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笔记:大阳中风桂枝汤主之(其三)

桂枝汤,可以从调和阴阳来解读,也可以从攻与守、内政与民生两个层面来解读,桂枝和白芍,是属于攻守层面的,生姜,大枣和甘草可以说是内政和民生层面的。

桂枝汤三字经

太阳病,自出汗,中风证,脉浮缓。

桂枝汤,万方王,五味药,五行观。

桂枝芍,甘姜草,和营卫,解肌表。

啜稀粥,发小汗,辨证清,愈覆碗。

劝世人,慎风寒,加减衣,随节气。

有大药,在自身,慎食色,保精神。

桂枝汤,桂枝三两领头

桂枝三两,配合生姜三两,启动中焦的阳气,胃气转起来,里面起热,外面通阳。

白芍,大枣,甘草补充津液。

在第12条待的时间太久了,还是继续下去,以后每天一条的节奏还是可以保证的。发现后面很多的条文都和这条有关联,或者说和桂枝汤有关联,也就不急着做归纳了。

在2月18号写的第12条条文里,提出了这一章学习的7条探索计划,也就是这7条探索计划,阻挡了我继续学习之路,这都到了5月20号了,三个月了,学习也停滞下来了,也就是在学习中陷入了一种困境,就是纸上谈兵和实际应用的困境,现在的学习笔记多是纸上谈兵,真正落实到实战,发现不容易。所以键盘侠好做,这给我提了醒,那就是书写的要慎重,特别是中医这个关乎众生健康和性命的事情,是不能不严谨,不能满嘴开火车的。所以这让我在下笔的时候尤为慎重,多学习思考,不下定论,多看看别人怎么理解,怎么临床。应该在医案上,多花一些工夫了。

(0)

相关推荐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21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掰)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

  • 《伤寒论》笔记:大阳中风桂枝汤主之(其二)

    桂枝汤相关证 桂枝汤的相关证,我们还要再做一次系统的梳理 条目对比 总括 脉 头项 是否恶寒 是否发热 是否汗出 是否恶风 其它 方剂 第1条 太阳之为病 脉浮 头项强痛 而恶寒 第2条 太阳病 脉缓 ...

  • 《伤寒论》笔记:大阳中风桂枝汤主之(其一)

    12.大阳中风,脉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sè)啬恶寒.淅(xī)淅恶风.翕(xī)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去皮)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三两 ...

  • 【《伤寒论》大阳病解】1

    仲景六经.各有提纲一条.犹大将立旗鼓.使人知所向.故必择本经至当之脉症而标之.读者须用紧记提纲.以审病之所在.然提纲可见者 是正面.读者又要看出底板.再细玩其四旁.参透其隐曲.则良法美意.始得了然.如 ...

  • 伤寒论:大阳病解

    至道汇推荐搜索 鼻炎 仲景六经.各有提纲一条.犹大将立旗鼓.使人知所向.故必择本经至当之脉症而标之.读者须用紧记提纲.以审病之所在.然提纲可见者 是正面.读者又要看出底板.再细玩其四旁.参透其隐曲.则 ...

  • 【《伤寒论》大阳病解】

    仲景六经.各有提纲一条.犹大将立旗鼓.使人知所向.故必择本经至当之脉症而标之.读者须用紧记提纲.以审病之所在.然提纲可见者 是正面.读者又要看出底板.再细玩其四旁.参透其隐曲.则良法美意.始得了然.如 ...

  • 《伤寒论》笔记:大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6.大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癎,时瘈瘲 ...

  • 《伤寒论》笔记:伤寒一日,大阳受之

    4.伤寒一日,大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4.1此处,谈及了时间,也就是疾病的变化.伤寒一日,也就是患了伤寒证一天,伤寒证的脉是阴阳俱紧,这一天里,脉还是紧的,跳动 ...

  •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浮脉主风,阳也.表也,表邪实而里必虚,则阴自弱.简言之,即脉象浮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啬(sè瑟)音:形容怕冷畏缩之状.),淅淅恶风(淅(xī希)淅 ...

  • 伤寒六经速查太阳本病,中风,以桂枝汤主之...

    伤寒六经速查 太阳本病, 中风,以桂枝汤主之:伤寒以麻黄汤主之. 风寒两感,以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主之. 中风而内有火郁,以大青龙汤,桂枝二越婢一汤主之. 伤寒而内有水郁,以小青龙汤主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