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桩 | 站桩的要领

简单说了姿势、情志、呼吸与健康的关系,我们通过对古今中外各种健身锻炼方法进行分析总结,会发现,中国古代流传至今的传统锻炼方法,其各种要求,无不暗合上述理论。而在各种传统健身锻炼方法中,站桩又是最全面贯彻上述理论的最好、最完全、最简单易行的锻炼方法。
经常有人问,你经常介绍传统的健身方法,到底那种锻炼方法可以安全快速的强身。智邦把三十年所练所学所闻在心中理过一遍,得出的答案就是最简单基础的。
早在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的章句,不论是这个理论来源于先民健身实践,还是以后的健身实践来源于这些基于传统哲学理论的健康理论的指导,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人民,在健身的探索实践上,达到了令人惊叹、登峰造极程度。
站桩,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保持一定的姿势并坚持一段时间的锻炼方法,并且,在这个概念基础上,经过一代代的传承与总结,基于不同的人群、不同的锻炼目的和功效,发展出各种不同的流派和方法。
站桩的首要要求,就是对姿势的要求,而且这些对姿势的要求,哪怕以现代科学看来,都是那么的符合人体自然规律,有利于人体气血的运行。我们不得不对我们的祖先产生无比的敬仰之情。
我们知道,人体在精神和体力的劳作后,需要进行休息补充,才能持续。而最佳的休息,就是睡眠。睡眠是自然造化能力迫使人类所做的行为,以免人类不知劳累而尽情浪费肌体能量只到竭尽死亡。
当人类关注到自己健康的时候,就会把被动的睡眠变为主动的休息,而睡眠之所以能够最大限度的恢复人体的疲劳,就在于它是人身心尽可能放松的结果,因为身心的放松,对放弃了气血运行的干扰,而使气血运行能够按照自己的轨道收敛能量浪费和修复劳损的肌体。
如果我们每天的休息不能完全补充、修复当天的损耗和劳损,那么肌体就会“带伤工作”,如果日复一日的损耗、劳损得不到补充和修复,当消耗和劳损积累到肌体无法承受和自我恢复的时候,疾病也就爆发了。从这个简单的道理我们就可以看到,对于不知道锻炼修补劳损的人来说,睡眠是最好的养生法。
只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可以避免许多疾病的发生。如果人们能过主动的在劳作时,尽可能少的消耗体能,尽可能少的产生劳损,那么我们生病的机会就会减少很多。如果人们能在更多的时候,模仿甚至超过睡眠的放松状态,那么恢复体能和修补劳损的几率就会更大程度的提高,我们生病的几率就会更加的减少。
再进一步,如果我们能明了气血运行的规律和特点,通过一定的方法保持良好的气血运行状态并避免劳损,那么,我们健健康康享天年的愿望就不是可望不可即的事情了。
上面的道理,就是为了说明,锻炼的大原则,那就是松、静、自然。
唯有松静了,五劳七伤的可能性才能降到最低,唯有自然了,也就是气血运行按照其自身的规律运行了,才能保证肌体不受到伤害。松、静、自然,也就成为传统健身锻炼的总原则了。虽然这个大原则,为了特定的目的,为了发挥人体特定的功能,有些锻炼方法会局部、暂时的有所变通,但是最终的总原则,是不会改变的。
松,就是说在保持正确姿势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放松。静,就是在站桩过程中,尽量的保持意识的安静或专一。当然也最好保持环境的安静,以免影响心神专一安静。自然,就是在锻炼过程中,严格按照功法要求操作,越是自然越好,不要人为的强加力量、意念以助呼吸及体内气血运行。
