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掤”劲不能丢,其实就是肢体放长的训练
“掤劲”是太极拳的八劲之首,它的核心就在于肢体放长,做不到肢体放长,打拳时就会软绵绵的缺少内在的弹性,也练不出内劲来,所以在日常练习中,我们应该多留意每一式动作中的肢体放长,不能把时间都耗在松散的拳架上。
今天,小疗君就为你分享以下太极拳是如何做到“肢体放长”的。
太极拳给人的第一印象都是慢悠悠、软绵绵的,或是所谓的“用意不用力”,这些当然没错,可关键是我们练拳不是为慢而慢,“慢到极点就能快”也是似是而非让人难解,而且练太极也并非不用力,只不过是不用拙力罢了。

陈发科宗师曾说过,“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拙力,但不说用意不用劲,太极拳可称为'掤劲拳’。”什么是掤劲,其实就是在肢体放长的训练中得到的一种有弹性的、八面支撑的劲力。肢体放长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组要领,一起来看:
这是为了得到肩背的十字支撑,含胸时不要把背佝起来,而是让胸部平而顺,这样呼吸更顺畅自然,也能让胸部起到脊椎对拉拔长的支撑作用。拔背就是打开肩胛骨。沉肩的目的是为了把手臂和肩膀连为一体,坠肘又能渐渐地松开肘关节,这样整个手臂也被放长了。
这两个要领是为了下盘的对拉拔长,因为腿部是支撑,想要放长比较困难,而我们在做圆裆、屈膝的要领时,可以保证双腿之间有了对开的力,然后通过旋转移重心等动作就可以起到放长的作用。
练太极拳,能掌握上面三组要领,就达到了太极拳对拉拔长的要求,有了对拉拔长,全身的筋骨肌肉就和橡皮筋一样,有了整体的弹性结构,这就是掤劲。
这里做一点延伸,太极拳的细微功夫“处处分虚实”其实就是从对拉拔长来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手腕受力时,则从手腕处分虚实,手和肘有了对拉拔长之意,手腕虚,两端实(肘和手),这样就能不用拙力就可以掤住对方。
当然,上文说的对拉拔长,都不要刻意用力放长,放松是前提,难以理解的话,就踏踏实实地从上面的三组要领中去体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