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纪事(21) 记忆中的寻常巷陌(六)——走进“场洼城”

离开“上头街”,沿西侧巷子顺坡而上,进过我老家“大院”门外,不远处有一个地方叫“拐弯”。
所谓的“拐弯”,形状酷似连接管道的“三通”,连接着三个街巷,向东沿下坡路通向上头街、下头街,向西北方向通向上头磨和垴上,向西北方向一路上坡就进了“场洼城”。
山里人称“凹”在山峰之间的地形为“洼”,这块地方“凹”于登天脑和高垴之间,叫“洼”毫无疑问。
至于说叫作“场洼”,或许是因为洼中原有两个打麦、打谷的场地;也有人写作“长洼”,“洼”呈西北至东南走向,长度很大,叫“长洼”也有一定道理。
但我觉得还是叫“场洼”更合适一些。至于说冠以“城”字,被叫作“场洼城”,我想应该是因为“场洼”这个地方位于全村的最深处,相对比较独立,于是有了这样一个戏谑的称呼。
老辈人为什么把场建在这么高的地方,个中缘由大概有二:一是个体经济时代村中的坡坡梁梁各有其主,谷场要在自家地皮上建;二是“场洼”地势虽高,但距离髙洼、东沟园(二处地名)等处的土地却近,收获那里的庄稼用起来也相对方便。
再说了,早些年运送庄稼都是扁担挑、牲口驮,场建在高处无非是多走几步,没什么大的妨碍。
生产队时期,场洼的住户大多属于五队、六队,这“场”也就归他们使用,小时候过秋麦田,经常见五队、六队的社员用扁担挑着麦呀、谷呀穿过村庄,一路爬坡,挑到场里去,他们一个个汗流浃背,非常辛苦。
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架子车逐渐普及开来,收秋收麦不再肩挑人扛,改用架子车拉。
场洼地势高,没有通车的路,五队、六队最终在村前的河岗上建了新场,从此场洼城里的场也就被闲置下来,再后来被几户人家用作了宅基地。现在场洼已经没有场,但习惯上仍然叫“场洼”。
“场洼城”也是个有故事的地方,这里向阳、暖和、偏僻、清静,在那些政治运动频繁的年代,如果赶上冬天召开群众大会,也常常在这里举行。
这平平常常的打谷场上,也曾铭刻了一道道历史的痕迹。
一九六六年邢台大地震,“场洼城”的场发挥了大作用,村里在这里建了防震棚,全村人都搬到棚子里来住,村干部带着基干民兵挨门挨户去动员,遇到腿脚不方便的老人,就直接背着、抬着他们出门。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仍然模模糊糊记得在防震棚里生活的情景。
小时候,一位家住“场洼”的白胡子爷爷与我们家交往甚密,经常到我家所住的“大院”里来。
老人会做“蹦跶人”,就是拿一块硬纸,用剪刀剪成小人模样,再用线拴好固定在两根小木棍上,双手轻轻摆动木棍,“人”就蹦跶着跳动起来。“蹦跶人”很可爱,孩子们也都很喜欢这位老爷爷。
至今仍记得老爷爷多次讲过的一个故事:说是早些年,村子里有些人吸“大烟”,“场洼城”有一户人家开了烟馆,有一个村民好吃懒做,家中穷光光的,却嗜烟如命。
这天晚上,他来抽烟,没有钱付账,就脱下裤子“当”烟吸。烟吸完了,到了半夜仍没有离去的意思。
主人催他离开,他厚着脸皮说“不穿裤子我怎么出门?”主人只好把裤子还给他穿,但提出一个条件:“你明天早起给我薅一担子蔓菁送来。”这个人痛痛快快答应了。
第二天早起天刚蒙蒙亮,烟馆主人还未起床,只听头天晚上吸烟的人大声招呼“蔓菁送来了!”只听“唰”的一声响,两捆蔓菁隔着靠路的房顶落到了院子里。白天到地里一看,自己地里长势正旺的蔓菁被拔了一大片,只能干着急没话说。
“场洼城”人杰地灵,村子里的老党员大多都是“城里人”,从建政开国到现在,多任支书、村长(过去叫大队长、现在叫村主任)也都出自这里。
“文革”后恢复高考,这里考出了多名本科大学生,有的还考了研究生。就在前几年,一个“场洼城”里的孩子从浆水中学毕业,考取了邢台县“高考理科状元”。
社会发展到今天,“场洼城”也在发生着变化。老房屋依旧,但四周山坡上建起了一座又一座高门大院;“城里人”也不再安分,他们中的许多人也在以各种各样的身份迈向了外面的世界。
作者简介:青山依旧,本名郝永渠,河北省邢台县人,大学学历,中学高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原邢台县浆水中学校长。
(0)

相关推荐

  • 祁县“渠半城”,怎样的一个山西晋商大院

    祁县“渠半城”,怎样的一个山西晋商大院

  • 一座古宅的前世今生(青山自牧原创)

    古宅正门 湘军将领的别墅 清清的夫夷江,源自桂北,穿越崀山,汇入资江.她在流经邵阳县塘田市时拐了一个弯,造就了一个半岛.半岛的对面是热闹的街市,半岛的上面有一座深宅大院. 这座宅院原系湘军将领席宝田的 ...

