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文三 | 闲话冬至
(在冬至日里怀念母亲)
冬至,在东阳南乡的习俗是吃麻糍和纪念祖先的日子,这两个习俗源远流长。
冬至日一般在公历12月21日或12月22日这两日。因为冬至并没有固定哪一天,它和清明一样,被称为“活节”。
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也就是说,这一天是阴阳的转折点,从这一天起,白天的时间渐长,夜晚的时间渐短。
冬至作为一个节日,至今已有2500年多年的历史了。据记载,周秦时代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渐强,代表一个循环的开始,是大吉之日。
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把正月和冬至分开,专门过“冬至节”是自汉代开始的。汉代把冬至称为“冬节”,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拜冬”礼俗,民众流行向父母长辈拜礼俗。
宋朝以后,冬至才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庆活动。
冬至后便开始“数九”,每九天为一个“九”。到“三九”前后,天气最冷,所以说“冷在三九”,“三九严寒”而“九九”已在夏历二月之间,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入春,因此“九九艳阳天”。
在中国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俗话说:“冬至到,吃水饺。”而南方则是吃汤圆、麻糍或馄饨。关于吃馄饨,还有个民间传说: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都吃馄饨。 2019年12月22日
欢迎点赞和留言,欢迎转发和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