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纪事(20) 记忆中的寻常巷陌(五)——“垴上”那块地方
相关推荐
-
碾子:这种古老的“机器”只有农村才有,城里人大多数没见过
碾子记忆 小时候常常会跟着爷爷的身后,绕着碾子转来转去,转晕了也不觉得累.有时候会把家里的牲口套上去,就这样一转就是一下午.如果是一个人去推碾子,还真的推不动,必须有驴或者马拉着才行. 在记忆中,这种 ...
-
乡村风物(下):昔日的器具
岁月匆匆而过,时代急急向前.乡间诸多风物,有些已经遁踪,有些依然相沿.移风易俗,此消彼长,彰显着历史的力量.时代的力量. 犁 犁,耕地垦田器具,家乡农田耕作的主要农具.犁的起源很早,人类社会进入农耕文 ...
-
【原创】王琪琛:“消失了"的记忆
原创作者:王琪琛 图文编辑:阿拉善文化艺术传媒 <"消失了"的记忆> 大概八零年前后,蒙蒙眬胧的刚懂些事情.地里的庄稼收割完了,麦穗子拾干净了.差不多大小的玩伴们都能帮 ...
-
记忆中的石碾子
点击上方"窗外的白杨"关注我们,一起分享精彩人生- 记忆中的石碾子 文:高 宏 在我记忆的深处封存着难忘的童年时光里的许多往事,那些散落在光阴里的往事:就象一缸醇香的陈年老酒,象 ...
-
碾碎的记忆,磨砺的时光
山东省滨州市作家协会 文学作品展示平台 可能是为迎合人们怀乡念旧的心理,近年来旅游业大力追捧民俗乡村游,大力兴办古村镇旅游景点.这些古村落,大多保存了那些古老的农具和生活用具.那石碾子.石磨引起了孩子 ...
-
村庄物语︱听“旺”的亮堂
旺,是个亮堂字.它给人一股子向上的劲头,让人心情舒畅,为人增添心气儿,叫人觉得有奔头.因此,那个唤作"旺旺"的品牌,电视上一播,人都会喜笑颜开,尤其是孩子.旺的叠加,其实是旺到家了 ...
-
觅乡音忆乡韵之推磨 || 作者 听雨赏蕉
觅乡音忆乡韵之推磨 作者 | 听雨赏蕉 作者听雨赏蕉,会宁杨集人,现居兰州. 作者前期文字链接: <海之梦><歌与戏--童年的记忆><戏帽和木活--失传的手艺> ...
-
家乡纪事(16) 记忆中的寻常巷陌(一)——南头巷子
我的家乡上东峪村,顺沟依坡而建,一条主街巷犹如一根长长的瓜蔓曲曲弯弯纵贯南北,沿路两侧又岔开许多窄小的巷子(或者叫"胡同"),高高低低地向两侧扩展开去,形成了一些彼此连接又相对独立 ...
-
家乡纪事(17) 记忆中的寻常巷陌(二)——“上头街”旧事
上头街,是我们村正中间的一片"广场".有史以来,这里就是村子里的政治文化中心. 山区的村庄多是随地势而建,很少有宽阔整齐的街道,如果在街中心处有一片比较开阔的地方,就叫作" ...
-
家乡纪事(18): 记忆中的寻常巷陌(三)——药铺巷子
在临近"下头街"的地方,"南头巷子"向东边河沟一侧岔出一条小巷.早些年,村子里的药铺和小卖铺(当时叫"供销社")都在这里的一个小院中,因此, ...
-
家乡纪事(19) 记忆中的寻常巷陌(四)——“后门上”那些人,那些事
从"上头街"往里走,穿过一段弯巷,来到一个叫"后门上"的地方.之所以有这个名字,是因为它恰好位于从村后出入村的门户位置. 从地理位置上看,"后门上&q ...
-
家乡纪事(21) 记忆中的寻常巷陌(六)——走进“场洼城”
离开"上头街",沿西侧巷子顺坡而上,进过我老家"大院"门外,不远处有一个地方叫"拐弯". 所谓的"拐弯",形状酷似连接管 ...
-
回 望 故 里——我记忆中的赤峰五中街(三)
陈书华,女,1947年出生于赤峰市五道街."文革"时在赤峰二中高二(1)班读书:1977年考入辽宁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任教于赤峰学院,为心理学副教授,兼任师资科科长.心理教育 ...
-
回 望 故 里——我记忆中的赤峰五中街(二)
陈书华,女,1947年出生于赤峰市五道街."文革"时在赤峰二中高二(1)班读书:1977年考入辽宁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任教于赤峰学院,为心理学副教授,兼任师资科科长.心理教育 ...
-
回 望 故 里——我记忆中的赤峰五中街(一)
陈书华,女,1947年出生于赤峰市五道街."文革"时在赤峰二中高二(1)班读书:1977年考入辽宁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任教于赤峰学院,为心理学副教授,兼任师资科科长.心理教育 ...
-
我记忆中的老南市(上)
我记忆中的老南市 南市,顾名思义就是老城里南门外的一个集市.然而就这么一个"集市",却在几代天津人的记忆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分量.上世纪80年代,南市地区建成了如今远近闻名的食品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