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附子泻心汤
相关推荐
-
伤寒论太阳病脉证并治下1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1,20210302 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舌 ...
-
大医传承二 第32讲 犀角地黄汤 再说泄心汤
学习日志大医传承二第32讲犀角地黄汤再说泄心汤 文章重要观点或知识. 1.犀角地黄汤 时欲漱口不欲咽,大便黑而易,有淤血也,犀角地黄汤主之. 犀角.地黄.白芍.牡丹皮 化淤血并不是犀角的能力,是牡丹皮 ...
-
《伤寒论》113方——附子泻心汤
太阳百二十五 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大黄二两(30克)黄连一两(15克) ...
-
『伤寒论方』《伤寒论》方→附子泻心汤
附子泻心汤大黄,黄连黄芩合成方: 汗出恶寒心下痞,泄热消痞兼益阳. 组成:大黄.黄连.黄芩.附子. 功效:泄热消痞,扶阳益正. 主治:①肾虚胃热痞证.症见心下痞满,而按之濡软,胃脘灼热:恶寒,汗出,或 ...
-
附子泻心汤治疗上热下寒的伤寒论与 [ 引火归元 ]的命门火理论到底谁是真理? 很多人关心的「上热下寒...
很多人关心的「上热下寒」,到底该怎么调? 上热下寒是现代人常见的一种症状,其主要表现是热证与寒证并存:常年上火,总是口腔溃疡.舌疮.慢性咽炎.失眠,同时又表现出很多体寒症状,如舌体胖大.大鱼际发青.下 ...
-
《伤寒论》中的智慧(十九)五脏生克与附子泻心汤
<伤寒论>中的智慧(十九) 五脏生克与附子泻心汤 (转载) 发表者:赵东奇 157人已访问 中医治病,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着眼于整体,强调脏腑之间的关系,而讲到脏腑之间的关系,可一 ...
-
《伤寒论》五种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辩证要点
泻心汤出自仲景<伤寒论·太阳篇>,用以治疗太阳病误下变证的五种痞证.痞证是指患者胃脘部有痞闷不舒或有堵塞感的一种自觉症状,不仅可见于伤寒误下邪陷,亦可见于内科杂病.温热病等.仲景五泻心汤, ...
-
伤寒论第一百五十五条附子泻心汤治疗汗出背恶寒外加失眠者之我见
附子泻心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第一百五十五条:"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附子泻心汤的组成是:"蒸附子 15克.炒黄连6 黄芩 30 熟军 6." ...
-
灵素之问 | 从阴阳五行到《伤寒论》六要素
原创 忆忘 腔调中医 3月5日 灵素之问 还原古人观察视角和中医经验理法的演进. 栏主 忆忘先生,从事临床工作,研习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索求源流,力图还原古人的观察视角和经验及理法的演进. " ...
-
灵素之问 | 伤寒论得名及其概念演变与误解
原创 忆忘 腔调中医 4月22日 灵素之问 还原古人观察视角和中医经验理法的演进. 栏主 忆忘先生,从事临床工作,研习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索求源流,力图还原古人的观察视角和经验及理法的演进. &quo ...
-
《伤寒论》治疗阳明病多用方药,针灸如何治疗阳明病?
张仲景的<伤寒论>中总结了六经病,阳明病是其中之一.为了治疗阳明病,仲景创制了不少方子,临床效果甚佳.若换一种思路,如何从针灸入手解决阳明病呢?著名针灸医家单玉堂先生的总结如下-- 阳明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