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客行》:为什么参悟绝顶武学的,是一个一字不识的少年?

《侠客行》主人公石破天,原名石中坚,是“黑白双剑”石清、闵柔的儿子,刚出生时被对石清爱而生恨的梅芳姑抢走,成她口中的“狗杂种”。忽一日,梅芳姑和那条叫“阿黄”的狗都不见了,于是流落江湖成了小乞丐,此后偶遇谢烟客、上摩天崖、救大悲老人、得谢烟客授极阴极阳内功、做长乐帮主、遇阿绣、结义赏善罚恶使、上侠客岛等等奇遇是不必说了,今天要关注的是:为什么偏偏是他参透了侠客岛上惊天动地的武功秘诀《太玄经》?

要知道,石破天打小除了干活做家务,一个字都不认识;而侠客岛上云集的,又都是江湖上响当当的人物,不乏博闻广识之人啊!

金庸先生是说“笨人”才能参悟吗?石破天并不笨,他虽然不识字,学武天分却极高,记性极好,从父母那儿遗传而来的基因是强大的。也就是说,虽然没有知识,但是这是一个有感受力和领悟力的人。这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素质,就像禅宗六祖慧能,也是不识字,但是成了禅宗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我觉得,金庸先生是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拥有知识以及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并不能解决一切令人迷惑的问题;或许正相反,有时候更有效的办法是感受和体悟。

这个结论,我想用在我们的生活中会更加妥帖些。

删繁就简,我们只关心一下石破天功成那一章。

当时,石破天随阿绣的爷爷、雪山派掌门人白自在进洞参研武学,遇到不少“研究员”,比如十年前进岛的山东八仙剑的掌门温仁厚、上清观掌门人天虚道人等等,都逐字逐句推敲古诗《侠客行》及石壁上的注释,颇像搞诗歌阐释,谁知离武学本身却越离越远。而石破天既不认识字,自然也不可能参与理解和解析,他在石壁上看到的是:

只见壁上密密麻麻的刻满了字,但见千百文字之中,有些笔划宛然便是一把长剑,共有二三十把。……这些剑形或横或直,或撇或捺,在识字之人眼中,只是一个字中的一笔,但石破天既不识字,见到的却是一把把长长短短的剑,有的剑尖朝上,有的向下,有的斜起欲飞,有的横掠欲堕……

接着石破天从每把剑不同的剑势上感受到了“剑意”,激发了体内的“热气”(也就是内息了)。这时他也曾想,“原来这些剑形与内力的修习有关,只可惜我不识得壁上文字,否则依法修习,倒可学到一套剑法”,还是有点拘于常理;但他聪慧的地方恰在于,他并不一根筋:

壁上文字的注解如此难法,刚才龙岛主说,他们邀请了无数高手、许多极有学问的人来商量,几十年来,仍是弄不明白。我只字不识,何必去跟他们一同伤脑筋?

这一转念,看似简单,却成关键。事实上,在众人都这样做的情况下,能够撤步反思,另辟蹊径,其实真不容易,因为对大多数人在走的路,我们要么无心质疑,要么无力质疑,要么不敢质疑,“吾从众”而已。

这样想通就好办了,他进一步悟出:

图画的笔法与体内经脉相合,想来这是最粗浅的道理,这里人人皆知。……当下寻到了图中笔法的源头,依势练了起来。这图形的笔法与世上书画大不相同,笔划顺逆颇异常法,好在他从来没学过写字,自不知不论写字画图,每一笔都该自上而下、自左而右,虽然勾挑是自上而下,曲撇是自右而左,然而均系斜行而非直笔。这图形中却是自下而上、自右向左的直笔甚多,与书画笔意往往截然相反,拗拙非凡。他可丝毫不以为怪,照样习练。

于是,他游行诸室,不识壁上文字,只从图画中去修习内功武术。

他说“人人皆知”,其实却不是,因为那些有知识、会理解的人,在源头上就走错了。你看:

换作一个学写过几十天字的蒙童,便决计不会顺着如此的笔路存想了。

何况那些学识不凡之人?他们肯定会大叫“不对”“不妥”,而拼命索解,结果越无解;而石破天恰恰“不求甚解”,而只是凭着对剑意的感受顺势而练,结果却迎刃而解。

最后,轮到参悟《太玄经》了。

在龙、木两位岛主眼中是“蝌蚪文”的武学秘籍,在石破天眼里,真的成了蝌蚪:

