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则心理学名言,可以简化书法结构的大多数规律!

唐人张怀瓘说:“以不测为量者,书之妙也。”书法最高境界的变化深不可测,出人意料。好看的字为什么会好看?似乎无规律可循!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这种情况被逐渐破解。启功说:“事物的规律,不断被人发现。艺术领域,与自然科学并无两样。书法的奥秘获得解开,为期应该不远了。”

那么,怎样破解书法的结构规律呢?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许多问题将变得迎刃而解,简单许多!


一 “ 书,心画也”

1.扬雄:“ 书,心画也。”

2.康有为:“盖书,形学也。”

3.艺术心理学领域的大师鲁道夫 · 阿恩海姆:“我对艺术的兴趣随着我对心理学的研究,而变得更加浓厚了。

4.爱因斯坦说:“简洁优雅的就是好的。”

解读:书法虽然表面上看是线条的外在形式(“形学也”),其实也可以看作是审美心理学的外在体现(“心画也”),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用视觉心理学的一些理论来理解书法的一些法则。


二 “取消”在左,“确认”在右

5.马景凤《视觉流程!在设计中的“潜移默化”》:“据心理学家研究,人视觉在一定范围内,其注意力价值是有差异的。在画面中,注意力价值最大的是上部、左部、左上和中上,我们称为最佳视域。一般情况下,视觉注意力画面的上部要比下部强,左侧要比右侧强,中间比周围边缘强,不同视域,注意力价值不同。设计时我们要考虑到将重要的信息或视觉流程放在注目价值高的位置的部位,这便是视域的优选。”

6. 古腾堡法则(又称对角线平衡法则,西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约翰·古腾堡提出)人们在浏览页面的时候,视觉都趋向于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眼动规律。左上角是视觉的第一落点区,而右下角是视觉的最终落点区。视觉中心往往在页面的左上方,而结束浏览时视线往往落在右下角,所以合理利用这个法则可以帮助用户更好地获取内容并采取行动。

7.奥地利艺术心理学家埃伦茨韦格说:格式塔理论(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认为整体不等于并且大于部分之和,人眼感知物体时遵守着完形原理简化原理。)要人们相信人类的心理,尤其是艺术家的心理,总是力图找出最简单、最稳定和最紧凑的模式。

解读:视觉的注意力价值是有差异的。从视觉心理来说,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内到外的阅读习惯,导致左、上视域优于右下;而视觉落点区从左上到右下的特点,则导致左下和右上容易成为视觉盲点。这些特点导致了生活中的很多设计将重心放于左上和右下,避开视觉盲点。屏幕右下角的“取消在左,确认在右”的按键设计,便有利于人们避开盲点,做出确认的选择;同理,书法结构多左下留白,而右下写实,否则写出来的字大多不好看。


三 “左小上提,右小下落”

8.启功:“中心部位笔画紧凑、穿插匀称,而后向四方扩展,必然好看。

9.傅以新《书法结体研究》:“人眼的视觉中心偏高。”

10.赵宧光在《寒山帚谈》:上下半体,名家法书中十九上半居左,下半偏右,以为奇逸。

11.黄自元:“左竖不嫌短,右竖不嫌长”,“左旁小者齐其上,右边小者齐其下”。

12.智果《心成颂》:“潜虚半腹(字形方框结构中之短画不与二直相粘):画稍粗于左,右亦须著,远近均匀,递相覆盖,放令右虚。'用’、'见’、'岗’、'月’字是。”

13.南宋姜夔:“不欲上大下小,不欲左高右低,不欲前多后少。”

解读:以视觉心理的审美规律来阅读书论,许多问题将迎刃而解。由于“上部、左部、左上和中上,我们称为最佳视域”,所以这几个部位就要写得小而紧,其它部位写得大而松,以取得视觉平衡!如此,则“二虚二实”(左下、右上留白,左上、右下写实)、“三松三紧”(上紧下松、左紧右松、内紧外松“)或“三小三大”(“上小下大、左小右大、内小外大”)、“三长三短”(横画向左伸长、向右缩短,竖画向下伸长、向上缩短,点画向外伸长、向内缩短)等一系列规则便可得出。

由此,一系列书论便能读懂了。如“左小右大”,可照应“左竖不嫌短,右竖不嫌长”,“不欲左高右低”;“上小下大”,可照应“人眼的视觉中心偏高”,“不欲上大下小”;“左重于右”可照应“潜虚半腹”,虚右实左;“古腾堡法则”决定要将重要信息放到人眼关注度最高的左上角和右下角,可照应“左旁小者齐其上,右边小者齐其下”等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