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亚战争32–外交风云

上篇《国内局势》里面咱们说到,尽管沙皇尼古拉手里有充足的兵员,却仍不打算在克里米亚发动攻势,到底沙皇在担心什么呢?沙皇担心的是奥地利人。

奥地利人一旦加入西方阵营参加战争,直指的可是俄国的核心地带波兰和乌克兰,同时还可能连带着把普鲁士也裹挟进来,这可比遥远的克里米亚要命得多。帕斯克维奇就一直提醒沙皇,说注意奥地利入侵俄国的波兰的可能性。12月20日在写给沙皇的信中,帕斯克维奇请沙皇留更多的部队在奥地利边境,而不是派去克里米亚。奥地利的威胁越来越现实,两周前,奥地利同英法结盟,保证多瑙河诸公国不被沙俄入侵。夏天背信弃义的奥地利人动员军队威逼沙皇撤军,在沙皇背后捅了一刀,从此沙皇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奥地利人,开始认真地考虑奥地利、普鲁士以及其它日耳曼国家对俄开战的可能性。沙皇十分担心俄国可能在强敌面前崩溃,把祖先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断送。沙皇亲手写了个备忘录,列举了最糟糕的前景:英国人和瑞典人从波罗的海进攻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从波兰和乌克兰进攻,西方列强从黑海和高加索方向进攻。果真如此的话,俄国无法抵挡,将不得不放弃乌克兰,守住俄罗斯的核心部分。

那奥地利人是咋想的呢?加入英法同盟就是要同俄国开战吗?其实不是。从打一开始奥地利人想当的角色就是“和平缔造者”,同时兼顾着维护自己的利益,开战以后更是不忘初心。在夏天出手逼俄军退出多瑙河诸公国后,奥地利的利益暂时获得了保障,但是他们当然明白,这场对俄战争对于奥地利的未来地位,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战争拖得越久,就越会把奥地利绑到联军的战车上。如果真是那样的话,奥地利就危险了,奥地利人两头为难。加入对俄战争,就彻底同俄国交恶,未来面临着俄国的报复,到时候西方盟国会像力挺土耳其一样,为奥地利撑腰吗?显然法国就不会。而不参与战争,如何保证在战后的和谈中拥有话语权?

在两大阵营中走钢丝很难,但是布尔必须想出办法来维护奥地利的利益。好在约瑟夫皇帝充分信任他,让他可以放手施展外交手段。

布尔认为法国人一向有适可而止的想法,并不愿意过度冒险。相信土耳其人也会见好就收,难啃的骨头是英国人,战前的谈判英国人就很不给奥地利人面子。英国人的想法是要奥地利人加入到他们那一边,这种要求随着战争的进行越来越强烈,但是奥地利人不想也不能绑到西方的战车上。

说到这里,草根有必要介绍一下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奥地利了。1850年代的奥地利不是今天的奥地利,叫她“哈布斯堡王朝”更为合适。《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北山》云:“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话放在古代乃至近代的欧洲一样适用,就是说每一块土地都是有主的,都是王的。而每一块土地上的人民,都是王的臣民。哈布斯堡王朝就是这样的一个“王”的朝,它的土地到了1850年代,还包括了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克罗地亚等,还包括塞尔维亚、波兰以及意大利的一部分。这些地方今天是各个独立的民族国家,当年统一在哈布斯堡王朝的旗帜下,维系帝国统一的纽带,就是咱们大家都是“王臣”这一条了。要说古代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相安无事,可是法国大革命改变了这一切。法国人把国王砍了脑袋,自己当家做起了主人,以前土是“王土”,今天是我们全体法兰西人民的土地,这一下多出来了个“民族”认同感,当然产生的凝聚力与以往大不一样。拿破仑能以少打多横扫欧洲,固然跟拿破仑的军事天才有关,但是法军民族认同感产生的凝聚力,也是拿破仑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民族认同对法国这样单一民族的国家来说可能有益无害,但是对奥地利乃至俄罗斯这样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来说,特别是对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皇帝来说,可绝不是一件好事儿。不论是哈布斯堡的皇帝还是俄国的沙皇,都要把法兰西人这种自由主义的思潮扼杀在摇篮里,摇篮里不行就扼杀在婴幼儿时代,总之不能让他长大成人。对西方歪风的严防死守,是这两个国家能凑在一起搞起神圣同盟的原因。奥地利治下的匈牙利爆发民族起义,沙皇立马派兵帮助镇压,原因也在于此。

