捋一捋八王之乱||~45~三王伐赵(三)

伐赵联军从东向西,一路高歌猛进,行至朝歌,部队已达数十万。司马伦虽然掌握着天下最精锐的禁军,却也被联军浩大的声势吓得不轻。他连忙找来孙秀,询问应对策略。

孙秀是五斗米教徒,他的应对策略充满着宗教的色彩。首先派个半仙儿在司马懿的别庙里祈祷,请求父亲保佑。只是司马懿的牌位在太庙,现在司马伦把他父亲从太庙请出到别庙,估计是怕他大哥司马师、二哥司马昭、侄子司马炎捣乱。虔诚的祷告终于感动了司马懿,老爷子不止一次的显灵,安慰小儿子稍安勿噪,他们不跟你走,就得跟我走……司马伦听了半仙儿的汇报很是欣慰,随后请来一个法力更强的“太平将军”,在宫殿里开坛作法,请天兵天将下凡协助杀敌。孙秀更是亲自上阵,不仅每天杀猪宰羊供奉各路神仙,还行“厌胜”之术,对三王及其军队施加诅咒。当时洛阳城人心惶惶,为了安抚人心,孙秀派亲信日夜兼程跑到嵩山,打扮成神仙模样,称自已是周灵王的太子王乔,特意下凡来安抚众人。

及三王起兵讨伦檄至,伦、秀始大惧……使杨珍昼夜诣宣帝别庙祈请,辄言宣帝谢陛下,某日当破贼。拜道士胡沃为太平将军,以招福祐。秀家日为淫祀,作厌胜之文,使巫祝选择战日。又令近亲于嵩山著羽衣,诈称仙人王乔,作神仙书,述伦祚长久以惑众。

搞完了神鬼把戏,赵王司马伦算是稍稍定了心,自己有神灵相助,只待选个黄道吉日,出兵剿灭了这三个黄毛小儿。于是他请来最高明的巫师,算好了出兵的时辰,派出三路大军。第一路以孙辅、李严为将,率领七千禁军出延寿关,向东南攻讨许昌的齐王驻军;第二路以张泓、蔡璜、闾和为将,率领九千禁军出堮坂关,径赴阳翟攻讨齐王驻军;第三路以司马雅、莫原为将率领八千禁军出洛阳东南的成皋关,向朝歌进发,攻讨成都王;以东平王司马楙为卫将军,使持节都督诸军。同时,孙秀为了保险起见,请司马伦的儿子司马馥和司马虔出任主帅,领军八千做为后援。

注:延寿关,今河南巩义市南。是古代中原东南部进入洛阳、西安的咽喉要道;成皋关,在今河南省荥阳市汜水镇。

遣其中坚孙辅为上军将军,积弩李严为折冲将军,率兵七千自延寿关出,征虏张泓、左军蔡璜、前军闾和等率九千人自堮坂关出,镇军司马雅、扬威莫原等率八千人自成皋关出。召东平王楙为使持节、卫将军,都督诸军以距义师。

秀欲遣馥、虔领兵助诸军战,馥、虔不肯。虔素亲爱刘舆,秀乃使舆说虔,虔然后率众八千为三军继援。

司马伦的战略目的是擒贼先擒王,只要先吃掉司马冏、司马颖这两只主力,其他义军就会不战而散,而且司马冏是叛乱的发起者,应该重点打击,所以司马伦派了两支部队去进攻司马冏。

司马伦的部队是全国最精锐的禁军,打一波正面团战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张泓出堮坂关后,齐王部队的小规模骚扰,完全对他不构成威胁。到阳翟城后,张泓先是在城南截获了齐王的辎重,接着顺势攻下了阳翟。齐王的主力部队在阳翟以东四十里外的颖阴,与张泓的部队隔颖水相望。齐王部队凭借数量上的优势,分兵多路强渡颖水,但是上岸后便被张泓的精锐部队打退。随后两军隔河对峙,齐王多次组织机动部队骚扰,但是无法撼动张泓半步。

注:阳翟(yáng di),今河南禹州。颍阴,今河南省许昌市魏都区。颍水,发源于嵩山,流经河南登封、禹州、许昌、临颍、周口、颍上、阜阳汇入淮河,为淮河第一大支流。

泓径造阳翟,又于城南破齐王冏辎重,杀数千人,遂据城保邸阁。而冏军已在颍阴,去阳翟四十里。冏分军渡颍,攻泓等不利。泓乘胜至于颍上,夜临颍而阵。冏纵轻兵击之,诸军不动……

