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文赏析之古诗《观书有感二首》朱熹

观书有感二首

【宋】朱熹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古 诗
【注释】

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徘徊,来回移动。

渠:第三人称代词,它,这里指方塘之水。那得:怎么会。那,同“哪”,怎么的意思。清:清澈。如许:如此,这样。

为:因为。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艨艟(méng chōng):一作“蒙冲”。原为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中流:河流的中心。

【译文】

其一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其二

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大的舰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地顺漂。

赏析】

  从题目看,这两首诗是谈“观书”体会的,意在讲道理,发议论。弄不好,很可能写成“语录讲义之押韵者”。但作者写的却是诗,因为是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了形象,让形象本身来说话。

  第一首诗是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描绘事物本身感性的形象时,又蕴涵了理性的东西。“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一鉴”的“鉴”,就是“镜”,照人的镜子,“镜”和“鉴”是一个意思。“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闪耀浮动,情态毕见。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这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里边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很污浊,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准确地反映。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挖掘,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四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是一个代词,相当于“它”,“问渠”就是“问它”。在这个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这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清”得不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够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这么一种细致的情态。这就是这一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义。

  第二首诗也是借助形象说理的诗。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其中的“艨艟”也写作“蒙冲”。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万溪千流,滚滚滔滔,汇入大江,所以本来搁浅的“艨艟巨舰”,就如羽毛般那浮了起来。“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蕴含的客观意义是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

【创作背景】
  南宋庆元二年(1196),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今黎川县社苹乡竹山村)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在此期间,他往来于南城、南丰。在南城应利元吉、邓约礼之邀作《建昌军进士题名记》一文,文中对建昌人才辈出发出由衷赞美。又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
作者简介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经典引路,诗词为伴。在诗词的海洋里,你会欣喜地发现,那些遥远的面孔,从未如此地鲜活而有趣,那些经典的篇章,字字句句如同珠玑,拨动着心弦。

(0)

相关推荐

  • 古诗词日历 | 朱熹《观书有感·其一》

    译文.赏析 / 严勇.音频 / 张佳 译文 一块半亩大的方形水塘,仿佛是一面展开的镜子:天光和云影一齐倒映在水塘,来回地移动.       想问一问,这池塘里的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因为有源头在不停地补 ...

  • 古诗词文赏析之古诗《自湘东驿遵陆至芦溪》查慎行

    2021-04-30 10:55 华人号:中国文化 自湘东驿遵陆至芦溪 [清]查慎行 黄花古渡接芦溪,行过萍乡路渐低. 吠犬鸣鸡村远近,乳鹅新鸭岸东西. 丝缫细雨沾衣润,刀剪良苗出水齐. 犹与湖南风土 ...

  • 古诗词文赏析之古诗《即事三首》夏完淳

    2021-04-25 09:55 华人号:中国文化 即事三首 [明]夏完淳 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 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 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 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 战苦难酬国,仇深敢忆 ...

  • 古诗词文赏析之古诗《把酒对月歌》唐寅

    2021-04-12 10:34 华人号:中国文化 把酒对月歌 [元]唐寅 李白前时原有月,惟有李白诗能说. 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几圆缺? 今人犹歌李白诗,明月还如李白时. 我学李白对明月,白与明 ...

  • 古诗词文赏析之古诗《梅花》王安石

    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古 诗[注释]凌寒:冒着严寒.遥:远远地.知:知道.为(wèi):因为.暗香:指梅花的幽香.[译文]墙角有几枝梅花,正冒着严寒独自盛开. ...

  • 一天一首古诗词 |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朗读诗词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 ...

  • 宋祁:古诗词文赏析之古诗《落花》宋祁

    落花[宋]宋祁坠素翻红各自伤,青楼烟雨忍相忘.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沧海客归珠有泪,章台人去骨遗香.可能无意传双蝶,尽付芳心与蜜房.古 诗[注释]坠素:坠落的白花.翻红:凋谢的红花.青楼:墙 ...

  • 梅尧臣:古诗词文赏析之古诗《鲁山山行》梅尧臣

    鲁山山行[宋]梅尧臣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古 诗[注释]鲁山:一名露山,在河南鲁山县东北,接近襄城县境.适:恰好.野情:喜爱山 ...

  • 梅尧臣:古诗词文赏析之古诗《陶者》

    陶者[宋]梅尧臣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古 诗[注释]陶者:烧制陶器的人.这里指烧瓦工人.陶:同"掏",指挖土烧瓦.无片瓦:没有一片瓦.沾:同"沾 ...

  • 欧阳修古诗词文赏析之古诗《晚泊岳阳》

    晚泊岳阳[宋]欧阳修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古 诗[注释]岳阳:湖南洞庭湖边岳阳城.苍茫:旷远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