来张地图,看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奥地利的成色,图中每一个颜色代表了一个民族。

反观法国,虽然也有个“皇帝”,但是很大程度上是顶着皇帝名号的民选执政官。为了取悦选民,皇帝除了要显示为了法兰西民族,还要时不时地表现出对“各民族的狱吏”哈布斯堡王朝的憎恶,对其统治下各民族的同情。加之两国长久以来的欧洲争霸,法国同奥地利天然是敌人。即便这次奥地利入伙西方盟国,也只能是权宜之计,精神上还是跟俄国更亲呐!大哥您要是不在多瑙河那儿鼓动斯拉夫民族造反,俺咋能跟您过不去哪?所以奥地利同英法结盟实在是迫不得已,想要的是战争期间英法保证奥地利在意大利北部的利益。奥地利还想通过这样的交换,通过自己的影响力来促使英法同俄国达成一个和平协议,而不是真的想跟俄国开战。

但英国人的想法就是要寻找一切机会拉奥地利人下水。阿尔玛之战过后,圣阿尔诺压土耳其人渡过普鲁特河(River Pruth)作势去进攻俄国的比萨拉比亚,拉格伦表示赞成。两位统帅是从军事角度来考虑这一行动的,但是外交大臣克莱伦登从中嗅到了机会,如果土耳其军队能在摩尔达维亚开辟一个新战场,就可能把奥地利牵扯进来。土耳其人杀过去必定干不过俄国人,俄国人杀将回来,奥地利甚至普鲁士的利益就要受到威胁,不会坐视不管,一个围堵俄国的大联盟就此完成,好计好计。克莱伦登让英国大使斯特拉特福·坎宁爵士去做土耳其苏丹的思想工作,结果土耳其人没上当。土耳其人看明白了,那些地方肯定不再属于我,打输了丢给俄国人,打赢了丢给奥地利人,没看到奥地利人跟在后面捡便宜吗?

奥地利人知道在摩尔多瓦打仗对他们不是好事儿,所以在那里是真维和,英国驻奥地利大使威斯特莫兰伯爵怎么劝都不管用,奥地利人就是不采取行动帮助土耳其人前进,土耳其人也乐得按兵不动。

11月初似乎又有一个机会,拉格伦要奥马尔帕夏把部队调到瓦尔纳,准备增援克里米亚。土耳其主力这一调走,俄国人会不会趁虚而入?会不会同奥地利人发生冲突?好事儿,赶紧把奥马尔帕夏的部队调到克里米亚去。不过想法固然好,问题是英国人运力不足。《冬天来了》那篇咱不是说了吗?前线的英军这也少那也缺,看起来1855年1月份之前土耳其军队都运不走了。

法国人呢?咱们前面说过,法国人参战的目的很明确,拿破仑三世就要打破1815年《维也纳公约》(Congress of Vienna)强加给法国的束缚,让法国来主导欧洲新秩序。对于战后欧洲的“新秩序”,法国有自己的想法:一个独立的波兰王国将会出现,由拿破仑三世的堂弟去当国王;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将会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新的民族国家罗马尼亚;意大利将从奥地利的版图上分离出来。当然法国人这些活儿也不是白干的,法国人希望在领土上获得补偿。您看拿破仑三世这些雄才大略,哪个不是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奥地利割肉?英国人真担心法国人这想法会把奥地利推到俄国一边去。

