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有话”——旌旗十万 莫可以前
2021-03-21 10:25
敦煌莫高窟作为当今世界延续时间最长、保存规模最大、保护最为完好的佛教石窟群而被世人称赞为“沙漠中的美术馆”、“墙壁上的博物馆”。如此精彩绝伦的艺术长廊和千年不断的历史文明,每年吸引着数以百万计的人们前来欣赏赞叹、考察学习、甚至是虔诚礼拜为之朝圣!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莫高窟,我们精心编写了敦煌莫高窟“画中有话”系列赏析。这里的“画”不仅仅是莫高窟的壁画还有莫高窟的塑像、建筑、历史图片、历史遗迹等等。在我们眼中他们都是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卷,我们将用充满温度感的文字来传递出历史信息的点点滴滴,“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大家聆听到绘画的声音,让声音传递美丽的绘画!
敦煌壁画中的出行图多作为供养人像的一部分,主要表现窟主的功绩和地位。敦煌石窟中现存出行图4幅,最早的一幅绘于莫高窟晚唐第156窟, 是一幅与佛经无关的历史人物画,描绘了唐朝敦煌地区统治者张议潮被封为河西节度使后统军出行的浩大场面。画面中有榜题为:“河西节度使检校司空兼御史大夫张议潮统军□除吐蕃收复河西一道(出)行图”。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莫高窟第 156 窟南壁下部 晚唐
关于河西节度使张议潮
唐天宝十四年 (755年) ,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调集西域和河西驻兵平叛,河西兵力空虚,正处于强盛时期的吐蕃乘机进入河西,敦煌陷入吐蕃统治。直到9世纪中叶,吐蕃发生内乱,沙州将领张议潮毅然于大中二年 (848年) 首举义旗,次第收复河西十一州,打通河西与中原的通道,奉表归唐,唐王朝敕封张议潮为河西节度使,驻节敦煌。为纪念张议潮收复河西的功绩,张淮深约在咸通二一六年 (861年一865年) 开凿了莫高窟第156窟。

P.3773《凡节度使新授旌节仪》
敦煌藏经洞文书 P.3773 卷背面《凡节度使新授旌节仪》对“张议潮出行图”所反映的节度使旌节制度和仪式进行了详细的考证。文书当中记载的旌节仪仗队列从前往后的排列顺序为:1、横吹队;2、执矟仪仗、五方旗、队旗;3、导引官;4、衙官(都押衙);5、伎乐舞队;6、六纛;7、门旌、信幡;8、旌节;9、衙官;10、衙官(衙前兵马使);11、银刀官;12、 衙官(引驾押衙);13、节度使张议潮;14、子弟军;15、射猎、驼运和马球队,共 15 组人物。
仪卫骑队和乐舞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前部
前部仪卫人物众多,队列整齐。前导骑马横吹四对,鼓角各四人,左右列队。头戴毡帽,系革带,穿靴,无榜题。横吹是西汉时出现的源于西域古乐的一种军乐队,有别于以箫鼓为主的鼓吹乐队。据《唐六典》记载“诸道行军皆给鼓角,三万人以上给大角十四面,大鼓二十面。二万人以上大角八面 ,大鼓十四面。万人以上大角六面,大鼓十面,万人以下临事量给。”《唐六典》产生于盛唐末期,张议潮出行图横吹部分即是其军容的切实反映。
随后是“执矟仪仗、五方旗、队旗”,有武骑五对,分列左右,大旗一对在前,后有一对小旗,为五方旗,后随三对执矟武骑。“矟”是当时是一种新型兵器,也用于仪仗之中,张议潮出行图的执矟武骑就是轻装骑兵的典型。
“导引官”二人,并排站在前方举旗队伍的中间,后有文骑五对,左右列队。穿红色大袍,白毡靴,着幞头,上一骑旁,题“左马步都押衙等”,下排五骑的题字已模糊无法辨别。中间有乐舞一组,舞者八人,一行着吐蕃装,一行戴幞头。
张议潮身为河西归义军节度使,自然也按照中央的规章立军 ,并辟署使府幕官。敦煌遗书和石室题记中有大量的归义军节度使时期使府职官的资料,主要职官有都押衙、押衙、都知兵马使、都指挥使、都教练使、都孔目官、孔目官、都虞候等。都知兵马使掌知兵马,都押衙掌衙内警卫,都虞候掌军纪纠察,都教练使掌军事教练。
节度使“旌节”


