出土的也还有《周易》,只可惜这些出土文献,至今还未整理出版,只能静待其面世。马王堆帛书周易这也回答了上面这位网友在11月11日的另一个问题:《系辞》,《易传》之一篇。问题是孔子竟然写了两套不同的《易传》,帛书仅《系辞》名同,其它篇完全不同。《系辞》虽名同,但文字不同,如,不是“太极”而是“大恒”。不是“四象”而是“四马”,且凡“象”字皆为“马”,也就不厂存在“乾为天坤为地”之象了。对于这位网友的又一个颇为谬误的问题:“孔子竟然写了两套不同的《易传》。”我们只能说,并不是孔子写了两套《易传》,是因为在古时候,同一本书籍,由于抄写者的不同,就出现几个不同的版本。《易经》和《易传》也是如此,因为抄写者以及流传的不同,才有了传世的版本和帛书的版本,以及楚竹书等其他版本。如果按这位网友的理解,那周文王又写了几本《周易》?老子又写了几本《老子》?可见,这样的问题是要闹笑话的。至于说传世本的《周易》跟帛书《周易》,有很多字不同,非但《系辞》中有很多字不同,经文中也有很多的字不同,这就是古代汉语的特点了,在古代汉语中,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省略字等在古文中比比皆是,而这些字在现代汉语看来都属于错别字。所以我们一直来都说,要学习古文,尤其是先秦的经典,必须要用古代汉语的知识,如果连假借字、古今字等知识都不具备,真没有办法来学习先秦的经典了,更加不用说学习出土文献了,如上面这位网友又说:“帛书《系辞》中的象都写成了马,所以帛书《系辞》中也就不存在象了”,这岂不是令人笑掉大牙。非但古代汉语中存在大量的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省略字,而且古人写文章或者抄写文章的习惯方法,也与现代人大不一样。这也回答了某一位网友的问题:说易传为孔子所著纯属睁眼瞎子。易传全书都是子曰,请问,子曰是孔子自己曰吗?汉语语法有这样的语法格式吗?易经只有象,没有文字?卦名,卦辞爻辞也叫象?我们已反复说过了,要阅读理解先秦的经典,一定要懂得古代汉语,若是用现代汉语来看古文,仅仅是错别字和版权问题,就够一些不懂古代汉语的现代人来批评一阵子了,如果再加上倒装句、省略句等语法,就足够这些人批评一辈子了。 战国楚竹书周易就拿托名著书这个问题来说,古代有很多书都是托名黄帝写的,常见的有《黄帝内经》、《黄帝阴符经》,而《道藏》中托名黄帝的道经就更多了,这对于不懂古代汉语的人来说,也是不可想像的。另一个就是古人在抄写文章的过程中,并不是严格遵循一字不改的原则来抄写的,尤其是在秦以前,六国的文字并不统一,抄写者就会根据自己用字的习惯,在意思不变的前提下,经常会用自己的字来替换原来文章中的字,虽然秦始皇实行了“书同文,车同轨”,但汉代的文人们用字也很宽,在抄写过程中,换字换句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比如说帛书《系辞》中就没有第九章的“大衍之数”等内容,只保留了“天一地二”这一句。但是从民国时期屈万里先生收集的《汉石经周易残字集证》来看,汉熹平石经的《系辞》中依然保存着“大衍之数”这一章。另据清代马国翰从一行和尚的《大衍论》和王应麟的《玉海》中,找到了《子夏易传》中的一段文字:“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一者不用,太极也。”由此可见,传世本中的“大衍之数”这一章,并不是后世之人添加的,而是早就存在于《系辞》之中,只不过帛书的抄写者故意不予抄录。传世本《系辞》中的“二与四,同功而异位”这两段,并没有出现在帛书《系辞》中,却出现帛书《衷》篇的最后。传世本《说卦》的第一二三章:“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这三章的文字却出现在帛书的《衷》篇之中,在《衷》篇的开头还有类似于《说卦》的“易之义谇阴与阳,六画而成章。曲句焉柔,正直焉刚。”把这些不同之处跟各自的上下文内容联系起来看,不管是传世本还是帛书,也都是很连贯通顺的,并没有别扭拗口的感觉。由此也可见,这些传世本与帛书的不同之处,并不是抄写者的笔误所致,乃是有意为之。更为夸张的是,《老子》这本书,我们现在都知道《老子》有五千字,但是在郭店战国楚墓中出土的楚简《老子》,却只有二千多字,所写的章句更类似于《老子》的节选或语录,但仔细阅读楚简,就会发现其内容是相当连贯通顺的,体现的就是道家的文化思想,而且比五千言的《老子》,更为简明精炼。