  • 邢台县英谈村

    英谈村位于邢台西部太行山东麓的深山腹地,距邢台市区70千米,东距邢台县路罗镇政府驻地8千米处.村域面积约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75亩,山场面积1万余亩.村子坐落在龙门川的英谈沟,由后英谈.前英谈.东庄 ...

  • 朱冬梅 | 高冬笙(二)

    小冬笙考上了高勿素乡中学,可家里没钱咋办呢?他的四叔高有亮在高勿素中学食堂做饭.四叔自个儿家也不富裕,可看到小冬笙太可怜了.于是就承担起冬笙初中三年的全部费用. 那会儿的孩子们特别单纯甚至有点儿傻.记 ...

  • 繁城中学赋

    繁城中学,德教昌明.两校并合,汇集精英.览校园之所处,巍然而显敞.居石龙之高岗,渺远以极目. 阳春令月,时和气清.草木郁茂,繁花滋荣.夹柳垂枝,柏叶森森.曲廊环宇,高楼耸峙.崇尚知识,知识改变命运:养 ...

  • 邢台县鱼林沟村

    邢台县鱼林沟村位于邢台县太行山西部,属路罗镇辖,东距镇政府1千米,是镇域内较大的村落,村子邻靠S323邢左公路,向西可通达邯郸涉县和山西左权.村子三面环山,环境优美,山清水秀,依山而居,山坡上生长着各 ...

  • 家乡纪事(16) 记忆中的寻常巷陌(一)——南头巷子

    我的家乡上东峪村,顺沟依坡而建,一条主街巷犹如一根长长的瓜蔓曲曲弯弯纵贯南北,沿路两侧又岔开许多窄小的巷子(或者叫"胡同"),高高低低地向两侧扩展开去,形成了一些彼此连接又相对独立 ...

  • 家乡纪事(17) 记忆中的寻常巷陌(二)——“上头街”旧事

    上头街,是我们村正中间的一片"广场".有史以来,这里就是村子里的政治文化中心. 山区的村庄多是随地势而建,很少有宽阔整齐的街道,如果在街中心处有一片比较开阔的地方,就叫作" ...

  • 家乡纪事(18): 记忆中的寻常巷陌(三)——药铺巷子

    在临近"下头街"的地方,"南头巷子"向东边河沟一侧岔出一条小巷.早些年,村子里的药铺和小卖铺(当时叫"供销社")都在这里的一个小院中,因此, ...

  • 家乡纪事(19) 记忆中的寻常巷陌(四)——“后门上”那些人,那些事

    从"上头街"往里走,穿过一段弯巷,来到一个叫"后门上"的地方.之所以有这个名字,是因为它恰好位于从村后出入村的门户位置. 从地理位置上看,"后门上&q ...

  • 家乡纪事(20) 记忆中的寻常巷陌(五)——“垴上”那块地方

    从"上头街"一路向上,然后折向西南,爬两处陡坡来到一处高地,这就是"垴上".顾名思义,这里是村中的一个坡垴. 垴上这块地方,对于我们家非常重要.不知何年何月,也 ...

  • 记忆中的河东区六纬路

    武军 关注 2020-05-09 阅读2.9万 来自话题 #晒晒我的美篇书 1053篇 六十年前,从小学到至今的我,常行色匆匆地走在被老槐树.白蜡树荫蔽下的六纬路上.如今的我走在六纬路,脚步总是显得蹒 ...

  • 家乡的味道丨停留在记忆中的“弹棉花”。

    说起弹棉花,不禁让我想起在农村的生活,只是,弹棉花你还记得吗? 01 弹棉花是一种老手艺了,虽然如今在城市里已经不多见了,部分农村还保留着弹棉花的老手艺.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也慢慢被机器或者其他材料给 ...

  • 文学百花苑第六届全国文学大奖赛 049 记忆中的“代销点” | 赵玲霞

    作者 记忆中的"代销点" 赵玲霞 提起代销点,只有生活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人才会记得. 我们村的代销点在二道街正中央,紧挨奶奶家.草顶.土墙,门前是一条宽阔的土路,下雨天泥泞 ...

  • 炮团纪事||马站炮团——记忆中的珍珠链(一)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这个公众号哦! 这是本号和"西乡情韵"发出"沂蒙情·军营纪事"征文后的第一篇来稿,一气读完这18000多字.14篇散发着浓郁兵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