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精髓

1

我是一名地道的民间中医,家父只传心法,要自己领会。

比如:“人身水火一团气”,这是说气化论,他说过只要你明白这句话的真意,中医思过半矣。

他治胃溃疡三付药就能痊愈,也只告诉我:贪凉饮冷,饥肠漉漉胃腑伤,粘膜损则溃疡作。

这只是个法则,可是也就是这个法则是我悟出胃溃疡的发病原因是寒热错杂,正气损伤,让我联想到刚作出的热饭为什么不坏,而放久了也就是凉了,寒凉之菌毒物以类聚,饭即馊腐,坏了。

这个水火《易经》叫坎离。是人生命的根本。

坎卦象二阴抱一阳在人体为肾,这一阳也叫坎阳,是热的,这二阴就是阴精,是寒的、润的。

离卦象是二阳抱一阴在人体是心,这一阴就是阴血,是温润的。

道家有抽坎填离一说,意思是说把坎中真阳填到离中真阴,就形成热融融的一团气,卦象就成了纯乾卦。乾健也,人就无病了,身轻体健,神气充足,目光明亮。

人体是阴阳化气而成,阴阳者须臾不可离也。阴阳合则生,人生机勃勃,阴阳离绝则死,生机减退甚至死亡。阴阳的概念是中医的主要概念。

阴阳辩证实际上就是寒热真假的辩证。辨清寒热的真假,治疗就容易多了。寒证(阴证)用温热(阳)药,热证(阳证)就用苦甘寒药。这里存在个实热证用苦寒药,阴虚发热用甘寒药问题。中医治病分清阴阳证是关键,《内经》有六经辨证,《伤寒杂病论》讲的更详细。

实际上,不管三阴经证还是三阳经证,只要出现阴证就用温热药,出现阳证就用苦甘寒药。

《伤寒杂病论》六经辨证实际上就是辨别疾病的部位,经络脏腑所属,阴阳辩证说的不是很明朗,先师本人是清清楚楚。现在许多临床家、经方家因循守旧,不求《易经》不知变通,疗效差的原因就是只辨清了病位,而没有辨清疾病的本质,疾病的本质就是属于阴证或属于阳证。

阴阳辩证的关键是是辨清患者的阴阳体质,也就是阴证、阳证,这是辨病最关键的东西,这是本,疾病的临床症状是标,标有真假。标本不能颠倒,颠倒之后祸患无穷,犯虚虚实实之戒。