前面说到了姿势与健康,在历史的传承过程中,人们为了便于掌握和记忆,总结了一套简单有效的口诀,如头顶虚悬、双目垂帘、舌顶上腭、面带微笑、含胸拔背、沉肩坠肘、虚腋开跨、舒指松腕、尾闾中正、宽胸实腹、顺臀溜胯等等。我们依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应用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口诀俗语,来说说站桩对全身姿势细节的要求。
头颈:头顶虚悬、虚灵顶劲等等,是非常形象的口诀,就是说,头部百会穴好像有根虚拟的绳子把头部轻轻吊起悬在空中一样,转动轻灵,不对颈椎产生额外的压力,这样,颈椎也就自然保持了最佳的自然曲度。
我们知道脊柱内部神经异常丰富,人体的中枢神经通过这些神经对躯干进行指挥反馈,头顶虚悬,因为保持了颈椎的最佳最自然的曲度,而使脊柱腔体不受外力压迫而变形,不至影响神经和保持脊髓通量。
颈部的不良姿势习惯,会造成诸如神经压迫,大脑营养不良等相关的情况发生,而对人体产生严重伤害。我们如果仔细体验,会发现我们通常习惯把头向后微仰,下颌前翘,这样的姿势造成颈椎过分向后弯曲,长期的不良习惯,使颈部筋肉供血不畅、僵滞扭曲,进而会压迫通过颈部的血管经脉,造成头部营养供给不足。
当你稍微活动颈椎,就感到颈部酸胀不适,就是因为长期不良的姿势,造成供血障碍或颈部肌肉劳损。还有些人转动颈部时会感到颈部嘎嘎有声,这是筋腱椎骨已经有些僵滞的表现了。有的老师说,微微收一点下颌,其实也是为了做到这个要求。还有的老师说,脖子微微用意向衣服领子靠,也是在引导我们做好虚灵顶劲。
面:面带微笑是人体面部肌肉最放松最自然的表情,面带微笑还能给他人带来良好的感觉,从而也能反馈给你良好的场能信息。面带微笑能促使自己心情愉悦,保持良好的心态。
眼:在锻炼时,一般讲究先眼光内收(也就是眼光从望远到渐近只到收回颅内),再双目垂帘,也就是说两眼皮像布帘那样自然的耷拉下来,不加紧闭的意念。保持这种自然垂帘的状态,符合局部气血的通畅,同时也因为双目垂帘,使得目光不外散,也就不容易收到外界诱惑而保持心神内敛。
俗话所说的闭目养神,其实就是中医所说的肝开窍于目,闭目而使精魂不散。也有的锻炼方法因为特殊的原因,或者为了避免闭眼带来复杂的内景而形象心神安宁,要求睁开眼睛锻炼,但是即使如此,也要求不要东张西望、思想涣散,一样要求眼光收近,一遍宁神。只有在特殊功效的锻炼中,要求眼神的收放及引领。
舌:常常有说舌顶上腭,但是初学者往往因为不习惯反而造成舌头紧张。所以,我们提倡在站桩初始阶段,无需刻意舌顶上腭,只要自然放松即可。等到锻炼到一定程度,因为体内气血运行的原因,到一定时候可能会有自动舌顶上腭的表现出来。
即便没有这种力量产生,在站桩站到一定程度,舌下津液泉涌,汨汨然咽下阶段,稍加意念舌顶上腭,也是不迟的。而那时你已经可以很好的掌握放松的要领,而不至于因为照顾舌顶上腭反而造成紧张。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打坐站桩公众号。
肩:一般传统说沉肩,其实就是把肩部放松。肩部的放松有个特点,就是拉长的感觉。也就是肘部向外或向下引,这时肩峰处肩臂骨交接处,就会出现一个凹,感觉上有点把肩臂拉长的那种感觉。所以传统常常把沉肩坠肘放在一起说。
