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真正的“中庸之道”?
相关推荐
-
向世陵|闻见与德性——朱子、阳明“知”论辨析
向世陵,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儒家哲学和儒释道关系研究. 摘要: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的两分是宋明时期流行的做法,德性之知不萌于闻见则是自张载.二程开始的代表性观点,目的在于维护 ...
-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李承贵:“心即理”的效应及其形态特性
摘要:在王阳明心学中,"心即理"是"知行合一""致良知""万物一体"等观念的逻辑起点,不过除此之外,"心即理& ...
-
【阳明心学】读书笔记【38】:时中与知几
2017-05-04 06:00 ● 本专辑根据严思先生作品整理而成,至少64集. ●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语录.论学书信的简集,为"阳明心学". ● 王阳明 ...
-
[ ]致良知(五):良知的公共性、共享性
各位朋友好!上一次我们讲了致良知在事上磨练,最终应达成物个付物的真实状态,还原事情的本来真实,这就叫做致良知.因为事物的本然真实,实际上只是我们原有的.内在的心之体也就是良知的自身真实状态的如实呈现. ...
-
“格物致知”的反思
有幸加入了"得心研习社"的社群,希望能够得到一些国学的熏陶,进而更好地做事情.得心研习社很有心,寄来了关于"阳明心学"的台历,一月份的主题就是"格物致 ...
-
[]《卷上•陆澄录》中即是天理,为天下之大本
各位朋友好,我们今天继续来看<传习录·上卷>,陆澄和阳明先生的一段对话. 一.临时中节 亦可谓之中和 [澄问],也就是陆澄问:[喜.怒.哀.乐之中和,其全体常人固不能有,如一件小事当喜怒者 ...
-
常语笔存 松阳钞存
作者:佚名正文常语笔存答陆稼书书陆稼书先生松阳钞存常语笔存 清 睢州汤 斌潜庵着人皆可以为尧舜要体察我之可为尧舜者何在识得工夫自不容已问喜怒哀乐未发曰当于人欲净尽时验之既而曰先儒教人看未发前气象正是教 ...
-
诵读国学经典《中庸》全文,理解中庸之道的含义,培养自我!
诵读国学经典《中庸》全文,理解中庸之道的含义,培养自我!
-
《增广贤文》是正能量还是毒鸡汤?它其实是“中庸之道”的体现
<增广贤文>原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大约成书于明代后期.<增广贤文>是一本语录式文集,其内容十分广泛 ,主要收录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世.修身养 ...
-
八字合婚里的中庸之道
八字合婚 八字合婚是非常古老的配对方法,在古代,婚前男女双方交换庚帖,以查八字是否相配,谓之"八字合婚". 所谓合婚,就是把男女双方八字配在一起,看双方八字之间的五行是否和谐而得出 ...
-
中国人都是周期之王:中庸之道绝不是折中主义
缘分到了,送你们几句话,送你们一张图: 西游记写的,一块石头天生地养(女娲泥巴造人),受天地精华化为猴(强调人的动物性,游牧狩猎文化,种族主义),猴要入世(识人语,知人性,同理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 ...
-
中庸之道:不可不圆,不可太圆
中庸之道:不可不圆,不可太圆 饭,不可不饱,不可太饱.不饱对不住美食,太饱对不住身体.饱中略饿,饿中微饱,乃养生之道.健康之本,少吃四成饭,多活二十年.酒,不可不醉,不可太醉.不醉,品味不出酒的妙处, ...
-
中庸之道的真谛
儒家的开山老祖孔夫子首先提出了中庸这一概念,在<论语-雍也第六>中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这是从道德角度来讲中庸的.<论语>丰富而具体, ...
-
10句《中庸》经典名句,学会中庸之道,开启智慧人生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 时至今日,<中庸>中的许多道理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并不断被人引用,隐娘今天分享<中庸> ...
-
什么是中庸之道?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最高道德标准和君子理想人格,也是儒家待人处世的重要思想方法,论大即大,说小即小,它隐藏在平时.日常的细微之中,又尽显博大的精深智慧,"广大"而"精微&qu ...
-
《中庸》十条经典名句,学会中庸之道,你才不会平庸!
大悲咒 佛教歌曲 - 歌曲合辑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 时至今日,<中庸>中的许多道理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并不断被人引用, ...
-
对中庸之道的理解
中庸之道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和精神境界.中庸,中正持平,和谐永恒.中者,正也,和也,中正和谐,恰当适度,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意.庸者,用也,常也,运用.实行,平常.常道,永恒不易之意."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