2

一元论

中医原本调平衡,阳化阴精成气形,阴阳合一是为气,气化百病不能生。

中医本质就是气,寒者热之气化成,

热者寒之气化生,枯者温润气融融。

不必他山求药石,祖宗明训记心中,

百病皆因气化停,气化之后去百病。

人身水火一团气,水多太阳是冰地,

回阳化气冰封冻,春暖花开百病释。

阴阳合一气化成,阴阳分离生命终。

坎中一阳二阴抱,离中二阳抱一阴,

坎离交媾既济成,八纯卦乾气融融,

百病不生气化功。有气神采必内含,

精神矍铄难成病,小便淡黄便成型,

若病也是真阳证,溲短便结喜冷饮,

苦寒泄热可痊病。无气倦怠面色苍,

小便清长大便溏,口渴也是喜热饮,

畏寒蜷卧又懒言,理中四逆方可行。

阴盛便结要温润,大黄附子煎可行。

阳虚津亏大便解,溲短便干面色青,

麦味理中加附辛,温润之后大便通。

阳气虚极是戴阳,上盛下虚溲清长,

面赤足寒躁欲死,大剂四逆可回阳。

如要深知医中理,医易会通理自明。

3

气化口诀

阴阳合一气化成,阴阳分离生命终。

坎中一阳二阴抱,离中二阳抱一阴,

坎离交媾化成乾,百病不生气化功。

如要深知医中理,医易会通百理明。

世人不知阴阳理,诊病辨证离其宗,

不知元阳在阴中,附子干姜助其生。

妄加滋阴来求阳,不知阴盛虚阳升,

却以湿热苦寒泄,咽喉炎证要加重,

口腥味臭是阳虚,寒热驳杂中焦虚,

真寒味腥真热臭,寒热错杂臭又腥。

口气腥臭寒热杂,寒多热少理中下,

重加姜附来理中,寒去腥臭自然无。

妇人下焦味气腥,少腹喜暖腰痠痛,

此是坎阳太虚弱,回阳化逆热气通,

再加五萸椒细辛,驱寒还能快几分。

4

阴阳辩证法则

阴证

唇口青白目无神,声低息短但欲寐,

身重懒言体畏寒,饮食无味吐清水,

舌质青滑或黑润,苔白浅黄润滑色,

津液满口不思饮,口渴思饮不欲咽,

或者口渴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溏,

口气腥臭寒热杂,寒多热少食不下,

脉息无神是阴证。舌虽无苔但口润,

二便自利口不渴,专注回阳无差错

阳证

阴虚面目唇口红,精神不倦不知眠,

口臭气粗声音亮,恶热身轻大便干,

溲赤黄短多艰难,口渴饮冷饮不休,

六脉长大有力气,舌苔干黄或黑黄,

全无津液满口刺,烦躁潮热或盗汗,

干咳多痰或少痰,脉息有神是阳证。

口渴饮冷身发热,二便不利烦谵语,

身冷如冰形如死,此是热极内潜伏,

阳不达外似纯阴,此时还需验口气,

口气虽微热气蒸,舌根虽红但不青,

急宜攻下存津液,莫认阴证误性命。

阴阳辩证真假杂病决

阴寒阳热是阴阳,只在真假作文章,

真热口渴小便黄,有神烦躁不安宁。

真寒溲频面色苍,无神倦怠但欲寐。

真热口渴喜冷饮,假热漱水不欲咽,

真热便干面红赤。假热面赤溲清长,

真热息热气粗长,真寒息冷气短微。

真热舌焦苔干黄,真寒舌青苔水滑。

阴极似阳属戴阳,阳极似阴肢冰霜。

真假寒热来斟酌,阴证阳证明显了,

真热阳证苦甘寒,真寒阴证温热汤。

识得阴阳造化机,疑难杂病有处医。

先天立极是水火,水火既济无沉疴。

脾阳虚衰大便溏,肝脏因此遭了殃,

乙肝病毒逞威风,附子干姜作文章。

肾阳虚衰小便频,精微下泻眸不润,

头昏腰痛也是因,回阳救逆四逆汤。

白血病是阴寒邪,寒彻骨髓白C增,

西医只知杀白C,徒将阳气杀戮尽。

此病中医少阴病,太少两感麻附辛,

少阴虚寒四逆汤,简便廉验神功显。

艾滋病是阴阳离,西医验血便可知,

常人验血一条线,艾滋血液两分离。

阴平阳秘精神治,阴阳离绝精神绝,

和合阴阳中医药,简、便、廉、验最神奇。

具体操作上,治病先分阴阳二证,次分六经(十二经络尽在其中)属何经,然后分经用药(阴证要用温热药,阳证用苦甘寒药)施治。这是我用的方法,疗效大家可以看医案,我不多说,许多临床大家也都是这么用。大家看这个标准行吗?

简单说脉诊

脉诊在中医诊病中只能算巧,下工之法。古人说: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既然很多人这么神秘切脉。我就简单说一说脉诊。切脉是根据脉的位、数、形、势来断病的。

脉位就是寸、关、尺、浮、中、沉。寸看心肺头,关看脾胃,尺看肝肾腿足膀胱。浮取看心、 肺、头,中取看脾胃,沉取看肝肾。看脉之上工,并不必分严格左右手。

数(数率):就是脉跳的频率。用医生的呼吸算,一呼一吸四至(跳四下闰一下为五)为缓脉。脉和缓沉取有力就是正常脉。一息六至为数脉,七至以上为疾脉。

形:就是脉的形状。

势:就是脉的力度。

然后以六脉统领二十八脉。

六脉:浮、沉、迟、数、虚、实。

浮脉类:浮濡洪芤革散

沉脉类:沉伏牢弱。

迟脉类:迟缓涩结

数脉类:数促疾动豆

虚脉类:虚微细代短。

实脉类:实滑紧长弦。

具体规则:浮沉以求表里,迟数以求寒热真假以求属于阳证或者阴证。有力无力以求虚实。我在临床中主要是据内经理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看寸关尺之太过与不及,太过是实证,不及是虚证。但求和缓有根。有根就是尺脉有力。数而有力有根是阳证实热,数而无力是阴精不足的虚证,迟而无力无根是虚寒阴证。再看尺肤之寒热,参见二便辨清阴阳之证。