六纛
随后为“六纛”,执旗者三对,分列左右。每旗飘七带,杆首有椭圆形物。通常节度使行则建旌,树六纛,以示威严。

执门旌、信幡及旌节者
“六纛”后为执门旌、信幡者,旗上有飘带,杆首饰物为三叉形,门旌即门旗,立于军门外的旗帜,出行时随六纛之后。门旗之后为信幡,实际上是为后面的旌节开路,作将帅出行的前导。
在门旌之后有骑士三人,与门旌成三角形,前面二骑各执未张开的伞状物。唐代节度使受命之日,赐双旌双节,张议潮在次第收复河西的过程中,屡次派使求授旌节,如此便可名正言顺。此窟对唐代旌节制度的绘制成为这一制度的形象资料。
张议潮坐骑
张议潮位于画面中心位置,是队列的核心人物,着圆领红袍,系革带,着幞头,骑白马,执短鞭。这组画面中张议潮本人形体比其他人高大许多,人物数量较少,所占空间却最大,充分体现了这位骑马人物身份的高贵。

张议潮及子弟军
张议潮身后是子弟军队伍,这队人马人数最多,横六人竖四人排成一个方队。由于画面的透视关系,实际上是一个菱形队伍,前排骑马者和马的前腿斜线排列,观者能够看到距离最近的这一列和第一排骑行者和马匹的完整构图,其余人马仅能看到骑马者的上半身,马匹全部隐去,这是采用了人物剪影和透视短缩手法来表现垂直队列,使得画面不再是平面,有了一定深度感。
射猎与驮运
这一组画面动感十足,生活趣味浓厚。一人策马奔腾正在追赶前面奔跑的猎物,马的四蹄腾空几乎与身体平行。后面十多位骑马者左顾右盼正在交谈,最后的两位骑马者面朝后方正在呼唤队伍尾部的四匹空鞍马。并列的马匹不容辨别清楚,所以画师采用了黑、白、橘黄三种颜色进行区分。

射猎与驮运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是晚唐敦煌石窟壁画中新出现的独立的大规模出行图像,其图像的产生受到了莫高窟原有图像范式与唐代流行的出行仪仗图的双重影响。这幅出行图虽有多达百余的人物和马匹,并未给人臃肿之感,各部分相互联系,巧妙地结合统一。以华丽的色彩和生动写实的造型呈现出仪仗的威武雄壮,表现了一支威仪赫赫的凯旋之师,中间载歌载舞的舞乐,渲染了欢乐热烈的气氛。作为全画中心人物的张议潮人体和乘骑形体魁梧高大,他正待过桥的间隙,点缀了平远山水和翠绿树木,一片片石绿的地色,仿佛是空旷的原野。衬托小人物坐骑的红、赭、白等色,烘托了整队人马的威武庄严,疏密之间井然有序。
出行图也是记录河西历史的重要部分,具有极丰富的文化艺术信息,为我们展现出丰富多彩的西北历史画卷。这样的出行图表现出窟主对佛的敬仰,也是他们拥有世俗权利的体现。洞窟成为家族窟,兼有礼佛功德窟和家族祠堂的作用。
主创团队
策划 / 李萍、宋淑霞
撰稿 / 郭瑶
诵读 / 陆帅洋
学术顾问 / 王惠民
音频剪辑 / 罗成
来源: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