南部战场的张泓旗开得胜,北部战场也是首战告捷。许超等人与成都王的部队在朝歌西南的黄桥遭遇,两军遭遇,成都王大败,死伤过万。

许超等与成都王颖军战于黄桥,杀伤万余人。

虽然捷报频传,但是赢得战争并不是只靠军事实力,政治得失也是一项重要因素。赵王司马伦自篡位起,就已经失了人心。主子得位不正,手底下为他卖命,就是助纣为虐。部队带着这样的想法出征,意志不会坚定,一旦有个风吹草动,军心就会大乱。就在形势一片大好,胜利指日可待的时候,赵王司马伦的部队自摆乌龙,全军崩溃。

乌龙事件的主角是另一只讨伐齐王的部队主帅孙辅。孙辅在豫州游弋许久,始终没撞上齐王主力,却时不时与齐王的小股部队打上一场遭遇战,这些游卒散了又聚,搞得孙辅不厌其烦,孙辅军师老兵疲,士气低落。到了夜晚,军中传出张泓部队已被歼灭的谣言,部队哗变,七千人一夜间溃散。孙辅只得逃回洛阳自首,说:“齐王势不可挡,张泓已经全军覆没。”司马伦大惊,他让孙辅保持缄默,以免引起京师震动,随后让许超、司马虔火速回师保卫洛阳。

本来许超大败成都王后,士气高涨,正准备乘胜追击,一举歼灭成都王主力。现在京中告急,许超只得仓促撤军。待部队撤退到庾仓时,又收到了司马伦要求他奔赴前线的命令。

原来司马伦收到了张泓大破齐王的消息,又转忧为喜。但是个人情绪的骤变事小,军队的情绪骤变就是大事了。许超几万大军千里奔袭,连气都没喘匀就原路返回,将士们已身心疲惫。部队度过富平津后,在溴水北岸遇到了尾随而来的成都王。本来成都王惨败后,已经心生惧意,准备退至朝歌防守。幸得王彦、卢志劝谏,成都王才整顿部队,恰好许超仓促撤军,成都王便挑选精锐,连夜追击。

此时攻守之势易也,成都王的部队士气高涨,而司马伦的部队折腾两个来回后,已经锐气全无。此时,司马伦部队内部也是矛盾重重。孙会才能低下,不能服众;而士猗、伏胤、许超是禁军宿将,不甘居于人下;司马伦更是昏招迭出,竟让各人都持节督军,一支部队,四位主帅,互相不服。两军遭遇后,司马伦的部队一触即溃,待监军刘琨持节赶到的时候,已经晚了,到处都是丢盔弃甲的溃兵。刘琨见大势以去,只好烧断富平津河桥,以延缓时间。

富平津,古黄河津渡名。在今河南孟县西南、孟津东北,古盂津渡口之一。晋泰始中杜预以孟津渡险,有覆没之患,建河桥于此。

而孙辅、徐建军夜乱,径归洛自首。辅、建之走也,不知诸军督尚存,乃云:“齐王兵盛,不可当,泓等已没。”伦大震,秘之,而召虔及超还。会泓败冏露布至,伦大喜,及复遣超,而虔还已至庾仓。超还济河,将士疑阻,锐气内挫。

赵骧至黄桥,为伦将士猗、许超所败,死者八千余人,士众震骇。颖欲退保朝歌,用卢志、王彦策,又使赵骧率众八万,与王彦俱进。伦复遣孙会、刘琨等率三万人,与猗、超合兵距骧等,精甲耀日,铁骑前驱。猗既战胜,有轻骧之心。未及温十余里,复大战,猗等奔溃。颖遂过河,乘胜长驱。

而士猗、伏胤、孙会皆杖节各不相从。伦复授太子詹事刘琨节,督河北将军,率步骑千人催诸军战。会等与义军战于激水,大败,退保河上,刘琨烧断河桥。

北部战场已一败涂地,南部战场前景也堪忧。此前张泓的部队一直与齐王军对持,十数天来双方都毫无斩获。现在司马伦的部队是两线作战,拖下去对司马伦一方不利。张泓在整顿部队后,强攻齐王,试图做最后的冲击,但没有得逞,齐王成功地将战争拖入持久战。

泓等悉其诸军济颍,进攻冏营,冏出兵击其别率孙髦、司马谭、孙辅,皆破之,士卒散归洛阳,泓等收众还营。

作者简介:

大好,一个喜欢阅读的,有点强迫症的小清新。

(0)

相关推荐

  • 八王之乱规模升级——赵王篡位与三王起兵

    291年,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都被皇后贾南风用计诛杀,西晋大权旁落贾南风手中. 如今,这个歹毒女人所忌惮的所有政敌,都已经被诛除,她在朝中一手遮天,以为无所不能. 不过,她还有一个心头之患-- 皇 ...

  • 激荡四百年:菜鸡互啄,司马伦被杀,西晋掀开新的大乱局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19篇 司马冏的檄文传至全国各地后,那些镇守一方.手握兵权的诸侯王和将军们该如何选择呢? 大多数人认为应该站在司马冏一边,比如成都王司马颖.兖州刺史王彦 ...