举一例来说明:临床上来一患者,坐诊医师都必须试脉,否则医术再高,患者也不相信你,首先的第一感觉是尺肤的寒温,如果尺肤寒,接下来,看寸脉数而且力度大于关尺,这时就可以断患者:头昏、头胀、心慌、乏力、腿沉重甚至腰痛。病人一般会说断得不错。为什么呢?寸脉数上有热,热则头胀,因为寸脉管头、心肺。而关尺力度少,就可以断患者脾胃运化无力、 肝血不足,肾阳亏虚。此例寸脉数也是假的,那是因为肾阳亏虚,虚阳外越。其他脉以此类推。

怎么体会脉的来、去呢?

寸口脉是手太阴之脉在寸口的体现,直接测出的是肺的虚实,但是按照全息中医理论(如我上所述)就可以察全身的虚实。正常的情况下用医生的呼吸算,一呼一吸四至(跳四下闰一下为五)为缓脉。脉每跳一下就叫一至,这一至连着下一至,这一至的开始就叫来,这一至的结束就叫去,一来一去一至就完成。来盛去衰什么意思?“来”是心脏搏动将血液送到全身各处,“去”是心脏把射出的血液收回心脏。来盛去衰就是心脏功能完好,而外周血液循环有障碍。

消渴

消渴疑难病,原因多方面。辩证是关键,立法不泥教科书,但求古人之经验。火神郑钦安,对此多远见,唐火神多验证,效果也非凡。此录在下文,也有我经验。

郑钦安论消渴

三消证奇于何因?消证生于厥阴,风木主气,盖以厥阴下木而上火,风火相煽,故生消渴诸证。消者化之速,如风前之烛,易于化烬。诸书称渴而多饮者为上消,为心包之火挟肝风而上刑与肺,肺金受克,不能资其化源,海枯水涸不能上升,欲乞外水为援,故渴而多饮,古人用人参白虎汤以救之。心包之火挟肝风而刑于胃,胃中风火相煽,食入犹如转轮,食而易饥,故为中消,以调胃承气汤治之。心包之火挟肝风而搅动海水,肾气不能收摄,遂饮一溲二二为下消,以大剂麦味地黄丸治之。此对证之方,法可遵从。更有先天真火,浮游于上,而成上消,浮游于中而成中消,浮游于下,而成下消,即以辨阳虚诀辨之,法宜导龙归海,如潜阳、封髓二丹,或四逆、白通皆可酌用。查此病缘因风、火为本,厥阴风木在下,厥阴心包在上,风借火势,火借风威,澈上澈下,而消证从此生矣。但治其火,火熄而风已熄;治其风,风散而火亦亡。推其至极,风即是气,气即是火,以一火子统之便了,即以一风字括之亦可。风字宜活看,一年六气,即是六风,佛家以风轮主持大世界,人之一呼一吸,便是风,离风人即死,人活风犹鱼之活水,鱼离水顷刻即死,学者须知。

消渴治验:

一:某女,因肺炎住院治疗一个月,出院后即口渴,小便清频,大便干结,面目萎黄,西医诊断:糖尿病。求于我,吾据其乏力,面色萎黄,口渴,舌苔白干乏津,溲频,大便干结。断其气阴两虚,投:生晒参10g麦门冬30g五味子10g五付,水煎服。二诊口渴减轻,大便日一次,效不更方,原方10付继服。后其子告知完全痊愈。

另外说明一点:处方中我应用的是生晒参,生晒参,苦甘微寒,所以有益气生津作用。红参经过炮制寒性尽去,已无生津止渴作用。

二:另有一老年妇女,常年服用西药降糖,口渴咽干,两目干涩,舌苔白干,小便频,血糖17,足底疼痛。据证为肾阳不足,津亏筋挛。处方:淡附子30g生白芍60g肉桂30g甘草30克生山药30g黄连6g共研末分六十天服用,每天两次。药后告知诸证消失。血糖也降到了10。