显然,这不是盗墓者留下的残篇,而是抄写者有意抄成了这样子的。我们在对出土的《周易》、《老子》、《五行》等文献的校对过程中,还发现有很多的字,既不是通假字、假借字,也不属于古今字、异体字、省略字,但两个字的意思相同或相近,最典型的就是汉以前的“邦”,在汉以后改成了“国”,显然这也是抄写者有意的换字。由此更可见,古代的抄书者不是复印机,并不秉承一字不变的抄写原则,在自己能看懂的前提下,会随着自己的习惯和需要,调整文章中的字句,会对部分内容进行增加、删减或调整位置,而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省略字的运用,更是非常的普遍。 汉熹平石经周易“子曰”这两个字,也无非就是这两种情况下出现的。一,在帛书的《二三子》、《衷》、《要》、《缪和》、《昭力》这五篇传文中,充满着“子曰”、“孔子曰”、“先生曰”,看上去极像是专讲《周易》版的《论语》。我们大家都知道,《论语》并不是孔子亲自写作的,而是孔子的学生们把孔子的讲话记录下来再汇编成册的。帛书《易传》这五篇传文,无疑也是孔子的学生们,根据孔子的授课内容汇编整理而成。所以《易传》中的《系辞》,也不一定是孔子亲自写作,而是孔子的学生们,根据孔子的授课内容汇编整理而成,也就跟《论语》和帛书的其他五篇《易传》一样,里面充满了“子曰”。二,就算《系辞》全部是由孔子写作而成,也会有后世的抄写者,模仿《论语》的形式,在抄写过程中加入“子曰”,以增强孔子说话的语气。当以上两种情况同时出现的时候,在《系辞》中出现“子曰”,那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一定要以《系辞》中出现了“子曰”,就认定《系辞》不是孔子的思想,那只能说明此人太没有古代汉语的知识了。所以我们说,只要懂得了古代汉语,看到在《易传》中出现“子曰”,就会觉得这是完全能够理解的,用不着什么大惊小怪,更犯不着用上“睁眼瞎子”这样的不文明语言。以上内容,还可以回答另外一个网友的留言提问:何为象?孔子何时作易?春秋无人说孔子作易,孔子自己也未说作易,战国无人说孔子作易,孔儒后人也未说孔子作易,到了汉人才说孔子作易,盗前人说粉孔子用以吓人而已。十翼各篇文笔不问,用语不同,那一个人的文笔如此之乱?孔子是如此之人吗?休言孔子作易了,强辞夺理二千多年了,这种无理取闹何时休?首先纠正这位热心网友的一个错误,孔子并没有作易,《周易》或者《易经》,乃是周文王姬昌所作,古往今来的文人学者都不会说“孔子作易”这样的话。我们当然知道这位网友说的是《易传》,但既然要来进行学术探讨,自己说话就不要犯错哦!如果自己短短的一百多个字就有明显的错误,让人家一看就知道他是个没读过书的人,岂不是自己给自己减分了。至于这位网友所说:“十翼各篇文笔不问(同),用语不同。”这一观点,并不只有这位网友如此说,有不少的文人学者也是这么认为的。南怀瑾先生《白话易经》的《叙言》(叙言当为序言,此也乃南怀瑾之误也)也认为:事实上,《象辞》与《彖辞》对卦象的论断,有许多地方,彼此互有出入,实在难以确认同是一人的观点。复次,除了《象辞》、《彖辞》以外,关于《系传》以及《序卦》、《说卦》等篇,不但它的文辞、思想,处处有先后异同的论调,严格说来,绝对不能认为都是孔子的手笔。但是,在我们看来,《象辞》与《彖辞》对卦象的论断,彼此并没有任何出入!完全可以确认这是出自一人的观点!对于《彖辞》、《象辞》《系辞》、《说卦》、《文言》、《序卦》、《杂卦》这十篇传文的文辞、文笔、思想、论调、用语,从最严格的意义上讲,都是完全一致的,非常的连贯通顺,一点也不乱!绝对可以认为都是属于孔子的思想,如果一定要硬说这些《易传》的文笔、用语不一致,只能怪自己不认识骆驼就说马背肿了。我们已经利用十篇《易传》,对《易经》中的离、益这两卦,作出过完整的讲述,并以此来作为理解整部《易经》的标准模式,也利用大过、随这两卦作为例子,来讲述周文王创作《易经》的原理和过程。如果还有读者网友对此存有疑惑的话,就请查阅我们以前发布过的《对周易的离卦,应该综合孔子的易传,进行综合读解》等多篇文章,如果有哪一位读者网友或者学术界的专家教授,能够有理有据的指出我们这几篇文章中的错误之处,哪怕是牵强附会之处,我们也都将感激不尽!由于读者网友们的评论留言太多,这篇文章只能回复部分的提问,我们将在以后的文章中,陆续回复其他的评论留言。再次谢谢大家的阅读和评论!研究《易经》,是要理解整句卦爻辞的象,而不是单词的卦象我们对《易经》的理解,跟专家们都不同,却跟孔子一模一样为什么说,自西汉以来,人们对于《易经》的象,都理解错了象,是《易经》的核心,要理解象的含义就不能离开《系辞》 赞 (0) 相关推荐 孔子得道于老子之启发——孔子与《易传》金... 