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小组:塑造人物形象的密码
塑造人物形象的密码
——分析课文《景阳冈》
文/陈华
1.怒虎“神人”首先是“人”
《武松打虎》的故事,对于五年级的孩子们,多多少少早有耳闻。也就是说,本文《景阳冈》的主人公——武松,在孩子们的心里,已经有了一个“英雄”的人设存在。
“英雄”的人设,就像金字招牌,光彩夺目。因此,它也会让我们忽略了武松身上的多面性格,即忽略了作家对于武松多角度的塑造。
在成为“英雄”之前,武松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咱们先来读读文中的句子吧。
☞武松笑道:“原来这样。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
☞武松从身边拿出些银子来,叫道:“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
☞武松听了,笑道:“我是清河县人,这条景阳冈少也走过了一二十遭,几时听说有大虫!你别说这样的话来吓我。就有大虫,我也不怕。”
☞武松道:“就真的有虎,我也不怕。你留我在家里歇,莫不是半夜三更来谋我财,害我性命,却把大虫吓唬我?”
☞武松看了,笑道:“这是店家的诡计,吓唬那些胆小的人到他家里去歇。我怕什么!”
武松想:“转身回酒店吧,一定会叫店家耻笑,算不得好汉,不能回去。”细想了一回,说道:“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
武松自言自语道:“哪儿有什么大虫!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
武松见了,叫声“啊呀!”
武松吃那一惊,酒都变做冷汗出了。
读罢这些句子,也许你会想,哈蛤,这武松,哪里算什么英雄呢?
店家劝他别多喝,他或许跟你爸爸喝酒时一样,好面子,爱逞能,没有酒量,但有胆量;店家劝他别过冈,他或许跟我们很多人一样,有时候固执得很,听不进别人的好意,非要碰那一鼻子灰;看到了官府的榜文,他倒是很会自我安抚,读下去才知道,他是怕丢了“好汉”的面子,又是“面子”;真真遇到老虎了,他吓得大叫“啊呀”,吓出一身冷汗,一再说“不怕”的他,其实怕得要命。
是啊,这根本不像个英雄,根本不是个英雄。但是,这恰恰是作家着力塑造的地方。
“神人”成为“神人”之前,首先他是一个“人”,一个普通人。这是小说,不是神话,小说中塑造的人物,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武松好面子,爱逞能,会猜忌,也害怕——这样的武松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这样的武松,他不高高在上——他是“源于生活”的。这样的武松甚至是可爱的,给读者以真实的感觉,能够让读者读到自己,于是增加了亲和力,读起来也就更接地气。
但这样的性格塑造,显然是刻意而为之的——用我们今天的话说——性格决定命运。若不是因为“武松好面子,爱逞能,会猜忌,也害怕”,命运怎么会将它推到“吊睛白额大虫”面前,让他完成从“人”到“神人”的转型呢?
通过回读,我们回过去再看看“打虎之前”的描写,拨开“武松好面子,爱逞能,会猜忌,也害怕”的外衣,里面还藏着两个字——实力。酒喝了“十八碗”,“不过冈”偏过冈,“真的有虎,我也不怕”,没有实力,不是好汉,分分钟都可以认怂回头的。因为有实力,所以是英雄。
但英雄并不是意味着完美,人物一定有其多面的性格。
我们平时在塑造人物的时候,也要注意多角度的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多面地展现一个人的个性,人物形象才是立体的——就像一张纸,想要立起来是困难的;折一下,有了两个面,纸就能立起来了;再折一下,有了三个面,纸就能稳稳地站住了。
这一点 就是一个英雄的成长
鲁迅也不是一开始就是鲁迅
这个观念很重要
这样故事才会有变化
人物在故事里自有其命运,并不完全受作者掌控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