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修生 | 闪闪发光的车轴

花洲文学

文学的百花洲
关注

闪闪发光的车轴

         文|余修生

在我的老家里,至今还存放着一个旧式拉车的下盘。它是有两个轮子,两个车胎,两个半截车轴,一个轴筒组成。说起这个拉车的车轴,还有一段饱含深情的故事呢。

说起来这个车轴,不得不提起余慎亭先生,他慎字辈分,在家族里排行第六,我管他叫六伯。他家住大余营村的东北角,是第六生产队的社员。当时在南阳机械厂工作。

当时,我的父亲余慎振先生,结婚后,分家单过,除了日常出工的田间劳作外,也想制作一架属于自己的拉车,拉庄稼方便使用。

因为之前和我祖父家和着用了一辆小钢子的拉车,拉着沉重不说,还有点不太方便。有时候拉庄稼就会集在一起,使用起来也有很多说辞。于是,父亲计划着做一辆大钢珠的拉车,使用起来轻一些。

父亲就拜托慎亭六伯,给我们加工一个稍大一点的车轴,就是安装大钢珠子的车子。等我的父亲说明来意,六伯含着笑爽快的答应了。

时间过的很快,六伯休假回来,就捎回了质量上乘的车轴,我的父亲爱不释手非常喜欢,从六伯手里接过来,拿在手里,沉甸甸的。

父亲重情重义,六伯有情有义。同根同祖,同祖同族,一脉传承,兄弟情深。

我的父亲自幼家风有素,知恩图报,心里很是过意不去,给六伯拿了废钢铁加以及工费用,六伯说什么也不肯要,盛情之下,六伯勉强才收下了废钢铁,到厂子单位里也好交差。自古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月有圆缺,规律有常。”他们始终秉承着做人宁静致远 ,做事天道酬勤,相处真诚友爱,家族和睦团结。

(旧时拉车车轴下盘存放一角)

父亲爱钻研,他去街上又买来配套的大钢珠子,钢瓦,车档螺丝,精心组装完车轴,高兴的不得了,嘴边老是带着满意的微笑,我们在一边看着,给父亲递板子钳子等,时不时的还给父亲帮些倒忙。

父亲的心情是愉快的。尽管以前老是训斥我们淘气。但是,自从这个车轴拿回来后,父亲没有了不好的情绪了,天天喜滋滋的,我们心里也很高兴。经过几天的细致研究和组装,拉车的“下盘”总算组装完成了。

父亲接着又计划制作拉车架子,他在自家的宅子上,放了一棵榆树和一颗楝树,据说榆树和楝树,质地结实,木材好,是做拉车的主体大架子的好材料。

几个月后,木材干了,父亲请来木工,因为只要木材干了,做出来的木具才不会走样不会变形。断断续续一个星期的时间,拉车的车厢架子做好了,里边铺上了大小不等的长形状的木板,拼拼凑凑完成了这个木制的车厢。

车厢做好了,有木工在车厢的下方,比着车轴筒的圆形,刻下深槽,把轴筒可以卡着里边,用铁丝打好标,固定好。父亲推着,拉着,推了几圈,开心的笑了。招呼着我们拉着,推着,我又“炫耀”似的招呼着几个小伙伴一起过来,拉了几圈,左看右看,看了有看,非常满意,禁不住的“格格”的笑。这一中午,我们几个小伙伴,替换着,你坐在车上,我拉着车,一会儿我坐车里,你拉着我,尽管我们拉的满头大汗,但是玩得很开心,甚至都忘记了吃饭。

一辆崭新的拉车,是我们家第一辆新车。我的父亲母亲,天天上地里拉着,收工了再拉回来。这绝对不是炫耀,而是生产农活所需必备。邻居们也是投来羡慕的眼光,不住的“啧啧”的称赞。这副木制的拉车,陪伴着我们生产生活了三十多年。

