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提“情景化的持续跟进”
看到中山教研室郭跃辉老师的《前置性研讨:论文写作的“研磨改进”》讲到“写后反馈”到“写前研磨”的转变,又勾起了我对“手把手”和反思的一些感慨:
“深有同感!手把手地全程跟进,指导方就会对被指导方多一点'了解之同情’,少一点指责埋怨。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能基于被指导方真实的问题,产生新的认知。毕竟没有新的问题,很多做法都是下意识的。有了刺激,也能促进自觉的思考甚至改进。教学相长就是这样的吧。”
“反思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需要问题提供一个契机,或者见到另外一种可能。”
之前对手把手的倡导,多是基于自己做学徒的经验(见《没有多想和手把手的训练,多半是废的》和《快速成长是个伪命题》)。看到郭老师的文章,再有感而发,则是基于帮促者(facilitator)的视角了。印象最深的两次助产,一是与容外的陈老师讨论黑布林课外阅读课的上法,一是与我们之道的钟老师讨论学案的做法。
黑布林属于课外阅读范畴,玩法不能与课内阅读雷同,而且还要放在智慧课堂的环境下教学。如果像以前一样,我只是听课评课,那我能提供的建议自然有限。因为我自己都不是搞英语教学的,在没有深度参与的情况下,只能站在教学法的层面信口雌黄。好在陈老师非常谦虚,教学设计环节就拉我参与了研讨。在没有明确标准的情况下,我们将课外阅读的定位与学生的初始水平、行进障碍和发展指向进行了反复地讨论和对应。由此,智慧课堂的应用也就有了更深厚的根基,我对学科教学也有了更深入的认知。有了深度参与,我就能感受到教学相长的乐趣。更确切地说,应该是相互启发的乐趣。(见《以学定教需要教学相长》和《从教学相长到相互启发》)
课外辅导的学案制作,不属于信息化教学的范畴,但可以沿用相关的思路和方法。只是空对空地提要求,讲思路,很难收到成果。所以直接介入到学案的规划过程,跟钟老师一起讨论学案与教学的衔接,“聚焦学生问题,明确教学指向,减轻年轻教师精讲压力。”(见《英语教研反思:少评判,多确认》)进而形成《教研教学标准化思路》。
只是讲“手把手”或者“相互启发”,其实只是强调了互动的过程,而忽略了时空背景。郭老师通过“前置性研讨”,就为写作研磨扩大了战场。而对我来说,则有一个现成的概念可资回顾。在嘉信西山小学工作期间,时任学校教研室主任的许勇辉老师提出了“智慧课堂实验室”的概念和技术方案。我参阅概念转变和教师学习领域的相关文献,尤其是顾泠沅、徐晓东等人的研究,对他的构想进行了概念化。总括就是下图的第二行:情景化的持续跟进:差异觉知、知识互补和实践整合。

以前只是把它用在特定情境下了,其实还是有必要重提迁移,添置时空背景,让手把手多一点上下文(context)。有了上下文,帮促才会更有深度和温度,避免踏上《“评”,教研失败的开端》;才会教学相长或是相互启发,而不只是单向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