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韵】罗蒙山下的生死抉择(散文)

  11月13日,盛世太平的冬日暖阳,照耀着罗蒙山下的县溪古镇,车水马龙,一派繁华;芙蓉江水,欢快地流淌。我和战友们,来到罗蒙山下,参谒“通道转兵”纪念馆,景仰肃穆,聆听着讲解员的动情解说。
  86年前的11月13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刚刚从湖南汝城突破国民党军的第二道防线,向宜章、郴州挺进,正准备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29天后,红一、三、五、八、九军团及中央军委一、二纵队,经广西龙胜,攻占通道;毛泽东和中央政治局委员,齐聚罗蒙山前的恭城书院。
  此时的中央红军,是一支疲惫之师。自1934年10月10日开始长征,国民党反动军队,沿途设置四道封锁线,围追堵截,企图将中央红军消灭在湘江东岸。英勇的红军将士,一路斩关夺隘,奋力拼杀。特别是湘江战役,十分惨烈,面对30万敌军,血战五日,死伤枕藉,8万6000人的红军,锐减至3万余人,大多数是血染战袍,一身伤残,且给养匮竭,缺枪少药,饥肠辘辘。
  这是一支迷茫之师。1929年1月中旬,毛泽东和朱德率红四军,由井冈山向赣南闽西进军;2月10日,取得“大柏地战斗”的胜利,为日后创建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1930年底到1931年9月,国民党军先后发动三次围剿,均被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军,彻底粉碎。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瑞金成立,到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的全盛时期,面积4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000万,中央红军达20余万人。何其壮哉,伟哉!毛泽东在第四次反“围剿”胜利,重过大柏地时,兴奋写下《菩萨蛮·大柏地》一词:“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这是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礼赞,也表现了其对革命事业的乐观精神和昂扬的战斗情绪。其实,又何尝不体现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人民和红军战士的喜悦情怀与战斗意志呢?四次反“围剿”的胜利,用实践证明了毛泽东的战略思想和战术原则,是克敌制胜的法宝。
  然而,1932年10月的“宁都会议”,后方中央局解除了毛泽东的军事职务;1934年1月,毛泽东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主席的职务,也被无端罢免。王明“左”倾教条主义,于党内军内,占据了主导地位。随后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先是实行军事上的冒险主义进攻战略,后又实施保守主义的防御战略,不断折腾,丧师失地,兴盛的红色革命根据地,被彻底葬送了。
  广大红军指战员,先是迷茫,后是怨怒。毛泽东指挥反“围剿”,为什么能从容若定,诱敌深入,连续打胜仗?而军事“三人团”,一会儿“两个拳头打人”,一会儿“御敌于国门之外”,疲于奔命,处处挨打?常打胜仗的毛泽东,为什么靠边站?专落败仗的,为什么坐高位?特别是1934年4月与敌广昌决战,红军损失惨重,红三军团长彭德怀怒斥李德:“你真是崽卖爷田心莫痛!”湘江战役,红军战士遗体壅塞江流,军中怨愤四起,一筹莫展的博古,差一点引咎自戕。红军将往何处去?毛泽东什么时候再来领导红军打胜仗?这些都是勇敢坚强的红军指战员,无时无刻都在思考的问题。
  这是一支即将陷入灭顶之灾的队伍。从1934年12月10日,红一军团先头部队攻占通道县城后,到12月12日,3万余人的红军,挤占在通道狭窄的西南隅,情势万分危急。早在湘江战役前,老蒋已觉察中央红军北上湘西与红二、六军团的战略意图。当红军强渡湘江后,他就调集刘建绪、薛岳部主力20万人,沿湘西城步、绥宁、芷江、洪江、靖县、会同、武冈一带,设置四道碉堡线,共计211座,张网以待。同时,桂军夏威、廖磊部,北上抄袭追击红军,刘建绪部从东面压来。如果继续实行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无异于自投罗网,以卵击石!迅速脱离险境,才是生存发展的唯一之路。
  12日9时,中央政治局在恭城书院召开紧急会议,着重讨论红军的去路问题。我们从毛泽东座位(在周恩来和王稼祥之间桌角部),就可看出,他是列席参加的。会议一开始,李德博古,不容置疑,亟欲拍板与红二、六军团的会合。周恩来心急如焚,知道除毛泽东外,没有谁能撼动他俩的决定,立即要求听听毛泽东的意见。他此刻的身份很尴尬,如果不是周恩来、王家祥的竭力邀请,李德博古的眼角眉梢,都无他的份。毛泽东被罢黜后,不气馁,为了党和红军的事业,长征途中,一直做王家祥、张闻天的工作,争取到了他们的支持。在此生死存亡之际,毛泽东无所谓自己的处境,更不屑博李的霸道专断,坚决予以反对。他语重心长地分析敌我态势后说,我们不能当傻子,钻“口袋”,寻死路!现在,红二、六军团在铜仁、石矸牵制王家烈主力,是个好机会,只有到敌人力量最薄弱的贵州去!大路朝天,各走一边嘛!毛与博李争辩激烈,现场气氛,充满浓烈的火药味……当夜幕降临,寒风吹晃走廊的马灯,李德在事实面前,负气离场。王家祥、张闻天、周恩来和朱德,都支持毛泽东的建议,博古势孤力单,仍坚持己见。
  会议直到19时半,中央军委才向各军团、纵队首长,发出“万万火急”的《军委关于我军十三日西进及进占黎平的部署》令。这份不同凡响的部署令,体现了毛泽东的使命担当、卓越智慧和斗争精神,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开始用实事求是的思想来独立解决问题,逐步走向成熟。
  凛冽的风,冰冷的雨,侵袭着忧心忡忡的红军将士身体;阻敌追剿的红军,正浴血奋战。铁血后卫红五军团三十四师,在黄树湘师长的率领下,死缠十万敌军,时时刻刻,都在流尽自己的鲜血,为党和中央红军争取生机!当获令西进贵州,几万红军,立即脱离接敌,人欢马嘶,向播阳、黎平方向进击。从此,工农红军像蛟龙入海,猛虎上山,不断壮大,从胜利走向胜利!
  走出纪念馆,太阳仍然朗照着。岁月静好,山河如画。我的心,却极不平静。