腋:张腋、虚腋、开腋等等说法,其实就是要求腋不不要紧夹,要放松腋部好像空虚能放下一个小气球那样的感觉。其实沉肩坠肘做好了,就可以体会到虚腋的感觉了。开腋,除了便于肩臂气血的通常外,还能减轻了两肩对两肺的自然压迫,从而使肺的工作更加自然松畅。
肘:讲肩腋的时候差不多说了,坠肘,就是说在任何时候,不管摆什么姿势在什么位置,都要有外展下坠的意念或趋势,以拉长肩臂的特殊经筋。
腕:平直放松。在特殊的锻炼方法时,有立腕踏腕的要求,就是立指的时候,腕横纹小指侧也就是尺骨尽处有向前的意念或趋势。
指:五指自然舒展伸直即可,不要用力挺直。

胸背:含胸拔背。怎么体会呢?想象你在抱一株粗于合抱的大树,尽量把臂指放长想要环抱住两手接触的那种感觉。有人形容,你在很多人的公共汽车上抱着孩子,环抱的双臂又要保住孩子,又要抵挡别人挤着孩子的那种感觉。
再有,如果说弯腰是胸背向前合拢的趋势,就好像肩胯合拢的趋势,那么含胸拔背就好像左肩和右肩合拢、左胯和右胯合拢的趋势,是身体纵向弯曲的趋势。当然这里所说的趋势,就是有那么一点点意向和趋向,而不是用力想要达到那样的效果。
因为可以用力,又违背松静自然的大原则了。应该注意,前面说的种种,都是为了让读者体会什么是含胸,而不是要大家用力去那样做。一定要记住,任何时候,胸的唯一要求,就是松。含胸,也是为了胸部更好的放松。
腰:平时我们直立时,腰命门一带是向前弯曲的,站桩时,我们需要微微用意把命门向后凸一点,要做到这一点,又要保持前述身体姿势的要求,就需要稍曲膝来配合了。
腹:当前述要领都做好了,小腹只需放松,就自然达到要求了。放松放松再放松,就这样,小腹慢慢感到充实,胸部慢慢感到空旷,就是过去常说的宽胸实腹了。
裆:裆部要有撑圆的趋向或意念。
膝:前面说了,为了命门微微的后凸,需要曲膝来配合。一般的讲究,曲膝的程度,以膝盖不超过脚尖为标准。
脚:脚踏实地,无妄用力。一般的桩法讲究两脚平行向前,但是有些特殊的桩法会有不同的角度。身体中心落在脚上,根据不同的桩法要求,落点也不太一致,但是大多都要求在涌泉一带,也就是脚的偏前1/3左右。
趾:自然落地。有些特殊的桩法要求用力扒地,则需要根据具体桩法来实施。
腿,由于曲膝,人体的整个重量平时直膝承担,力量多由骨骼对直承担,而屈膝后,参与承担体重的筋骨肌肉就有所不同,初始会觉得较直立更费劲或容易疲劳。这时候对腿的要求就是紧中求松,在保持姿势的前提下,在逐步锻炼腿部耐受力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放松,放松,再放松。
前面我们把身体的各部分姿势要求简单的介绍了一下,细心的读者可能注意到没有对胯进行阐述。这是因为对胯的要求比较难体验,也因此在操作过程中太过注意胯的话反而会引起紧张,所以对胯的具体要求,我们放在介绍具体桩法的时候,在需要的时候另行讲解。
呼吸,一般要求自然呼吸,关注呼吸,但不人为的去加强、改变呼吸的状态,除非在特殊功能的锻炼方法中,才会有特殊的呼吸锻炼方法。
精神,传统锻炼无一例外的要求,精神安静、情绪放松、意念专注,保持一种超然怡然的心态。在情绪剧烈变动的时候,不要进行站桩锻炼。
站桩的高度。站桩,高度不同,用力不同,锻炼的细密程度不同,锻炼的效果就不同。一般来说,站的低,费力气,其气粗,练意少(静的程度),反应快,站的高,用力少,易放松,易入静,其气细,再加上呼吸、用意以及配合功法,锻炼效果及功能也不尽相同。

那么,抛开特殊的锻炼方法和目的,我们进行站桩锻炼,仅从站桩的高度来说,到底选用什么高度,或者说,怎样的高度,能发挥出最好最快的效果呢,站的太低,超负荷未必能达到最佳锻炼效果,站的太高,又担心健身效果太慢,尤其是年轻力壮之人,在人生经历、心智还没有接受或爱好静谧的锻炼方法的时候,怎样找好站桩高度的切入点?