  • 激荡四百年:司马伦称帝,孙秀专擅朝政,司马冏首举义兵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19篇 将朝中的反对势力清扫一空后,司马伦将篡位一事提上了议事日程,他先让牙门赵奉诈传司马懿的神语,散布谣言称:"司马伦应当尽快入西宫即帝位. ...

  • 激荡四百年:司马伦使出连环计,借司马遹之死反杀贾南风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16篇 不过,率先站出来为司马遹讨公道的并非什么重臣,而是两个小人物,右卫督司马雅和常从督许超,他们都曾在东宫任职. 由此观之,司马遹并非十足的奸恶之徒 ...

  • 激荡四百年:菜鸡互啄,司马伦失败被杀,西晋到底谁说了算?​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20篇 永宁元年(公元301年)三月,当司马冏和司马颖率领的数十万大军朝洛阳浩浩荡荡而来时,司马伦和孙秀慌了,一面派军抵御,一面玩起了精神胜利法. 他们 ...

  • 下属不听话,敲打警告,如果仍然不收敛,那么只能动用权力

    " 职场智谋 " 潜心研究古人的智慧,总结提炼智谋精髓,古今结合,详细揭秘职场潜规则以及办公室政治 [参考书籍]<资治通鉴>晋纪四(公元301) [事由]孙秀专擅把持朝 ...

  • 捋一捋八王之乱||~43~三王伐赵(一)

    ‍‍公元300年八月,齐王司马冏被孙秀赶出洛阳去镇守许昌.不久,淮南王司马允兵败身死.司马冏知道孙秀不会放过自己,所以一到许昌,他就着手组织力量. 孙秀任命司马冏为平东将军.假节,镇许昌,这是个虚职, ...

  • 捋一捋八王之乱||~44~三王伐赵(二)

    相比于司马炎的两个儿子的坚决支持,族叔司马歆和司马颙的态度就有点暧昧了.司马歆是司马懿第七个儿子司马骏之子,算起来赵王司马伦是司马歆的九叔.之前的十余年,司马歆一直在洛阳担任散骑常侍,司马伦篡位之后, ...

  • 捋一捋八王之乱||~46~三王伐赵(四)

    成都王开始整顿部队渡河,过了黄河,洛阳就在他脚下了.此时的司马伦已经无力阻止成都王,他没兵了.唯一的生力军张泓在阳翟被齐王牵制,无暇北顾. 洛阳城里人心惶惶,抱怨声.哭喊声.咒骂声,声声入耳.赵王司马 ...

  • 史記卷六十  三王世家第三十

    「大司馬臣去病[一]昧死再拜上疏皇帝陛下:陛下過聽,使臣去病待罪行閒.宜專邊塞之思慮,暴骸中野無以報,乃敢惟他議以干用事者,誠見陛下憂勞天下,哀憐百姓以自忘,虧膳貶樂,損郎員.皇子賴天,能勝衣趨拜,至 ...

  • 捋一捋八王之乱||~47~三王分权(上)

    公元189年,汉灵帝死,长子刘辩继立为帝,其生母何太后临朝听政,何太后哥哥何进为了一举杀尽宦官,召并州牧董卓带兵入京,董卓还没有赶到,何进已为宦官所诱杀,官僚世族袁绍等又大杀宦官.至此,东汉王朝持续百 ...

  • 捋一捋八王之乱||~48~三王分权(中)

    齐王司马冏进军京师后,洛阳城内的政治势力便由成都王与河间王的分庭抗礼,转变为三王鼎立了.三位王爷往来于公卿之间,密谋于暗室之内,这时的洛阳城,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汹涌.三王的政治博弈,在20天之后有 ...

  • 捋一捋八王之乱||~49~三王分权(下)

    这次权力重新分配的结果,是齐王司马冏和成都王司马颖共同辅政,二五仔河间王司马颙则被赶出了权力中枢. 只不过权力从来都不是共享的蛋糕,尤其是共享的双方实力不均衡,而仲裁者又是个白痴的时候.而且,即使领导 ...

  • 捋一捋八王之乱||~57~矫诏伐齐(三)

    公元303年1月26日,河间王司马颙在李含的怂恿下向齐王发难,他上表皇帝,罗列了齐王司马冏的八大罪状,说司马冏早在许昌时就心中无君,僭越礼仪.伐赵成功后,司马伦及同党已被诛杀,司马冏还率领数十万部队进 ...

  • 捋一捋八王之乱‖~83~诸王黄昏(三)

    刘乔倒戈,让司马颙心花怒放,本来他还在和战问题上犹豫,现在看到关东联军内讧,便觉得该出手反击了. 司马颙挟天子以令诸侯,命令各藩王撤军,算是最后通牒.看到关东联军集体抗命后,司马颙便叫司马颖戴罪立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