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有史?

中国是一个非常注重历史的国家。皇帝、大臣的言谈举止,都有专门的史官记录,不管对错,史官都会在一旁如实地记下。皇帝大臣们当然喜欢史官们记录他们的丰功伟绩,也就是光彩的一面;而史官不管,他只是对‘史实’负责,对历史负责,对后人负责,这种史官的品德从上古以来就遗传下来的,好像没有人教,只有人传的品德;如果皇帝乱说,乱施法度,就有谏官在旁边提醒:“皇帝老儿,当心史官会记录的噢!”皇帝看看史官,就会谨言慎行了很多。对于一个家族来说,虽然没有皇帝老儿那样的伟业辉煌,但家谱家训是要有的。从上古时代的祖宗,一直延续到当时的宗长,族长,长辈;也会记载什么时候什么人是秀才,举人,状元的。

所以历史上自有文字以来,就开始有了对历史的记录。夏商周秦两汉,西东晋,南北朝……;而对族姓来说,就有了李氏家谱,宋氏年谱,朱子家训,颜氏家训等……。家规国法是保护它们的依据,同时也是后世的一面镜子。

不过历史上也有不少皇帝,夺得江山或为非作歹,一些苟且之事,就会以皇权至上,命令哪些不能记,哪些可以记。比如,春秋时期,齐庄公与大臣崔杼的老婆棠姜私通,一气之下,杀了齐庄公,另立齐庄公的弟弟杵臼为君,史称齐景公。崔杼自称国相,命史官太史伯,以意记载:“庄君病故,立庄公弟杵臼为君,号景公。”太史伯书曰:“夏五月乙亥,齐崔杼弑其君光。”崔杼一看恼羞成怒,举剑杀死太史伯。当时史官为世袭制,又命太史伯弟弟太史仲继任,太史仲望其兄尸体,冷静提笔:“夏五月乙亥,齐崔杼弑其君光。”崔杼又是一刀下去,刺死太史仲。于是再喊三弟太史叔而来,命其改写,方留活命,太史叔答:“秉笔直书,史家天职,昧心失职,生不如死!”再书:“夏五月乙亥,齐崔杼弑其君光。”崔杼咬牙切齿,只得叹息,命太史叔退下。齐国另一史官南史氏,听说齐太史兄弟皆被杀,携简而来,以前仆后继,见太史叔据实记载,才返回。于是史书才有:“二十有五年春,齐崔杼帅师伐我北鄙。夏五月乙亥,齐崔杼弑其君光。”历史上不仅有齐太史,司马迁,班固,司马光等史学家,更有孔子的《春秋》,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后汉书》,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都详详细细地记录历史上发生的真实事件。这些史官们,对历史的负责,对史实的坚持,比对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他们都是“为史而死”的勇士!

但王权被盗贼与匪人夺得之后,天下人便因此颠倒,黑中有白,白中带黑,文人成为文贼,戏痞;史官变为史盗,冠名曰史学家。胡言乱语,说贼为王。文人更是如此下贱,居然能编出观音要与唐僧恋爱来,《开罗宣言》的大型电影,却把世界的四大巨头,蒋介石换成了毛泽东,这是对伟大领袖毛泽东多么大的侮辱。这些文贼史痞,让世界人笑耳,害苦无数中华少年!

历史不缺勇往直前者,为史喋血者,他们中有鲁迅、梁漱溟、陈寅恪、马寅初、老舍……,但他们都死了,都被整死了,后来又有一位敢写点真实的,他就是高华,我的老师,也死了!

如今贫僧虽然出家,也想写一点和尚们自己的事情,哪怕就那么一点是真实的,其实还算是贫僧亲身经历的,但就这一点都不能!贫僧没有齐太史的勇敢;没有司马迁的忍辱;也不能像陈寅恪那样刚强;更不能像老师高华那样的死去,只能苟且地活着,学着个别所谓哲学家的腔调,虽不能玩弄学术与金钱,住个高档别“野”,人模狗样地坐在台上高谈阔论,显示一个专家、学者的风范,起码也能学一点草根的和尚们,披着袈裟,行走于江湖之上,搞一点研讨学术会的,把信徒的钱,用来玩弄那些人模狗样的所谓专家学者的,从中找到这个时代‘高大上’的价值。一旦打回原形,才知道,原本就是一个农民的孩子……。其实俺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儿子!

唉!都说我们是死掉的一代,但在这个风云变化的长河里,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就是什么都死掉了,也绝不能死掉上古时代一直流传至今的“为史而死”的精神!

2018年10月22日写于南京玄奘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