其实前人做过很多探索,并且各派都有自己的传承和习惯,比如太极,过去冷兵器时代,练太极也是要真刀实枪的闯江湖的时候,锻炼是少不了低架的,只是到了养生的时代,高架似乎才成为主流,随之而来的太极技击也更趋向松空奥妙。
虽然各门各派在传承过程中为了生存的需要,都有一些特殊的经验、心得是秘而不宣的,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门派生存的观念已经逐渐淡薄,传统的锻炼方法正在被逐渐的公开和融合,有些秘密也就不应该成为秘密了,虽然如此,到目前为止,关于站桩的高度的这个方法,智邦还没有在任何报章杂志网站看到介绍,也就是说,关于这一点,是首次披露。
也许读者会说,到底是什么东西这么神神秘秘的?其实,传统锻炼的有些心得和诀窍一旦你千方百计的探求得到后,觉得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啊,其实有很多秘传的诀窍,就是公开说出来,你不知道其用途或作用,也会当作很普通的一句话忽略掉。
关于站桩的最佳高度,也应了传统常说的那句话,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张纸。虽然太简单,时机确很管用,如果在介绍站桩的时候,平平淡淡告诉你,恐怕你也不会去注意和接受,所以,说了一大堆,只是想要你影响深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打坐站桩公众号。
站桩的最佳高度,一句话:起跳的高度!
所谓的真传一句话,并非你听到一句话就能彻底明了其中道理,在一句话的基础上,还有相当的解说工作。虽然相对于锻炼内景来说,起跳的高度就是最佳的站桩高度比较容易理解,但还是需要简单解说一下:大家可以做个实验,原地起跳摸高,大家都做过的吧。
对就是这样,当你原地起跳摸高,就会下蹲,然后尽力向上跳起,这时候,你注意了你下蹲的高度了吗?这个高度,是最适合你当前的体能体力的高度,是最能发挥你潜能的高度,也就是说,作为站桩锻炼,这个高度就是你的最佳切入高度!同样的道理,两脚的最佳宽度应该是多宽呢?想来你读者也猜出答案了,对,摸高起跳时,你自然的用到的宽度就是。但是要从理论上讲,就是肩宽,支撑人体的最佳宽度。
站桩的时辰、场所和方位
中医理论阐明,人体气血运行,不同的时辰,不同经脉的气血旺衰是不一样,所以严格意义上讲,任何一种锻炼,不同的季节、时辰、方向等等,都应该有相对的站桩时间和方向。
但这仅仅是理论上,因为人类进化到这个程度,对于自然界各种时空影响的敏感,都已经降低到最便于自我保护的程度,试设想如果人类对自然非常细微的变化都感应强烈的话,是无法适应这个星球的生存环境的。
所以,我们进行站桩锻炼,尤其是初级阶段,对于站桩的时辰、场所及方位对人体的影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但是,在自然时空环境发生剧烈变换时,人体可以轻易的感觉到它的影响,那么,我们进行站桩锻炼,也应该作相应的调整。
在户外练功时,应注意空气清新,但应避开风过大的地方,如有树木花草溪流湖泊则较为适宜。冬季如在室内练功,应尽量保持空气新鲜。比如,温度骤变,风雨雷电,雨雪雾霁等等太过时,我们还是应该避开这种剧烈变动的时间进行锻炼。时辰上,精神倦怠、体力劳顿、过饥过饱等等时间,都应该避免进行站桩锻炼。
同时还应注意,饭后饭后应隔开半小时左右才宜进行站桩锻炼,站后也不要立即饮水,特别是冷水。练功前先解完大小便,裤带不宜紧。
每次锻炼坚持的时间
经云:“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就是说,人体气血一昼夜要循行人体50次,按照一天24小时计,气血完全循行人体一周大约是0.48小时,大约28.8分钟。
我们进行锻炼,一般最好是气血完整的循环周期,也就是说,每次锻炼,至少应该完成一个气血周期也就是28.8分钟,加上准备调整以便进入状态,一般锻炼要求不要少于30分钟,就是这个道理。等到锻炼有了心得,能够体会体内的细微变化,就能体会到这个时间周期对人体的影响。
比如我们在静坐杂谈中谈到,静坐半个小时左右,会有一个很特殊的感觉期,就是因为这时正是进入练功状态的特殊气血阴阳更替的时间,通常表现为短暂的气血交替不畅而神失濡养,造成心绪烦躁。我们一再强调保证锻炼每次的时间,其道理读者应该明白了,所以大家应该特别注重锻炼的时间,时间,在中国白话中也叫功夫,用功夫才能锻炼出“功夫”。

关于站桩的高度,一般问的最多的是高桩和低桩的锻炼强度和效果的差别。有些人说,我的体力不支,把桩架拿高点,会不会有效果?效果会不会降低?等等。
