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片之巧,不仅能雕花刻蝶,还能琢表情包 2024-07-30 12:28:55 愿以此为窗,与您共赏天下珠宝。 见文好,我们是《珠宝玉之窗》! 古人的玉饰就像我们念的那些唐诗宋词一样,总是充满各种诗情画意,美得像云想衣裳花想容,仙得像月下瑶台,让人看不够,品不够。然而,古人的玉饰除了美,也有很多有趣的雕刻,令人以为是师傅调了皮或者是“穿越”了。通常我们看到的博物馆里的玉饰是这个样子的,雕花刻蝶,仿佛带着鸟语花香,又美又巧。这是一件被收藏于杭州临安博物馆的五代十国的吴越蝴蝶纹白玉,于1996年临安康陵出土,康陵为吴越国第二代国王钱元瓘的王后马氏的陵墓,墓内出土一批极精致的玉器,它是其中一件。如图它局部镂空,单面阴刻一只展翅的蝴蝶,背上刻三片叶形背甲,两侧一对扇形短翅,腹部尖圆,刻出横向分节,两侧两对舒展花瓣形大翅,翅膀上阴刻放射状线条,边缘镂十个圆孔,身体部位镂三个圆孔,可用于缝缀,应该是组合挂(坠)的一部分。这是另一件也被收藏于临安区博物馆的康陵牡丹纹白玉片,长7.2厘米,宽4.4厘米,厚0.15厘米。它形如一朵盛开的牡丹花,单面呈阴刻,由十片花瓣和一蒜形花蕊构成。花蕊阴刻网格纹,由三片花瓣合护,其余七花瓣自然舒展,分三组两侧对称排列,中间一扇形花瓣托底,花瓣上阴刻放射状线条,边缘为连续弧形。花朵中下部镂两个对称圆孔,同样可用于缝缀。还有这件灵芝纹白玉花片,也是1996年康陵出土。相对于前面两件玉片它更大一些,长9厘米,宽6厘米,厚0.1厘米,也是双面镂空及阴刻雕刻而成,灵芝从中为两朵四叶重瓣花,花瓣中间均有镂空。看了这三件白玉片我们会发现那个时期这一类玉片的雕刻偏重于写实,工艺很细腻,配上白玉的玉制便给人一种异常温润的感觉。让这些活的题材的灵动和白玉的静怡有了种动静相依,阴阳调和刚刚好的味道。不过不要因此以为我们的前辈便都是如此文雅诗意的,老祖宗们也是有很多“灵感迸发”的趣意的。像这组五代蝉形白玉片,也是1996年于临安市玲珑街道祥里村后晋天福四年(940)康陵出土。它们很精巧,长2.8厘米 宽1.6厘米 厚0.05厘米,也被收藏于杭州市临安区博物馆。玉片呈蝉形,一头稍大,呈三瓣弧形,两侧一对小圆孔似眼睛,另一头尖细,中间镂长圆孔,单面阴刻细线纹。不知道朋友们第一眼看到这组玉片是什么感受,我老实坦白,第一眼看到就想起微信里常见的那个恐怖表情包。不由自主地就想起朋友们常调侃的那句话,莫不是又是“穿越之作”。还有朋友说她想起了某个电影里那些演员捧脸惊声尖叫的画面。以前还觉得那些画面挺恐怖的,如今看到老祖宗这组玉片,估计以后再看到这样的电影画面会觉得莫名的萌。也有朋友说第一感觉就想到外星人那黑不溜丢的大眼睛,莫不是老祖宗那时候也遇到过外星人,所以雕刻了这组白玉片。其实古人的玉饰并不像我们想像中的那么仅限于如诗如画的境界里,前人的玉饰也有很多非常有趣的。见识过了这些不同风格的玉片后对于已经逝去很久的前辈们仿佛无形中多了几分亲切,原来他们也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高冷”,原来老祖宗们也有一颗有趣的心。在见识和学习前人的这些珠宝文化时也因为这些意外的趣味越发地觉得前人的审美和工艺看似高不可攀的背后其实也藏着很多烟火气和人气,或许便是这样的高山仰止和人间烟火的碰撞才让前人的珠宝文化历经千年到了今天仍旧让我们这些后辈叹为观止,你们觉得呢? 赞 (0) 相关推荐 明代扇坠拾珍 明代 泥金笺几何形折扇 附沉香木球形扇坠 在折扇上作书画,明代洪武年间已开其端,在永乐朝以后成为风尚.与其他文房器玩一样,又出现了搭配折扇的扇坠.宋代朱翌<生查子>"莫 ... 【京】首都博物馆藏传世玉器之器皿摆件 这件寿字玉执壶,展陈标示明代. 盖顶镂空圆雕一口衔花枝的鸳鸯 鋬上雕一螭䗂,螭䗂口中原应有活环,用于连接玉链,与壶盖相连.玉质青色,下带圈足,兽吞式管状流 壶腹浮雕莲花及"寿"字, ...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14)陕西部分2 牛首形玉佩 西周 高3.3.宽3.2.