孔子得道于老子之启发 --孔子与<易传> 金栋按: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小于老聃约20岁.儒家学派创始人.据<庄子·天运> ... 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六十四卦》原版整理及释文 近年陆续发现与整理了大量与<周易>有关的出土文献.1994年,上海博物馆藏从香港买到一批战国竹简,因在楚地出土,被称为楚竹书,其中的<周易>本经,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版本,包含 ... 《帛书周易》研究的重大意义 1973 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易经>,在中国学术界是仅次于晋太康二年(公元 281 年)汲冢出土竹书的重大事件.汲冢竹书大都亡佚了,这次出土的帛书却全部整理出来了,其中不仅有& ... 易经、易传、儒家易学、道家易学、道教易学 伏羲易,连山易.归藏易,周易,都称易. <周易>被奉为儒经典,故有<易经>之名.<易经>即<周易>. 孔子述而不作.道不同不相为谋.令人生疑的是,孔子竟 ... 易学的象术与数术 <易经>即<周易>,儒家经典之一.<易经>卦辞爻辞尽是筮占吉凶之辞,无"阴阳"二字,阴阳的概念也没有,当然也不存在什么"象术" ... 马王堆《易传·系辞》篇的形成与抄写——基于同今本《周易·系辞传》的比较 作者简介丨池田知久,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山东大学名誉教授:曹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原文载丨<文史哲>,2021年第3期. 摘要:马王堆<系辞>篇的内容及其成书年代.马王堆 ... 《易经》《系辞下传》第一篇 第一篇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 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趋时者也.吉凶者,贞胜者也.天地之道,贞观者也. ... 《易经》《系辞下传》第十一篇 第十一篇 <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 [释义] &l ...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易传·系辞》第一章 <周易>分为<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易经>是<周易>的本经,<易传>是对<易经>注解与发挥.<易传> ... 轻松学《易经》:系辞上传第十章 <系辞上传>:第十章 [系辞原文] [第十章]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 ... 轻松学《易经》:系辞下传第十二章 如何从"知人知面"到"知心" --论<周易>"爻际敌比"对"爻际相应"的影响 [系辞原文] [第十二章] ... 轻松学《易经》:系辞下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 "<易>之为书"之爻象体例 [系辞原文] [第八章]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 轻松学《易经》:系辞下传第七章、第十一章 [系辞原文] [第七章] <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 ... 轻松学《易经》:系辞下传第五章、第六章 [系辞原文] [第五章] <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 ... 轻松学《易经》:系辞下传第二章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斲木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