一般来说,只要身体尚好,能够坚持把桩步站的比较低的,都应该先进行低桩锻炼。低桩,按照过去的说法,开始锻炼人体气血比较粗、浅的部分,这样会为今后的深入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因为着重姿势,对呼吸、意念要求轻浅,调动人体的能量也就比较“粗”,这样说大家不要认为这个粗就是层次低,而是如果一开始就锻炼深细侧重意念类的方法,内部的运动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正确把握的,或者说,没有“粗、浅”的基础,绝大部分人不能很好的把握深细的内部运动。
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低桩引发的气血运动,对身体表浅层次的矫正作用更大,它几乎不给你人为意念干扰的机会,摧枯拉朽般的自己运作,也就是说锻炼身体的作用更直接,更快,更自然,更容易体验到。
因为他的锻炼层次更接近“质”的层次,对身体的锻炼作用也就最大,特别是以锻炼身体为目标的大众,一开始就用着重意念、放松比较容易的锻炼方法,一旦把握不好,往往欲速不达,且在内景复杂的时候哪一把握反而对身体产生一定的副作用。
虽然这么说,高桩锻炼也一样的是非常好的锻炼方法,只是锻炼的时候要把握要点。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打坐站桩公众号。
若是身体稍差对于低桩有所不适应的人,可以适当抬高桩架,抬高到什么程度为限呢?我们还是用时间来限定。比如有人说,我想从高桩入手,逐渐降低加大锻炼量,那么你可以选择一种高度,你非常努力的可以站上半个小时以上,记住不是轻松达到,而是很努力才能达到的高度。
当你能够在这个高度保持一定的时间,并且在适应这个高度身体能够放松后,再加大锻炼量,降低桩架。为什么练了高桩还要去练低桩,不是高桩锻炼的会深细些吗?其中的道理在一个“透”字,读者锻炼到一定程度,可以琢磨一下这个字。
就好比一个大学生,不一定会做中学最难的题目一样。对于身体很弱实在无法进行低桩锻炼的朋友,高桩的锻炼也是可行的。高到什么程度?哪怕只能躺床上不能动的人,勉力能抬起一个手指头,都可以进行桩功锻炼。或者肢体完全不能动,意识清醒,也一样进行“桩功”锻炼。
这里展开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要说明,只要选择了桩功,入手是用“一次半小时以上的稍高一点桩架”还是“低桩累积半小时的锻炼”,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爱好灵活掌握,但是我们依然推荐只要身体能够承受数十秒低桩的人,尤其是年轻人,从低桩锻炼起。它对你的身体的“清理、整理、调理”的力度,你会慢慢体验到。
有许多人,对于女性同胞进行传统锻炼多有忌讳,认为女性有不同于男性的特殊体质,不适合传统健身方法的实践,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不可否认,在传统锻炼方法中,有一部分是不适合女性锻炼或不适合女性特殊时期的锻炼,但是我们只要明白传统健身的原理,把握好锻炼的原则,不要选择不适合女性同胞的方法,调整特殊身理情况下的运动量,完全可以实践传统健身功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站桩,是可以适合所有人的、最佳的锻炼方法。
所或者办公之处,常年见不到太阳,那对居住者的家人关系,以及办公氛围都是
极为不利的。更有甚者,小人当道、口舌是非、祸及自身。
且房间凌乱也会影响主人的运气,在生活中,
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1、如果家中有条件,最好设置专门的房间摆放;
2、不能摆放在夫妻房;
3、背后不能无靠;
4、不能摆放在楼梯下;
5、不能摆放在楼的中间夹层;
6、不能摆放在有路冲、角冲、柱冲等冲煞的位置;
7、请、送时一定要择吉;
8、尽可能安置在宅内的死气方;
9、两边要有留空,原则是左边要大于右边;
10、如安神位的坐向遇流年不吉,要用浮炉方式处理,否则会造成家庭不安,应谨慎处理;
11、准备生育的夫妻,卧房不要与神佛房间相邻,否则易造成不孕;
12、神佛像背后的靠墙不能是厕所、厨房的墙;
13、神佛像背后的靠墙不能是下行楼梯的墙;
14、神佛像无论是何种材质都不能有破损,如有,要尽快修补好;
15、摆放神佛像的供桌,下边不要有水,更不能有酒,要干净整洁;
16、小的神佛制品不要随便丢弃,要恭敬待之;
17、不用的神佛像要择日拆除,尽可能送到附近寺庙;
18、家中供奉神佛,主神要明确,不能同时请不同类别的神佛放在一起供奉;
19、如有多尊神像,神佛的位置要按级别正确摆放,不能随意乱摆;
20、如果神佛像是经过正式开光请入宅中,家中主人一定要按各神佛的教规去礼待,这一点非常重要,主人不能不知各神佛的地位和喜好,以及供奉礼仪。
除了上述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最后一点就是,神佛像最好不要被太阳直射到,尤其是家中如果供奉的是祖先牌位,更不能被阳光射到,否则易造成家宅不宁,切记!切记!
