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教 | 维吉尔的金枝



在母亲维纳斯女神的帮助下,埃涅阿斯虽不那么容易(因为金枝“迟迟未肯被摘取[《埃》6.211]”),[2]却也最终成功地摘下了那根梦寐以求的金枝。

埃涅阿斯和金枝
一、金枝指向柏拉图?


The Golden Bough (J. M. W. Turner, 1834)
二、金枝是死中之生的象征吗?

维吉尔为屋大维娅与奥古斯都读《埃涅阿斯纪》


三、重省金枝的解释原则



四、金枝的用途及其象征意义
按照布鲁克斯的原则,任何对金枝的解释都必须回到金枝相关的情节内容,并以这些具体的情节内容为基础,在更宽泛和更完整的意义上构建一个以金枝为核心相对独立且具有“想象的有机连贯性”的文本单元。为了构建这样一个“有机的”单元,囊括金枝相关的所有文本细节,金枝在《埃涅阿斯纪》中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这个最基本的问题或可作为文本分析的起点。[15]


渡河边的西比尔与埃涅阿斯


冥府中的西比尔与埃涅阿斯

结论
韦斯特重申金枝与柏拉图的联系,把柏拉图进而把希腊哲学引入维吉尔研究之中,为《埃涅阿斯纪》研究提供了一个背景性的框架。但由于韦斯特的论证基于一条惟一的文献证据,存在以偏概全的危险。在无法找到更多证据的情况下,暂可存而不论。布鲁克斯以文本细读为圭臬的解释在细节上与他自己所倡导的“文本本身的内在进程”原则不合,虚构或至少是放大了埃涅阿斯与西比尔之间的矛盾,有求之过深穿凿附会之误,难免被韦斯特严加指责。然而,被指责者未必就无理,布鲁克斯对经典文本本身之自足性的强调依然是值得重视的真知灼见。基于这种对经典文本本身自足性的强调,本文认为,作为埃涅阿斯往返冥府的“通关文牒”,金枝是肉身死亡的赦免证明,其作用在于让埃涅阿斯这个大活人可以去往冥间并安全返回阳世。在《埃涅阿斯纪》中,金枝起到了保全埃涅阿斯肉体生命的作用,是肉身不死的象征。
注 释
[1] 本文的《埃涅阿斯纪》中译引文均为本人根据拉丁文本翻译,所据拉丁文版本是Leob Classical library出版的Virgil, Eclogues-Georgics-Aeneid I-VI (with an English translation by H. Rushton Fairclough, revised by G. P. Gold,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4)。后文出自《埃涅阿斯纪》的引文,仅随文标出该著作名称首字“埃”、卷次和诗行数。
[2] See Charles Segal, “The Hesitation of the Golden Bough: A Reexamination”, Hermes ( 96/11968) , 74—79页。
[3] See Anthony Ossa-Richardsond, “From Servius to Frazer: The Golden Bough and Its Transform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Classical Tradition(,15/3, 2008), 339—368页;Raymond J. Clark, Catabasis: Vergil and the Wisdom-tradition (Amsterdam: B. R. Gruner, 1979), 185—203页。
[4] 西格尔(Charles Paul Segal)对金枝的解释也有较大影响,但相对其他传统解释而言,其解释颇嫌特异,宜另文专做讨论。See Charles Paul Segal, “Aeternum per Saecula Nomen: the Golden Bough and the Tragedy of History”, Part I in Arion (4/4, 1965), 617—657页;Part II in Arion (5/1, 1966), 34—72页。
[5] Robert A. Brooks, “Discolor Aura:Reflections on the Golden Bough”,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hilology, (74/ 3, 1953), 260—280页。后文出自同一论文的引文,仅随文在括号内标出该文名称首词Discolor和出处页码。
[6] David West, “The Bough and the Gate (1987)”, The Oxford Readings in Virgil’s Aeneid, ed. S. J. Harris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224—238页。该文是作者在1987年的一次演讲,1990年被收入The Oxford Readings in Virgil’s Aeneid一书中。后文出自同一论文的引文,仅随文在括号内标出该文名称首词The Bough和出处页码。
[7] 韦斯特的反对意见非常有力: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不应是同一事物。如果金枝就是槲寄生,维吉尔就不可能再将它比喻成槲寄生,否则就违反了比喻的规则。参见David West, “The Bough”, 224—238页。
[8] 墨勒阿格的这段文字以金枝标识柏拉图,其内容是:“and also the ever golden bough of divine Plato shining all round with virtue”,相关讨论参见 Agnes Kirsopp Michels, “The Golden Bough of Plato”,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hilology (66/1, 1945), 59—63页。
[9] 关于睡梦之门的相关解释,参见王承教,《“睡梦之门”的文本传统与现当代解释传统》,载《外国文学评论》,2013年第2期,202—214页。
[10] 当然,大约也还会因此指涉卷五帕里努鲁斯溺亡的情节,但布鲁克斯并未明言,仅指出卷五和卷六之间的过度是《埃涅阿斯纪》中最迅捷的过度而已。参见Robert Brooks, “Discolor”, 261页。
[11] 布鲁克斯表明,和希腊人不一样,除了把大地看作农作物这种财富的产出所之外,罗马人也把大地看成是矿产资源财富的产出所。参见Robert Brooks, “Discolor”, 272页, note 8。有关黄金材质这个问题的申说,Segal和Clark曾经给出过更多文献的证据,See Charles Paul Segal, “Aeternum per Saecula Nomen: the Golden Bough and the Tragedy of History (Part I) ”, Arion(4/4, 1965), 617—657页;Raymond J. Clark, Catabasis: Vergil and the Wisdom-tradition (Amsterdam: B. R. Gruner, 1979), 185—203页。
[12] Gordon Williams, Technique and Ideas in the Aeneid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3), 50页。
[13] 值得注意的地方恰恰在于,文献学研究路向的人似乎有意地忽略了这个问题。不惟如此,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不惜在理论上将文献学解释原则在维吉尔身上推到极致。比如Horsfall就曾经说,他发现“他(维吉尔)的意象总是根植于他的阅读,因此,该意象的意涵只能在详细研究该意象的历史和其他作者的用法的基础上得以理解。”参见Nicolas Horsfall, A Companion to The Study of Virgil (Leiden-New York-Koln: E. J. Brill, 1995), 112页。
[14] 虽也曾涉及到《埃涅阿斯纪》第四、八和十二卷等内容与情节,但却都是在细读第六卷开头那部分诗歌得出的结论之后的延展。
[15] 在文本细节的层面上讨论金枝,无非两个基本问题,一是金枝的模样,一是金枝情节在史诗中的作用。而金枝的模样这个问题仅能涵括《埃涅阿斯纪》第六卷136—148和203—211诗行的内容,鲜少能串联起其他的情节内容。John Alvis曾将其与卷七中落在桂花树上的群蜂所构成的形象相关联,但显然并不成功。参见John Alvis,Divine Purpose and Heroic Response in Homer and Virgil: The Political Plan of Zeus (Lanham, Md. and London: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1995), 145—46页。但我认为,金枝起到了什么作用这个问题则可以串联起更多的内容情节,以达到建构起一个更宽广的文本单元的目的。
[16] 详见王承教,《艰难的旅程:<埃涅阿斯纪>卷六义疏》,载《国外文学》,2012年第3期,68—75页。
[17] 详见王承教,《维吉尔的灵魂转世说及其哲学意义》,载《现代哲学》, 2013年第5期,43—51页。
1

作者简介

王承教,男,1978年生,哲学博士,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古罗马文学、哲学与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