简单谈治病与标本

辨病治病标本很重要,阴阳体质为本,疾病为标(这是民间中医的精华,万世不变的真理,颠倒治疗后患无穷)。举例说感冒:阳虚体质之人,感冒之后一般不发热,或者发热也很少高热,鼻流清涕、咳嗽、发烧等。现举一例,此例患者小儿反反复呼吸道感染,便秘、咳嗽、发热、吸鼻子(实际上是清涕)。如果按照温病学派就会苦寒药一大片,临床症状或许会减轻(有的人说效果很好),但是久而久之就会陷入阳气日虚,阴气日增,缠绵不愈的状态。

感冒

有一份发热就有一分阳气,体虚之人感冒了一般不发热,即便发热也不是高热,时人就怕发热,一发热就用退热药,殊不知你退掉的是生生不息之气,正确的治法就是辨清阴阳二证。阴证:大便稀溏,小便清长,鼻流清涕,咳嗽,畏寒,鼻塞声重,用药以六经辨证,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四逆汤等为正方。阳证:发热、口渴、喜冷饮、大便干结、小便黄赤、鼻息口气热等,用药液以六经辨证,麻杏石甘汤、三承气汤,三黄石膏汤等。往来寒热病,口苦、目炫、病在在少阳用从小柴胡汤。

请问为什么脾阳虚,就会肝脏因此遭了殃?

答:古人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脾乃运化之官,脾阳虚则运化不利,饮食入胃,精微在小肠,糟粕归大肠, 精微吸收不足则肝血生成不足,糟粕传导不利则毒素归肝脏,增加了肝脏的负担,肝脏不遭殃吗?家父常常对我说“能把五行颠倒颠,此是人中仙”,原本是肝木克脾土,如今脾土病则邪气倒克肝木。

从“否”卦说痞满

人身不过一水火,水火既济无沉疴。否卦的卦象是乾在上(肺为华盖象乾),就也就是阳气在上,坤卦(脾为至阴象坤)在下,也就是阴气在下,二气不能交感,太阴脾阳明胃为寒湿所阻,清气(轻清之阳气)不升,浊气不降,导致胃腹痞满、大便稀溏。也就是《内经》上说的“浊气在上则生嗔胀,清气在下则生飧泄”。临床上可以出现脐中冷痛,口不渴、食不下,不知饥,命门冰凉,容易感冒,并且感冒后不发烧,这时用药就用热性(阳)药,大把姜附尽管用,大便成型药就停,这是用药真规则。

坎离(心肾)

心肾是人立命之根本,六十四卦是由八卦重叠而成。凡是学过《易经》的人都知道这样一个口诀:离中虚,坎中满。意思是说离卦外面(上下)两个阳爻(在人身为气),中间一个阴爻,卦象为火,在人为心,为气摄血、为眼目;坎卦外面(上下)两个阴爻(在人身为血),中间一个阳爻,卦象为水,在人为肾、为血液、为血载气。抽出坎中的阳爻填充离中的阴爻,就构成了乾卦,全是三个阳爻,这三个阳爻就是气,阳刚之气,乾为健,坎离交媾平衡(水火既济)就是无病的状态。因此,郑钦安先生非常重视人体的阳气,阳气就是生气,从坎卦看外阴内阳,要使这点阳气生生不息,别无它法,只有破阴(寒)存阴精(真阴)回阳气。这也正是临床上大量应用干姜、附子、桂枝、肉桂的原因。很多人问我学中医的启蒙教材,我都会推荐 他先学《易经》,学会了《易经》就学会了治病法的简单办法。大道至简就是从这里说的。

澄空说阴阳

《易》有太极就是“气”,是生两仪是阴阳,最初阴阳的意思是:阴为月亮,阳为太阳。简言之:阴是寒,阳是热。乾为纯阳,乾卦《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坤为纯阴,坤卦:《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乾坤交媾化生六子:震、坎、艮三男,巽、离、兑 。由此可以看出乾阳统领坤阴。阳对阴的统领作用也叫驭,驾驭。阴盛阳就衰,阴证(阳虚)轻则冷,舌苔水滑,面青白,小便清长,大便溏,口渴也是喜饮热汤,重则上越,也叫戴阳证,治法:大补坎中之阳(元阳),附子、干姜是猛将,引火归原用肉桂,培火留阳甘草汤。阴寒如若透骨髓,细辛一药作用强。