只见字迹的一笔一划似乎都变成了一条条蝌蚪,在壁上蠕蠕欲动……

他依样画葫芦,只从形而不从意去练习:

壁上所绘小蝌蚪成千成万,有时碰巧,两处穴道的内息连在一起,便觉全身舒畅。他看得兴发,早忘了木岛主的言语,自行找寻合适的蝌蚪,将各处穴道中的内息串连起来。……这些小蝌蚪似乎一条条的都移到了体内经脉穴道之中,又像变成了一只只小青蛙,在他四肢百骸间到处跳跃。

至此,大功告成。

侠客岛两位岛主也终于领悟了《太玄经》的秘密:

木岛主喟然道:“原来这篇'太玄经’也不是真的蝌蚪文,只不过……只不过是一些经脉穴道的线路方位而已。”

原来《太玄经》的著者跟那些“研究员”开了一个大玩笑:要参透它,不能靠理解和解析,而是感受和体悟!

这简直不是考察武学知识,而是脑筋急转弯啊!

其实生活也常常会这样跟我们开玩笑,有太多事情,我们理解得很透彻,解析得很明白,但结果却大相径庭;没去理解,没去解析,但凭感受做去,事情却顺其自然地达成了。

比如,我们活着,显然是为了好好地“享受生活”的。而凭我们的理解,想要享受生活,就得有一定的层次,就得有充足的物质和精神基础,就得作长期的准备,而首要一点,就得学好知识,考上名校,同时最好“十八般技艺”样样拿手。那样才有能力“选择生活”,也才能够“享受生活”。

这是完全符合理性认知的,也是我们不管是海淀妈妈,还是顺义妈妈,还是八线城市的城乡结合部妈妈都有明确理解,并在努力实施的。为了孩子长大了能够享受生活,我们一致决定把他们的双休日、节假日几乎全部征用——长大后有的是时间去享受生活,现在就不要浪费了吧。

但是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就是能“享受生活”了吗?

其实不然,反而越来越多的孩子在生活中煎熬。因为“享受生活”原来不是只要把书读好、找一份好工作就能自然而然到来的,更需要的是从小就去感受生活,包括生活的快乐、痛苦,喜悦,忧伤。有人会说,现在的孩子也有喜怒哀乐啊!但仔细想想,我们就发现,孩子的喜怒哀乐其实很大程度只来自于学习及与学习相关的顺应和冲突上,成绩好不好、游戏让不让玩……

他们的生活,已经只剩下与学习相关的那一点了。所以当他们读完了书,以为精彩生活从此迎面而来,人生可以“躺赢”了。由此,有两种非常典型的心态表现:

一种是“挥霍青春”。“青春就是用来挥霍的”,前些年日夜辛苦读书,没有好好休闲玩乐,现在是弥补的时候了,于是开始各种各样的放纵生活,玩乐成了事业,工作成了副业;有的甚至从读大学时就开始了,近些年不断曝出知名大学学生因学业问题被退学或按专科学历毕业的新闻,正是此类。

一种是“唯我独尊”。既然眼下的工作是这么多年苦读换来的,就该是拿高薪,领导器重,同事羡慕,事事如意。结果却发现完全不是这样,甚至如白岩松所说,社会开始不断给予打击,于是也有了许多年轻人动辄辞职或逃避就职的新闻。

这两种生活,都不是享受生活,前者是浪费生命,后者是误解生活。

他们已习惯了像做题目一样理性地理解和解析生活,认为按逻辑推理,生活是应当这样、应当那样,事实却几乎相反。实际上,是更应该敏感地感受和体悟生活的丰富性,那样,才能从中找到自己的路径,真正“享受生活”。但麻烦的是,因为他们从小没有感受丰富生活的习惯和经历,所以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力是不足的。

看来,我们实在有必要把让孩子多层面地感受生活也作为一种技能,与学科教育一起早早地进行培养,而不是截然分成“先读书、再生活”这样两个阶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对的。

我们不可能让孩子做石破天,但可以向他学习,在理解和解析不透的时候,能学会换个方式去感受和体悟生活。

这就像是爱情,若问爱情到底是什么,像剥洋葱那样剥到最后,发现里面空空如也,我们只发现了这不是爱情那也不是爱情;而如果我们去感受,则发现百般滋味充盈其中。

所以,好好感受生活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