(一)、神台位置
1、镇邪守护神神台宜向大门或平行,面向屋外。
2、保平安纳福诸神宜向屋内。
3、神坛习惯用鲜红颜色。
如:关帝或土地财神类天神宜向大门,有纳财避邪作用。
(二)、佛台位置
佛祖、菩萨、观音、罗汉则最宜坐西向东、清静明亮吉位,不拘泥于面向大门,但要三不向:a、不向厕所,b、不向房门,c、不向饭桌。
1、天神、佛神、家神不宜一起供奉,佛神用鲜花水果供奉,天神及家神可用三生供奉。
2、天神、家神不宜平排放在一起供奉,神台可分上中下三托,上面为天神,中间为家神,下面为土地神,佛神宜另外安放。
1、文财神
宜文职人员及上班族人员供奉,文财神有财帛星君和福禄寿三星。
a、财帛星君为太白金星,手拿“招财进宝”卷轴,
b、福禄寿三星由福星、禄星、寿星组成。
2、武财神
宜武职人员及经商人士供奉,武财神有赵公明和关羽。
a、赵公明又名赵玄,为黑口黑面、威风凛凛,
b、关羽字云长,为红面长髯、威武忠义。
3、财神位六忌:
a、忌压,不宜重物堆压
b、忌水,不宜摆放鱼缸
c、忌空,不宜背后空透
d、忌冲,不宜尖角冲射
e、忌污,不宜作为厕所
f、忌暗、不宜昏暗阴沉
1、尺寸
尺寸深度一尺二寸(表示十二个月),宽度三尺六寸五分(表示一年365天)
2、六不宜
a、神佛坛与浴室相邻
b、多人出入吵杂
c、安放在东北、西南鬼门方位
d、朝北、东北、西南、西、西北
e、使用陈旧木料制成
f、神佛符放不干净的地方
3、神佛坛及画像安放
a、神坛不能比佛坛低,佛坛可安置神坛但两者必须有间隔,天神画像宜高于佛神画像。
b、家神不宜在房屋中心(中心点皇极位是神佛的尊位),祖先神位不宜正对神佛坛,安放不得高于神佛
c、先辈、先人、在世人员画像不宜与神佛像同壁平挂或对挂,任何画像不宜同屋高于神佛坛或神佛像。
d、乱世、冤死亲友画像不宜与神佛同室供奉或相挂。
e、其他宗教的神灵不宜与佛坛同置。
f、神佛画像或挂轴一旦挂上,应视同神佛坛,选神佛位供奉。
许多人不明白整洁能带给人好运的道理。其实,风水并不象大家想得那么复杂,它就在你身边。既不象有些人故意把它神秘化,捧到了天上,也不象一些人根本就不懂风水,却说是迷信,给踩到了地下。风水就在你身边,无处不在,简捷易懂。谁都知道乱糟糟的人做不出大事一样,所以收拾好你的环境,给自己一个好心情,好运自然来。
空透无依,不能脚踏实地,影响事业的发展。现代大都市往往楼前有楼、楼后有楼、楼边有楼,卧床过份地靠近窗户,使得卧室不能很好地保持其私密性。而且,由于城市变得日益繁杂,恼人的噪音将穿过这扇并不太厚的玻璃窗而影响睡眠。
易理中讲究有形必有灵,在家中或办公位放置一些造型怪异的人形玩偶,都是大损运势的。特别是一些黑色的、暴力的人偶形象,要尽量避免,否则很容易招来小人侵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收集旅行纪念品,其中就包括一些各地人像玩偶或饰品等。由于这些物品大多都是来历不明的的,难免会沾染一些不好的东西,像玩偶就很容易招来某些灵体依附,导致小人指背,这对于我们的运势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办公室内,特别是在卧室里面,最好不要胡乱摆放一些来历不明的人像玩偶或饰品。
镜子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物件,如若摆放不当,对主人是不利的。尤其是在办公室中,不要在办公者对面摆放镜子,镜子对人非常不好。卧室中,镜子也不要正对床,这样不仅会影响夫妻关系,而且还会招小人,诸事不顺。
日常生活中,多有一些尖锐之物,像墙角、金属工具的棱角、刀具等。家里或者办公处有这些的东西的话,一定要妥善放置,并避免与之正对。长时间对着他们,必然会遭到尖角煞的反噬,多遇小人的陷害与侵扰,事业与财富恐遭连累。
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办公室,常常坐的座位后面最好靠着一堵坚实的墙。如果后面是走廊或楼道等,则后背空虚,容易让人有机可乘。正常情况下,你无法看到后面的情况,后面人来人往,非常容易被小人算计。
