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风景:拉洋车
相关推荐
-
汉口史话 消失的人力车与顽强的“麻木”
"一个伢的爹,拉包车,拉到巷子口,解泡小溲.警察看见了,三拳头.拉到火车站,丢炸弹,炸死了日本上十万."--汉口童谣 人力车,解放前叫黄包车.商贾的包车很阔气的,车杆两边有吊灯,车 ...
-
民国老照片:1939年4月,北京底层洋车夫的生活写真
中国的人力车最初出现在十九世纪末期的上海,由日本引进的,因此最初也叫东洋车.最早的东洋车制作非常粗糙,车身很高,为了保护木头车轮就在外面裹上一层铁皮,一走路就 "哗啦哗啦"山响,噪 ...
-
【黄包车•70年】新泰茶栈洋人引进汉口第一辆人力车
清末民初第一代人力车,1913年美国人克拉普雇人力车游武昌. 19世纪中后叶,中国的城市发展进入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历史时期.长江.汉水交汇之地的华中重镇武汉,作为最早对外开放的商埠之一,城市公共交通 ...
-
话说旧京的出行
明清时期,北京地区居民短途出行多靠步行,一些贵族.官员.富户乘轿子或坐驴马车者居多.说起轿子,无人不知,可分为俩人儿小轿,四人小轿和八人以上抬的大轿等.按用途又分官轿.民轿.喜轿.快轿等.那个时代,乘 ...
-
老北京风景:拉洋片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白塔寺.护国寺庙会正是兴旺的时候.那时我正上小学,学习压力也不大,放学就到处游逛,哪儿热闹往哪儿跑.因为离家近,就成了这两个去处的常客.一进庙会大门,除了看到无数摊商和人头攒动的场面 ...
-
老北京风景:照相
摄影技术是西方人十九世纪中叶发明的.在这之前,人要想留下身影容貌,只能求助画师,那真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所以中国历史留下的肖像很少,能画得如本人真貌的就更少了.清代末期,照相开始逐渐传入中国,在广州. ...
-
老北京风景:放话匣子的
我小时候,胡同里时有来"放话匣子的".这个人背上背个大喇叭,前面包袱里是个方形的大盒子,这就是木制的"话匣子",他手上还提一个小包,里面是胶木唱片儿.有人招呼的 ...
-
老北京风景:端午节吃粽子
包粽子 卖粽子 我出生在北京,小时候端午节是家家要自己动手包粽子的.我家是个大家庭,人口多,每到端午节前一两天,妈妈就去买上好的糯米,再到菜市场买芦苇叶子.小枣儿. 粽子叶在南方是用竹叶,北方一般 ...
-
老北京风景:湃西瓜
老北京的夏天酷热难耐.一入夏,品种多样的西瓜就陆续上市了.西瓜性温凉,有很好的清热解暑的作用,在高温时日,吃一块凉凉的西瓜,那真是"甜汁入口清肺腑,玉液琼浆逊此公". 我小时候,市 ...
-
老北京风景:荷叶粥
时间进入农历六月."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宋朝杨万里的诗句,表现的是夏季荷花盛开的美丽景象. 宋朝的理学家周敦颐<爱莲说&g ...
-
老北京风景:打冰盏儿
北京的夏季酷热难耐,在过去没有电冰箱的年代,能使人入囗暑消的饮品,也当属冰镇酸梅汤了.于是,伴随夏天的来临,"打冰盏儿"的也在街头胡同,庙会闹市活跃起来了. "冰盏儿&q ...
-
老北京风景:鹅毛扇
在老北京有一首戏谑流传的民谣:"扇子有风,拿在手中,有人来借,等到立冬."虽是玩笑话,从中却也可以看到旧时京城百姓,在酷暑难耐的夏天对扇子的依赖了.那时没有空调.电扇等降温设备,想 ...
-
老北京风景:修雨伞
北京一入暑伏,就进入了雨季,出门在外,雨伞也就成了必携用具.现在的雨伞五花八门:轻巧的,能折叠几折放口袋里:功能多的,说不仅挡雨还能防紫外线辐射?真是林林总总,眼花缭乱.可是我小时候,老北京的伞大多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