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的来龙去脉(3)士大夫精神的觉醒
相关推荐
-
【文化商丘】“先忧后乐”思想的渊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这正是<岳阳楼记>中最为 ...
-
张载思想和关学精神的当代价值
今年适逢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张载 诞辰1000周年,为追思先贤风范.传承关学文脉,12月12日至13日,纪念张载诞辰10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和宝鸡举行,以期唤起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反思.珍视和 ...
-
从孔孟到宋明理学,儒家精神不断“异化”,透过阴霾看见真正儒学
几乎任何一门学说,在经过时间的洗礼后,都会不可避免地与当时提出它的人的初衷背道而驰,产生所谓的"异化". 笔者在之前写"厚黑教主"李宗吾先生的时候曾经提到过,李 ...
-
庄子: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内忧必有外患。山不在高有仙则灵
此寓言出自庄子<则阳>篇.齐国背信弃义,撕毁了两国的和平条约,侵犯了魏国的边境.魏王恨得咬牙切齿.有一武将自动请缨,愿领兵二十万攻打齐国,活捉齐王,然后羞辱他,扇他的脸,用鞭子抽打他的背, ...
-
宋明理学的来龙去脉(2)韩愈“儒学复兴”的先驱
一.儒学复兴的背景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经过南北朝时期的大力发展,到了隋唐已经成了最重要的文化组成部分.李唐王朝追认老子为先祖,大力提倡道教.儒家自汉代经学和谶纬学沆瀣一气,到了唐代已经很衰落了. 在 ...
-
宋明理学的来龙去脉(4)北宋初年三先生
上一章我们讨论了北宋理学的四大精神,即忧国忧民的精神.刻苦奋进的精神.节制于己的精神以及维护中华文化主体性的精神.随着北宋士大夫新的精神的确立,玄学余波逐渐消失.宋代具有代表性的文人大多具有类似的特征 ...
-
宋明理学的来龙去脉(5)周敦颐的太极哲学
我们之前参照胡适的<北大哲学课>讲过周敦颐,但是胡适基本上是照着书本逻辑讲下来的,有一些深刻的内容,被他一笔带过了.一百多年后的北大,杨立华教授从92年开始研究宋明理学,到95年出论文.他 ...
-
宋明理学的来龙去脉(6)周敦颐的人生哲学
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构建了一套从太极,到阴阳五行的宇宙生成论.这种生成论既不同于<道德经>中的"三生万物",又不同于<易传>中的" ...
-
宋明理学的来龙去脉(7)周敦颐的政治哲学
周敦颐用"无极而太极"勾画出一套全新的宇宙生成论,用"诚.神.几"来定义了圣人这个概念,并且交代了圣人是用来治世的,而读书人应该以做圣人为目的.<太极图说 ...
-
宋明理学的来龙去脉(8)邵雍“以物观物”的认识论
#宋明理学# 邵雍,字尧夫.生于1011年,卒于1077年,谥曰"康节". 我们之前介绍过邵雍"以物观物"的认识论,在邵雍看来:"天道有消长,地道有险 ...
-
宋明理学的来龙去脉(9)邵雍“体以四立”的世界观
中国哲学中最早探讨的是"本"与"用"之间的关系,大约是在唐朝时期,经过经学家的诠释,"体"与"用"在哲学理论中的地位得以 ...
-
宋明理学,是如何一步一步弱化了儒家的尚武精神的?
孔子为圣人,其代表思想儒家思想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倘若用几个字概括那便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个体,其中仁为儒家思想的理论核心,古代统治者围绕着这个仁,建立了独有的一套社会道德.政治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