厕所是“污秽之地”,无论是自家坐卧之处,还是办公之所,都不可正对厕所。面向厕所很容易受其湿浊之气与霉运的冲击,长期面其而坐,必然会遭到小人的暗算。如果你的座位前方或旁边不幸刚好有厕所,可在座位和厕所之间,放一些宽叶类盆栽,可吸掉来自厕所的秽气、工作中的是非就会少很多。
风水中讲究“左青龙,右白虎”,左侧青龙位代表吉祥和贵人,而右侧白虎位,则代表凶煞和小人。只有青龙位高过白虎位,才能吉祥富贵,平安顺遂。若是白虎位占了上风,则很容易造成小人近身,家庭关系不睦,同事关系不和谐。如遇小人,可在右边的白虎位放置一盆仙人掌,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一旦小人解除,必须及时的清理掉,否则将损人不利己。
大道至简,是宇宙万物发展之规律,是中华文化之精髓,是中华道家哲学,是大道理极其简单,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大道至简,不仅被哲学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视,也是人生在世的生活境界。
大道至简,大道无形,大道无法,这是一种大道自然、返朴归真的高级功态。在这种清净无为、忘我无私、天人合一的状态中,不求长功,功力自然上长;不求治病,身心自然调整;不求功能,功能自然显现;你不求大小周天,百脉自然畅通,最深刻的真理是最简单最普通的真理。把最复杂的变成最简单的,才是最高明的。最伟大的人仅仅因为简单才显得崇高。
大道至简,人生亦简。开悟,深奥了就简单,简单了才深奥,从看山是山,到看山是山,境界不一样,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简单,就是升华。生活的意义在于简单,人修炼到一定程度,会淡泊一些事,会简单,你可以理解别人,但别人不一定理解你,其实人不在理解,在认同。
精于心,简于形。拷问灵魂这是人的终极问题,简不仅是一种至美,也是一种能力、一种境界。看透了不说透,高境界;朦胧地看,心透 ;透非透、 知未知 ,故意不看透,才是透彻;知道世事看不透,就是透,透彻后的不透彻,明白后的不明白,难得糊涂是真境界。
“大道至简”是做人的智慧,做人做事要将一件复杂的事情化为简单,那是需要智慧的。将繁杂的事情回归到简单,要有智慧、能力,也要有决心。有智慧的人都喜欢大道至简,因此,功和利,不可趋之若鹜;名和财,不可为之所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我们要简简单单的做人,踏踏实实的做事,用智慧化难为简。
为名利尽抛宠辱,清纯似儿时天真的童贞,朴实如父辈耕耘的沃土,只有心情平静的人方能视见“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的悠闲,听闻“荷风送秋气,竹露滴清响”的天籁,感受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空旷。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他能够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绝句;欧阳修也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他在谪居时仍能悠然自得的写出《醉翁亭记》。
大道至简,人生亦简。简不是物质的贫乏,而是精神的自在;简不是生命的空虚,而是心灵的单纯。大道至简是最高的道理往往是最简明的,人要学会简单、简朴生活、简捷行事,放下自己的私心杂念,当超出自我欲望的牢笼,当真正忘记自己的思想,忘记自己的意识,进入忘我忘物的状态。
人生的繁出于惑,以“仁”抗拒诱惑,以“智”解除困惑。不惑,才是人生由繁入简的标志。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人生百态,须当从一而终。乐以忘忧,简以存真,才是人生的“大道至简”。
