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一章(五)不断应用整体论是探究一切的不二法门

(0)

相关推荐

  • 第四章 新概念体系下对哲学的再认识

    一.再谈哲学的无奈 前面关于哲学的无奈与局限已经表述很多了,可以帮助我们深刻领会哲学知易行难的特点,更可以让我们深刻体会我们现实当中治学与修身难的双重障碍.哲学即人生,充分地理解哲学与人生的这种关系, ...

  • 哲学那些事(上)

    哲学那些事(上)

  • 文明的本质

    人都是活在一个有限自由的环境里,这种有限就是文明局限,既有主观的,又有客观的,所以人类文明既有主观文明,又有客观文明,但归根结底是主观的,因为是人在谈论文明,谈论目的是要突破文明的主客观局限,让人类获 ...

  • 尤德才:世界是唯物?还是唯心?

    厦门   尤德才 哲学基本问题之一: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唯物主义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认为物质宇宙才是万物之源,宇宙之初是没有精神的,是先有物质的宇 ...

  • 让西方哲学从此不能自圆其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虽然<道德经>是道理念的集大成,但在此之前道的理念就应该是普及的,可惜虽然普及至今,但中国人因道文化而得思想自由的人依然微乎其微,其因在于过去没有类似西方那样相对通俗 ...

  • 渊回哲学:世界本源的探讨,唯心与唯物的争论,哲学流派的分别

    渊回哲学:世界本源的探讨,唯心与唯物的争论,哲学流派的分别 渊回哲学,和大家聊一聊有趣的哲学问题. 世界的本源究竟是什么?宇宙万物的根源究竟是属于精神的,还是属于物质的? 这一类基本的问题,已经争论了 ...

  • 保健品、化妆品和唯物论 ——《三书连读·中西哲学别论2》

    提要: 易经是唯物的,但是不排斥唯心.太极八卦给人们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道德经劝人,论语劝学,很中庸,有些的朦胧.商量商榷商议,绝不强制强迫强势. 中国哲学很大气. 不走极端,不钻牛角尖,不强人所难 ...

  • 哲学活动就是对正确坐井观天的不懈追求

    因为哲学理论与人生实践的双重先天分裂难以自主克服,所以要真懂西方哲学很难,因为唯心与唯物的对立实难调和. 我认为,参照东方哲学的整体性,正确理解坐井观天这个成语在哲学语境里的非贬义性,对正确理解因先天 ...

  • 缺乏整体视野的理很难讲——《把中国传统文化的自圆其说能力上升为哲学的整体性》

    理之所以难讲,就是因为缺乏整体性而必然导致立场各异的众说纷纭,而哲学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便是其中的标志性对立,明明只代表哲学的局部,却非要在各自狭隘的语境内强装哲学的整体,所以只有将它们彻底打回原形才 ...

  • 《道德经》第一章 不断应用整体论是探究一切的不二法门(四)

    (一),经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miǎo)之门. ...

  • 道德经--第一章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背诵: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 草人拙著:智慧的灯 / 第一章* 五节 1

    第五节  各流派思想概要 一.关于法体解读 法体,即指诸法的本体.古人在"万物有灵"的思想支配下,认为宇宙万有都有灵性,所以诸法本体便由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结合而有种种现象.但古印度各 ...

  • 草人拙著:智慧的灯/ 第一章* 五节 3

    三.关于解脱风光(境界) 在各派中,除顺世外道外,均以解脱为其最终目的,以不生不灭.常恒不变.无时空限制.妙乐之境为最上风光,但在行持与立论上各有不同,现略作分述: (一)弥曼差派--此派承婆罗门教正 ...

  • 道德经第一章译文——原文对照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一章(道经) 第一段: ...

  • 道德经-第一章 有无之辨

    第一章 道经 有无之辨 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如果有一本书,谈论圣王.天下.百 ...

  •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原文及译文

    [原文] 道可道也①,非恒道也②.名可名也③,非恒名也.无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故恒无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⑿. [译 ...

  • “众妙之门”在何处?能解决什么问题?(附《道德经•第一章》原文及翻译)

    老子<道德经>, 一开始便探索起宇宙的源头, 提出了"道"."名"."无"."有". 却暗含"人& ...

  • 道德经第一章——道与名

    道德经是一本好书,里边充满了辩证逻辑思维,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很多年前,当我捧起道德经这本书时,我以为我懂了,其实半懂不懂.但里边的文字早早背诵,印在了脑海.很多年后,我以自己的看法写一下自己对道德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