我的父母用过这副拉车,拉过几亩地的庄稼,拉过土和疆石垫过宅院,拉过祖母走过亲戚,也借给邻居们使用过。我们开心的推着拉车,我们兴奋的拉着拉车,心里有着说不出的兴奋和自豪。

父亲开心地哼起了的豫剧【李双双】选段,“洼洼地里好庄稼”:“走过了一洼又一洼,洼洼地里好庄稼,俺社里要把电线架,架了高压,架低压,低压电杆两丈二,高压电杆两丈八,安上一个小马达,得儿喔喔把套拉,叫它拉犁,又拉耙,叫他摇耧把种撒,拉起磨来哗哗,哗哗啦啦,庄稼人有了它呀,可是真得法。”父亲低声的哼哼着,脚步越来越轻松。

在我们儿时的印象里,家徒四壁,一贫如洗,一穷二白是我们家庭当时的现状。祖父祖母含辛茹苦,勤俭节约,节衣缩食,艰难的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

家里家具基本没有。仅有的是一个摇摆不定的桌子,几个露着屁股的椅子,两口“祖传”的破旧箱子。生产农具也是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简陋的不能再简陋了。

我的父亲成家结婚后,一心想改变家庭面貌。刻苦努力,克勤克俭,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细计划,做到节约不浪费,一门心思想摆脱落后贫困的帽子。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我父亲的不懈努力下, 在六伯的帮助下,我们终于有了属于我们自己的农用生产工具——拉车!

这副年轻的拉车,载满父亲和母亲所有的希望,载着我们姊妹三人儿时的希望和梦想,岁岁年年,年年岁岁,陪伴着我们成长,发展和进步。

这副正直中年的拉车,一直陪伴着我们姊妹三人结婚成家立业,频频农活在即,不误农时的拉车和我们一起并肩作战完成农活。每每外出回到家,还是满含深情的看看这副拉车。

这副老年的拉车和我家同舟共济,一路颠簸,同命运,共呼吸,为家庭立下了汗马功劳,逢年过节时,父亲也会在这副拉车上贴上“日行千里夜行八百”和“出入平安”的喜庆字条。在细心的父亲的经管下,完好无损,我们已用了四十多年,现在依然保存完好。后来,条件好了,购置了拖拉机,增添了新的农用装备。

父亲善良,不忘恩情。常给我们姊妹三个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这种恩情,千万不能忘记。也更是做人的本分,这是积善之家的基础,也是本土文化家族祖训的传承。

(南阳市镇平县张林镇大余营村碑标志)

我们这一辈儿,甚至包括我的后人,不会忘记,这些曾经帮助过我们家的父老乡亲,包括所有的老亲旧眷亲戚邻居,还有自家屋的叔伯娘婶哥兄老弟。

虽然慎亭六伯已经故去,但其思想之光永世流芳。虽然慎亭六伯已经故去,但其善良厚德永放光芒。

昨天的故事恍如眼前,依然清晰可见。那种父辈间情义深重,永世长存。每当记起,都会感动泪眼,铭记一生。秉承着似火的亲情,温暖着人间大地,让这种大善之爱,硕果满满。带上这好传统好情义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薪火传递,携手并进,代代传承。

父亲说:人活这一辈子,一定要记住三句话:看人长处,帮人难处,记人好处。

我带着真诚的感恩之心,用心用情记述点滴生活。把酒临风高歌一曲,留住一份心灵深处的感动,捕捉闪光的生命印记升腾起的五彩的浪花。

我深深地回忆着六伯的音容笑貌,慈祥而和善。那副拉车的轴筒随着时光的流失,变的锈迹斑斑,但是拉开车轴,里边却是油泽光亮的。随着时代的东风,生逢发展的新潮,伴随着雷响建设美丽乡村的号角,文明接力,传递善良,共创和谐,弘扬着家族发展时代之光。