(0)

相关推荐

  • 【往事回顾】红军挥师过锦屏

    红军在进入黎平的同时,中央红军一.九军团和中央纵队分三个序列经过锦屏.红一.九军团在12月13日从新厂到达锦屏平茶一带.一军团二师六团作为先锋,取道经界牌.潭溪.罗团,14日攻占黎平县城.大部队由丘团 ...

  • 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损失最惨重的一战.但这场战役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创造了契机,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是一次重大历 ...

  • 新四军历任首长——张云逸副军长(6)

    红七军向中央革命根据地转战路线示意图(1930年10月至1931年7月) 新组建的第五十八团进入湘南后,不断遭到湘军的堵截追击,几乎每天都要在翻山越岭和频繁的战斗中渡过.但无论情况如何紧张,每次部队出 ...

  • 过云南:红军长征重要转折点

    来源:云南日报 长征,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第二方面军(红二.六军团).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在 1934 年 10 月至 1936 年 10 月间,先后从不同地点 ...

  • 强渡大渡河(1935年5月)——《百战成钢、卫我中华》之十八

    --毛泽东不是石达开,红军勇夺安顺场.强渡大渡河,生死存亡之际,红军再创奇迹. 1935年5月,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穷追不舍的蒋介石制定了把中央红军封锁在金沙江以北.大渡河以南.雅砻江以东狭窄的三角 ...

  • 湘江战役(1934年11月)——《百战成钢、卫我中华》之十五

    --1934年11月下旬,从中央苏区出发的红色大军,连破敌人3道封锁线到达湘江边,已成疲惫之师.此时,蒋介石已知中央红军突围意图,凭借湘江天险设下了第4道封锁线,30万国民党军队,在越城岭和都庞岭之间 ...

  • 粟裕为何没参加长征? 许多年以后, 他看到两份绝密文件才明白

    2万5千里的长征牺牲了很多的红军战士,但是这种艰苦卓绝的军事行动使得中央红军保留了革命的果实.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红军都参加了长征,因为有的负伤,有的远离中央苏区,算不是主力部队,但是有一位红军,他和红军 ...

  • 遵义会议以后,杨尚昆和军团长彭德怀、参谋长叶剑英,长征轶事

    遵义会议以后,三军团政委杨尚昆和军团长彭德怀.参谋长叶剑英.政治部代主任刘少奇等领导干部,带领着经过改编更为精干的三军团部队,过了北盘江,进入滇东北寻甸.沾益地区. 国民党军队在地面上堵不住红军,就派 ...

  • 《自驾房车,环游中国》第二季:第三十四站,广西三江侗族。

    2016年10月29日,星期六. 离开靖州,前往通道 小雨☔哗哗,山路弯弯. 侗族农居 进入通道 万佛山侗寨欢迎您,面有点广.看到出口万佛山侗寨欢迎您再来,始终没搞明白万佛山侗寨在哪,可能一路看的寨子 ...

  • 通道转兵:伟大转折的开端

    本报长沙讯 恭城书院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不朽的意义.1934年12月12日,在恭城书院,中共中央负责人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放弃北上湘西的原定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从而避免了中央红军遭受国民党军 ...

  • 与彭总仅一河之隔却无法对话,徐向前很是着急,一颗石头帮大忙

    金沙江在长江的上游,从海拔五六千米的昆仑山横断山脉之间奔腾而下,水流湍急.两岸是数百米高的悬崖峭壁,中间只有羊肠小道通向岸边.国民党军为了防止红军渡河,已下令把所有船只掳往对岸,并控制住对岸渡口.能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