乙肝

谈肝色变,很多人都是这样,我国是一个乙肝大国,众所周知。为什么很多人乙肝病毒携带者一生没有发病,而有的人却只要发现就会很快丧生。原因就是一个:越怕死死的就越快,西医越治疗死得更快。

为什么?因为肝脏本身就是一个解毒器官,西医并没有认识到病毒发生的原因。虽然他自己说乙肝病毒需要多高的温度、多长时间的高压才能灭毒,但是因为不知道中医讲的阴阳表里寒热,就更无从谈治疗,在民间中医看来,乙肝病也不越阴阳辩证,我们经心的人都会发现乙肝病人后期都腹胀,食不下,腹水、腹泻,面色都灰暗,小便都清长,畏寒怕冷。

这不明摆着吗?中医属于阴证。怎么得的?外感风寒,循经内传,到少阳经时,就会影响到胆腑,胆汁分泌不畅,胆汁是干什么的呢?解毒。胆与肝相表里 ,肝胆相照,深传厥阴肝脏,饮食不洁毒从口入,寒、毒胶结,肝脏病焉。如果寒邪没有深传少阴,肾经不受邪,肾气上通于肝。肝脏病毒会自愈。如果寒邪没有直达太阴脾经,脾阳充盛寒湿被化,肝病也会自愈。很多乙肝病不治自愈就是这种情况。由此看来,六经传遍也是病毒入侵的途径。

什么现象会加速病毒入侵的速度呢?现在大多数人都知道感冒了用解热西药,抗生素,有贵的不要贱的,越贵的毒越大。解热药退的是人体的阳气,有一分发热,就有一分阳气。

抗生素是苦寒药,伤的也是人的阳气。人活得是阳气,没有阳气,人就是死尸。一个简单的太阳证,西医把它治的很复杂,本身用中药很简单,也就几个汤头。结果是被西医治的变征连串,乙肝病、白血病不都是这样造成的吗。

乙肝病如何治疗呢? 

首先找病因,属于阴证无疑。用药:温热药,温脾散寒,醒脾开胃,回阳化气。如何预防呢?中医讲治未病。首先是饮食,不过服寒凉,这样脾胃健壮,后天不伤。不妄劳作,精气不泻,先天不亏。外感病不用西药,找民间中医六经辨证,因经施治。

冻疮简易治疗法

四肢乃肝经 之分野,手(足)背手(趾)指背面是阳经所过,胃经有邪热则脉络怒张遇寒则脉络闭塞,初始肿胀,久郁则溃烂,不易愈合,脓水淋漓,让人望而心寒。既然知道是胃经有热,清之即可,可是手背手指背面的郁热如何解决呢?其在外者汗而发之。

牙痛捷效方

牙痛不是病,痛起来就要命。无须分别阴阳证,一匙冰片放患处,坏水放出牙不痛,时间仅需5分钟。如要除根分阴阳,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辽细辛嚼放,或服附子肉桂细辛等份研末散每服二克。真火牙痛龈红肿,口渴溲赤大便难,增液承气快快服,便通诸症去不难。

论伤寒

伤寒非伤寒,六经非六经,识得此中妙,哪有疑难病?《伤寒论杂病论》通书所讲并非只是伤寒,也包括了温病与杂病。六经辨证,也并非只是讲六经病证,十二经络脏腑气血津液辩证都在其中。阴阳辩证为伤寒论的总纲。阳热阴寒概括了疾病的全过程,留得一份阳气,就留得一份生气。太阳病伤风桂枝汤调和营卫,实际上也就是补足了心肺之气。太阳伤寒,麻黄汤散寒宣肺,宣通了心肾之气;少阳证,往来寒热,小柴胡汤透表(太阳经)清里(胆经郁热),大柴胡汤透表通腑(肠、胃、胆);阳明病胃家实用的三承气汤,可谓存津液;太阴病证,食不下,一则脾阳虚,运化不力,二则肺气郁闭大肠失其传导,导致喘满;少阴经病,脉微细,但欲寐,心肾阳虚,卫气不足,卫气行于阴,畏寒蜷卧。厥阴证,阴精不足阳气亏虚,寒热错杂,病入心包,肝经。温病篇,通篇都是如何存津液,护阳气。因此六经辩证,涵盖十二经络,五脏六腑,气血津液辩证都在其中。一部《伤寒杂病论》学好并能参悟《郑钦安医书阐释》了还会怕疑难病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