--End--

图|网络

作者简介:余修生,男,70后,汉族,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人。现在河北廊坊一民营企业做人资企管部人事管理工作。致力于写作二十余年,以散文、诗词,中篇小说,纪实文学为主。始终热爱家乡,感恩父母,挖掘村史,不忘家史。由于我兴趣爱好的原因,愈挫愈奋中耕不辍,善于发现生活的亮点,用心扑捉精彩的生活瞬间,多次在河北一家大型企业,内部报刊上发表作品。电子作品《深情岁月》三十万字,已经截稿;电子作品《史记--大余营传》上部已接近尾声;《史记·大余营传》中部已在筹备中。

(0)

相关推荐

  • 母亲,识文断字的农民

    一直想写写母亲,但总不知从哪里开始,多少次铺开纸张笔墨,多少次白纸收官,已无法细数.缠缠绕绕盘根错节的母爱,枝枝蔓蔓浸染生命的母爱,我紧紧抱在怀里取暖,却难以用文字表述,文字在母爱面前花容失色无能为力 ...

  • 法图麦:红衣花生 | 就读这篇

    红衣花生 法图麦 "麻屋子,红帐子,里边睡个白胖子."没错,就是花生. 老家山东是盛产花生的大省.花生,别名落花生,大概是取花落果生之意.三个字的名字就是显得洋气,念起来抑扬顿挫, ...

  • 【岁月如金】熊显宝:放羊

    岁月如金 春去秋来,光阴飞逝. 雪落无声,回忆无数. 这些文字刻画出的一幅幅画面,将那些难忘的瞬间,瞬间里出现过的风景,都一一的收录其中,永久的珍藏. 读着文字,我们的头脑中便呈现了很久前的往事,眼前 ...

  • 母亲的双手

    吴燕婷 我发现,我母亲的双手,很丑! 我母亲没有纤纤细指,白嫩如葱,温润如玉的双手.她是农民的女儿,从小就开始干农活.嫁给父亲后,她更是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特别是田地分到户后,父亲去了乡镇企业上班,家 ...

  • 管佑|| 家训一一爷爷的遗产

    引子 爷爷只上过三年冬书房,肚子里没多少墨水.听奶奶说,爷爷当年从学堂学了一句话,一路念着往家跑,回家以后第一时间告诉他母亲,他母亲帮他记着,他就去耍了.第二天走的时候再从他母亲那儿索要昨天学的东西, ...

  • 鄢永华:我是妈妈生命的延续|散文

    赵心放:相濡以沫的故事|故事 文/鄢永华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妈妈去世三周年了. 人们说,对已去世的亲人,不要去想念他,否则他在天堂会因你的想念而牵挂过得不好. 我不想让在天堂的妈妈牵挂我,所以我 ...

  • 李爱民丨父亲与架子车

    架子车是旧时农户的主要劳动工具和家当.我记事起直到九十年代以前,架子车都是我家须臾不可离的生产工具.记得我家大门口,老靠着架子车车体,我们还经常把车体当梯子,爬高上低玩耍.如今除了收废品的还经常拉辆架 ...

  • 记住乡愁(35) | 赵锋: 父亲的庄稼(朗读版)

    老家:一个人的故乡心灵史 作者:赵锋 著 作者/赵锋 朗读/王娥 回老家看望父母,走时父母总会让我们带点秋收的新米回去,说让我们尝个新. 新米香甜.温润.精道.天然,亦如母亲温和的目光,让人感念又难以 ...

  • 童年农事

    老家农村有句俗话"小子不吃十年闲饭",意指男孩子十岁后就应出力干活,为大人分忧了.在我童年时的农村,十岁左右的男孩子们,放学后都会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耠地.放牧.铡草.拾粪等等 ...

  • 下放京山,一个武汉女孩坎坷的人生……

    一位"准知青"女孩的坎坷人生 本文中的女主人公任静,是我小学和中学的校友,我们虽然认识,但不是很熟悉. 说她是"准知青",因为她当年是随"右派&quo ...