1854年10月23日英国内阁开会讨论了奥地利的和平倡议,决定不接受,不过同意继续商量,给奥地利人一个面子。克里米亚战事正在进行,等打出个眉目来再说吧。

谈判间英克曼之战的结果出来了,俄国战败,在普鲁士国王弗雷德里希·威廉四世(Friedrich Wilhelm IV)的协调下,沙皇尼古拉答应无条件接受“四点要求”。1月7日,沙皇驻维也纳大使亚历山大·戈尔恰科夫亲王(Prince Alexander Gorchakov),又一位戈尔恰科夫,这位是那两位将军的堂兄弟,都是戈尔恰科夫家族的。戈尔恰科夫宣布俄国接受四点要求,包括有争议的结束俄国在黑海权力的第三点。随后的几周里沙皇尼古拉想尽快开始和谈,随着奥地利加入西方阵营,沙皇担心一场群殴俄国的大战就此爆发,想尽快结束战争。

到底和平就此到来了吗?请看下篇《沙皇尼古拉》。

(0)

相关推荐

  • 克里米亚战争,遭盟友背叛列强群殴,俄罗斯“人品”问题出在哪?

    在欧洲甚至世界战争史上,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都有着重要地位.本来,这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争,俄罗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在这之前已经打了多次仗,到这一次是第九次俄土战争. 势均力敌变成" ...

  • 沙皇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为何没有盟友?只能说自作自受!

    克里米亚战争的前奏,要从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帝国开始,在此之前的1798年法国占领了奥斯曼帝国的埃及和叙利亚,这对于庞大的奥斯曼帝国影响是痛并快乐着,毕竟穆斯林独立运动如火如荼,令奥斯曼帝国可以 ...

  • 俄罗斯帝国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十二场战争, 俄罗斯越战越大

    人类文明的历史,从某种程度就是一部战争史. 宋太祖赵匡胤: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一些国家,因地理,环境,文明,民族等等的原因经常发生战争. 真的是离天堂很远,离地狱很近. 比如,英国与欧洲大陆崛起 ...

  • 克里米亚战争 01 – 东方问题

    前些年普大帝策划克里米亚公投,把克里米亚从乌克兰肢解出去并入俄罗斯,让克里米亚这个原本生僻的名字一下子成了热门词儿.也确实克里米亚对俄国来说地位十分重要,俄国人也花了大把人力物力经营于此,俄罗斯族还占 ...

  • 克里米亚战争 02 – 英法的态度

    上篇<东方问题>里面咱们提到,俄土之间矛盾纠纷的解决,两个大国英国和法国是绕不过去,这两个国家在土耳其问题上,是怎么考虑的呢?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的大英帝国,国势可谓是如日中天.工业革命在英 ...

  • 克里米亚战争 03 – 法俄较劲

    上篇<英法的态度>里面咱们提到针对土耳其的"东方问题",英国和法国跟俄国都有不同的看法,法国总统路易·拿破仑·波拿巴还打算在其中的圣地问题上做做文章.于是路易·拿破仑· ...

  • 克里米亚战争 04 – 缅希科夫的使命

    上篇<法俄较劲>里面咱们说了法国跟俄国在土耳其较上了劲儿,法国赢了一合,沙皇发誓要扳回来,那么沙皇尼古拉打算怎么做呢? 沙皇尼古拉是个意志坚定的行动派,光耍嘴皮子不是沙皇的风格.尽管知道了 ...

  • 克里米亚战争 05 – 英国人无所作为

    上篇<缅希科夫的使命>里面,咱们说到英国大使馆临时负责的罗斯上校,命令地中海舰队立即派军舰到土耳其海域,为苏丹撑腰.不过当时通往伦敦的电报线路,只铺设到贝尔格莱德,到君士坦丁堡这段还需要其 ...

  • 克里米亚战争06–陷入僵局

    上一篇<英国人迟疑不决>里面,咱们说到俄土谈判令英国人忐忑不安,这谈判桌上到底发生了些什么事情呢? 回到1853年的3月16日,缅希科夫拿出内斯尔罗德给的第一个锦囊,要求土耳其人在圣地问题 ...

  • 克里米亚战争07–维也纳备忘录

    上篇<陷入僵局>里面咱们说了,几方剑拔弩张,作势谈判破裂就大打出手.沙皇入侵多瑙河口诸公国的消息,通过报纸和外交渠道在英国广泛传播,但是阿伯丁首相认为那并不表明就要打仗了.英国驻圣彼得堡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