有个大道至简、平常心是道的故事:一个行者问老道长:“您得道前,做什么?”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问:“那得道后呢?”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老道长:“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老道长和行者的对话让我们开悟,许多至高至深的道理都是含蕴在一些极其简单的思想中。
大道至简,人生易简。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生存方式和生活道路,走过岁月、走过生活,心里有许多的感慨,一切放下,一切自在;当下放下,当下自在,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并不需要放在心里,人生的很多负担并不需要挑在肩上。一念放下,才能感受到简单生活的乐趣,才能感受到心灵飞翔的快感。要想改变一些事情,首先得把自己给找回来。我们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我们应该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我们要用最少的悔恨面对过去,用最少的浪费面对现在,用最多的梦面对未来。
天地之道,简易而已。人生苦短,诸事不想太复杂,简单生活。人生这部大戏一旦拉开序幕,不管你如何怯场,都得演到戏的结尾。成长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在于有些路段,只能自己寂静地走,快乐工作、简单生活才是幸福生活,人要懂得知足常乐,所有的哀伤、痛楚,所有不能放弃的事情,不过是生命里的一个过渡,你跳过了就可以变得更精彩。
最好的生活就是简单生活,一盏茶,一张桌,一处清幽,日子平淡,心无杂念。可是简单的生活却需要百般的努力,这样才会无忧无虑欣然享受生活。生活总的来说是完美的,不完美的是心态,不懂得欣赏的人,就会用挑剔把一切变得有残缺。简单做人,率性而为,把握分寸,随遇而安,坦然接受现实;简单做事,不惹事、不生事、不怕事,不悔、不怨、不惜自己所做的事。
人生就是一场漫长对抗,有些人笑在开始,有些人却赢在最终。试着微笑,试着回眸,放松自己,不强求、不萎靡、不浮躁。简单生活,随心、随性、随缘,做最好的自己,知足、微笑、淡然,即使再苦再累,只要坚持往前走,属于自己的风景终会出现。
生活容不容易,关键看你怎么活。处境在于心境,心境改变了,处境也会改变。你向生活要得越多,你就会变得越紧张、越复杂,生活也就越不容易。反之,你对生活要求的越少,就越容易满足,越容易快乐。江山明月,本无常主,得闲便是主人;大道至简,活在当下,知足便能常乐。
悟入无怀之静境,一轮之心月独明,尽显心静之境界;心静自然从容洒脱,持心若水笑面人生,更现心静之魅力。人生在世,平淡才是最真,静默才是最美,生命里最持久的不是繁华,而是平淡,不是热闹而是清欢。保持一颗童心,不开心的时候,心无遮拦地向朋友倾诉烦恼,开心的时候,肆无忌惮地开怀大笑,也许所有的忧愁会在倾诉中流走,所有的紧张会在大笑中释放。像孩子一样,简单生活,快乐生活,保持心灵原生态,一切都是美好的。
生命里总有一个故事,想讲述却难以开口,就这样在心底,渐渐谱成了曲。人就是这样,得不到的永远向往,失去了的,才会觉到珍贵。所谓的,得失、情缘、风景、驿站,都在时光的尘烟中,慢慢淡散。虽然,有些事情放下很难,但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终究会走远。
人的一生,注定要经历很多。红尘路上,有朗朗的笑声,有委屈的泪水,懵懂的坚持着,有成功的自信,有失败的警醒,每一段经历注定珍贵。生命的丰盈缘于心的慈悲,生活的美好缘于拥有一颗平常心,生活简单让人轻松快乐,想法简单让人平和宁静。因为简单,才深悟生命之轻,因为简单,才洞悉心灵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