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乐心流
记得加个⭐️星标,这样才不会漏掉推送~

最近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我大概三年前就听过一段时间的爵士乐,但总觉得:怎么全是乱糟糟的,这是啥玩意儿啊?
村上春树也总在书里提到爵士乐,我那时很不明白他为什么喜欢听这个。
但是,前阵子偶然听古典老师讲了爵士乐里的门道。现在重新听,发现感觉完全不一样了。真的非常有乐趣。
这件事让我想到「鉴赏力」这个东西。
比如,我们通常最本能的反应,可能就是听流行乐觉得“好听”;但如果听爵士,听交响,就觉得不知所云,甚至有时候还会想:喜欢这些的人是不是在装B?(我以前就曾经这么想)
再比如,我们通常最本能的反应,可能就是看一些常见的平面绘画觉得“好看”;但如果看抽象画呢?看画展里的一些复杂作品呢?甚至在卢浮宫看《蒙娜丽莎》呢?可能就又觉得不知所云,甚至又会想:这画得有啥好?喜欢这些的人是不是装B?(我看《蒙娜丽莎》时真就这感觉)
实际上,这是鉴赏力的区别。
你懂其中的玄妙之处,和不懂其中的玄妙之处,感受会截然不同。
那到底什么叫“懂”?
我最近想到一个例子,自己恍然大悟。其实就像看篮球比赛:
如果一个人完全不懂规则,不知道什么是走步、24秒违例、进攻/防守犯规、后撤步、后仰、拉杆……那么在他眼里,这场比赛很可能就是一帮人抢一个球而已;也许中间有一些“好看”的地方,但说不上来为什么厉害。
这就是不懂;因为不懂,所以只能获得较为表层的感受。
但是,如果一个人很懂篮球,那么在他眼里,这场比赛中球员之间的配合、某个球星的骚操作、过程中一些高难度的进球……一切就都变得更加精彩了,变得更具有观赏性和乐趣了。
这就是懂;因为懂,所以能获得更深层的享受。
球赛是同一场球赛,但最终的感受完全不同。
我想,艺术欣赏似乎是相同的道理。
我以前觉得,一个东西美就是美,不美就是不美;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这有什么问题呢?而且,如果我“不喜欢”一个东西,通过学习去变得“喜欢”,这还算“真的”喜欢吗?
但真相可能是:我不是真的不喜欢,而是因为只能体验到浅层次的东西,所以才以为不喜欢。
所以,审美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甚至决定了你能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感受最初级的美,或许用我们的感官本能就够了;但如果想体验一些更高级的美,这就变成了一种技能,我们需要通过学习才能获得。
那些更复杂的东西,我们随便听不出的东西,一眼看不出的东西,还真不是装B;不仅不是装B,而且背后是有一整套知识。只有你了解这背后的知识,才能领略到其中的美感。
这就是鉴赏力,一种「高级」的技能。
最后,推荐大家体验一下爵士乐。但我的建议是,先做一点点功课,知道爵士乐的原理是什么,然后再去听。
我发现,跟随爵士乐的韵律,我可以很容易地进入沉浸状态,感到轻松和愉悦;换句话说,听爵士乐时非常容易产生「心流」体验。听其他音乐都没有过这样的感受。
值得试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