厚1厘米 陕西省宝鸡市竹园沟9号墓出土,现藏于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 青玉,灰绿色.圆雕.玉牛头顶两角竖起,并向内弯曲,两耳向左右张开,并琢磨出耳窝,以阴线雕出双目 ... 『 高端拍卖・真假古玉论叙 』 陋室精神 构文务求简约明朗 图片务求清晰馆藏 知识务求简单易懂 思想务求弘古宣扬 本公众号图文可自由下载欣赏 不可作商业用途使用,特此说明 拍卖 真真假假 其乐无穷 前段时间这件器物刷屏 ...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14)陕西部分4 凤形玉佩元代 长6.5.高4.3.厚1.4厘米 陕西省长安县上塔坡村元菜出土,现藏长安博物馆. 白玉,玉色纯净.为一较厚的扁平体,两面造型纹样相同.镂空透雕出回首展翅卷屋的玉凤形像,凤为浅窝状圆眼,尖 ...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14)陕西部分3 双龙形玉珩 西汉 长7.宽1.8.厚0.3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窦氏墓出土,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灰白色,微泛黄.珩呈双龙连体弧形,两端雕出龙首,龙翘鼻,嘴微张,云纹大耳后抿,颈部阴刻陶索纹, ... 古玉学步(193):良渚刻线呈沧桑 附着沁蚀显包浆 良渚文化在工艺上的神秘之一就是良渚的阴刻线(参见<古玉学步(130):良渚文化阴刻线真仿揭秘>),良渚文化玉器的阴刻线带有不可复制的"唯一性"特征(图1). 图1-1 ... 古玉辨别之,新老阴刻线的特征 可以推想古代玉工会发现,当阴刻线足够宽时它的线底如果不打磨的比较光滑,要是陀痕刺目,甚至露着白茬,那在视觉上是很难看的,甚至在某些古玉上这种线底抛光更强的宽阴刻线,还成为一种刻意的装饰手法,最典型的就 ... 古玉学步(46):浅浮雕刻显轮廓 压地凸起辨真阳 古玉制作的阳线雕法有压地凸起阳纹.减地隐起阳纹.双勾拟阳纹(勾撒法)等种种,无论压地.减地.剔地,都是通过在地子上做文章雕刻出"阳线"的效果. 压地.减地.剔地工艺名称虽有别,但工 ... 古玉识趣(107):风蚀沧桑良渚琮 巧用蚀料作仿工 --瞠目结舌的仿良渚工艺举例(2) 沧桑毕现良渚玉琮(图1): 图1-1 图1-2 难不讶异非常,惊叹人世沧桑.天然风蚀毋庸置疑,但是否真古到代依然需要一番考辨. 都整成这样了,难道还有疑问?那是当然 ... 古玉识趣(14):沁入肌理专打眼,巧用蚀料仿红山 一夫之 一件<红山美沁>的玉枭(图1),赢得了一片捧扬,收藏者当然也美意尽收,美沁醉人人自醉,醉卧红山六千年啦. 图1-1 图1-2 慢慢赏来-- 此枭鸟裂遍全身(图2),所谓十玉九裂,都 ... 古玉透雕(雕花)碢碾螺旋纹与锼锯拉丝痕 在古玉圈子里,藏家或行家之间一直很流行一个鉴定认知,那就是看古玉如果有透雕工艺一定会先看拉丝,如果拉丝痕迹呈现的是孤直线相错的锼锯拉丝痕或者水波无痕迹便是真,如果遇见拉丝呈现顺纹或者螺旋纹便一定为假, ... 古玉玩味(80):浮雕透雕巧作工 管钻留痕显灵动 南越王墓出土玉剑饰堪称洋洋大观,共出土了58件玉剑饰,按剑首.剑格.剑珌.剑璲四件一套组成,其中有完整的剑饰8套(图1).这些剑饰用和田玉雕刻而成,运用多种技法,雕刻出螭虎.瑞兽.朱雀等,将质地.造型 ... 古玉学步(51):刮削钻磨巧打孔 一孔多艺察古工 一夫之2018-06-11 13:13:12 开孔是古玉制作的一大工艺技巧,看古玉必须要会看"孔". 关于古玉开孔本号虽然已经有过系列的解说(<古玉学步(14)(15):钻痕 ... 古玉学步(133):多层镂空巧色雕 浑然天成意境高 原创一夫之2018-11-26 08:51:41 在宋代发展的多层镂雕巨大艺术魅力的基础上,辽金元时期玉器的镂雕工艺又有了新的发展. 金代镂雕玉器多为以多层镂雕和立体镂雕工艺制作的带饰.炉顶(或帽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